哥舒翰和安祿山沒有交集,二人為何交惡,連唐玄宗的面子都不給?

2023-12-21     尋根拜祖

原標題:哥舒翰和安祿山沒有交集,二人為何交惡,連唐玄宗的面子都不給?

當五花大綁的哥舒翰被帶到安祿山跟前時,安祿山略帶戲謔地地說:「老哥舒,過去你總是看不起我,現在咋樣啊?」

哥舒翰的反應極快,他拖著半身不遂的軀體跪倒叩頭:「您是開創天下的皇帝,李光弼、來瑱、魯炅都曾經是我的部下,臣願意替您招降他們。」

都說牆頭草隨風倒,安祿山的風還沒來得及吹,哥舒翰就倒了。沒有什麼比征服死敵更有成就感了,於是安祿山心花怒放:「朕任命你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一眨眼的功夫,哥舒翰就從一名俘虜成了大燕的宰相。

對安祿山來說,官帽子其實不值錢,他更關心的是李光弼、來瑱和魯炅,三人分別在河北、河南、南陽奮力抵抗,燕軍被揍得哭爹喊娘。安祿山一度氣得將狗頭軍師嚴莊、高尚打得鼻青臉腫:你特麼不是說易如反掌嗎?讓你們亂放屁,放屁,放屁……!

哥舒翰的效忠如同一陣強心劑,讓安祿山再度回春。為了溫暖哥舒翰那顆受傷的心,安祿山提留出倒霉蛋火拔歸仁:「你背主忘義,我豈能饒你,砍了!」

火拔歸仁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傢伙原以為拿哥舒翰當投名狀,豈料人家哥舒翰升官了,他卻丟了腦袋。只能說火拔歸仁愚不可及,他原以為安祿山對哥舒翰必除之而後快,結果死成了笑話。

火拔歸仁這麼想也不算意外,其實哥舒翰下跪的那一刻,他也不知道安祿山能不能放他一條生路,因為二人的矛盾實在太深了。

安祿山與哥舒翰是唐玄宗最寵幸的兩位胡人將領,前者被封「東平王」,後者被封「西平王」,成為唐玄宗一朝僅有的兩名異姓王。

不過,安祿山長期駐守范陽,哥舒翰一直在河西、隴右效力,二者之間並無交集,哪來的矛盾呢?這跟一個「第三者」有關,此人叫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堂兄。

安祿山其實本姓康,是昭武九姓康國後裔。安祿山的母親是個突厥人,所以他是典型的「雜胡」。

安祿山年幼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改嫁給一個叫安延偃的人,因此改姓了安,而安思順就是安延偃的侄子。

安祿山與安思順的堂兄弟關係雖然是假的,但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關係很鐵,還曾經拜過把子。

後來安思順從軍了,安祿山則混跡於市場,當了一名互市牙郎,一直混到30歲都一事無成,還染上了盜竊的毛病。

有一回,這傢伙竟然偷到了軍營,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抓獲。就在張守珪下令將他打死時,求生的本能讓安祿山不顧一切大喊:「您不是要消滅契丹和奚族嗎?為何不留下我?」

這就一句話撓中了張守珪的痒痒肉,並被留在軍營效力。不久安祿山就憑藉出色的才華,以及出眾的馬屁功獲得張守珪的信任,從此一飛沖天。

相對於安祿山的「走捷徑」,安思順的「一步一個腳印」,他在隴右節度使帳下服役了將近四十年,才一步一步登頂。

早年安思順參加「武街之戰」時有個戰友叫王海濱,在那場戰役中王海濱犧牲了,他年僅9歲的兒子成了遺孤,被唐玄宗收養於宮中。多年後這孩子繼承父業回到隴右作戰,後來竟然成了安思順的頂頭上司,他就是唐玄宗的乾兒子王忠嗣。

王忠嗣對父親的戰友還是相當照顧的,安思順由此被提拔為大斗軍使,那年他已經51歲了。同期,比安思順晚十八年才進軍營的安祿山已經是平盧、范陽兩鎮節度使,還給楊貴妃當了乾兒子。

就在安思順榮升的同時,王忠嗣還給他配了副手,他就是哥舒翰。

說起來哥舒翰比安祿山還要神奇,他一直混到四十多歲還一事無成。有一次哥舒翰被人譏諷,這才打了個激靈,覺得不能這麼活了,於是跑到河西參軍入伍了。

神奇的是,哥舒翰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從一名士兵榮升為隴右節度使,這個速度就連安祿山都要下跪,他從跨進軍營到接任平盧節度使還用了十年時間。

哥舒翰憑啥這麼牛呢?

一是這夥計太能打,戰場上哥舒翰和他的小奴僕一前一後,他負責槍挑敵將,小奴僕負責砍人頭,主僕二人配合默契,每次都是滿載而歸,這個經典場景令吐蕃人聞風喪膽。佚名詩人誇讚:「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二是王忠嗣的著力提拔。王忠嗣堪稱唐玄宗一朝神一般的人物,他不光曾經一人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手握大唐一半以上的兵馬,更重要的是他培養了一大批名將,比如郭子儀、李光弼、安思順、哥舒翰、王思禮、李晟等等。

後來王忠嗣遭遇李林甫陷害被罷職,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聲淚俱下,替王忠嗣申辯。唐玄宗甚為感動,決定對王忠嗣從輕發落,並讓哥舒翰接任代理隴右節度使。

三是石堡城之戰奠定了哥舒翰的軍事地位。石堡城不大,但絕對堪稱魔鬼之城,就連王忠嗣也不敢攻打。但哥舒翰僅用了不到十天時間就拿下了這塊硬骨頭。

安思順是典型的「穩健型」將領,哥舒翰則是「剛猛型」悍將,二人搭配互補性很強,然而誰能想到,他們沒做成「黃金搭檔」,卻成了「冤家路窄」。

人就是這麼複雜,說不清道不明,比如郭子儀和李光弼,你說他們二人有什麼深仇大恨嗎?也沒有,就是相互看著不順眼,恨不能一眼瞪死對方。

哥舒翰和安思順同樣如此,史書里找不到一丁點兒二人矛盾的具體事件,不過我們從後來的一場酒宴衝突可以略窺一二,我們待會兒講。

直到二人分別接任王忠嗣留下的空缺,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他們的衝突才暫告一段落。

天寶十一載(752年),安思順轉任朔方節度使後,與堂弟安祿山配合打了一場漂亮的追擊戰,他行程數千里,直插天山以北葛邏祿部,於天寶十二載活捉叛將阿布思。

看著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安祿山、哥舒翰、安思順不斷建功立業,唐玄宗越發欣喜,唯一遺憾的是他們糟糕的關係。於是唐玄宗決定當個和事佬,趁他們三人都入朝的機會,讓高力士設宴調解。

其實安祿山與哥舒翰幾乎沒有交集,他們的矛盾純屬因為安思順與安祿山的「兄弟情誼」。

在那場宴席上,安祿山率先向哥舒翰拋出橄欖枝:「我們的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你的母親是胡人,父親是突厥人,出身都一樣,怎麼能不友好呢?」

咱們都是「雜胡」,都是大唐二等公民,鬧個球啊,抱團取暖不好嗎?

沒想到哥舒翰說了一段令人費解的話:「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

安祿山說「咱們出身相同」,哥舒翰卻用「狐向窟嗥」談「忘本」,那麼啥叫「忘本」?他想說什麼呢?

其實他很想懟安祿山:誰跟你出身相同?你爹是胡人,我爹是可是突厥人,突厥人是二等公民,你們胡人是三等公民。你娘是突厥人,我娘可不是一般的胡人,俺娘是于闐國的公主,你還有臉跟我比出身?你安祿山忘了自己的出身,我哥舒翰可不敢忘記自己的身份。

從這段話我們終於讀懂了哥舒翰其人,以及他與安思順的矛盾。

哥舒翰雖然是個胡人,但出身相對高貴,他四十歲之前就是個花花公子,仗著身份優勢在長安結交權貴,從來都是眼睛向下看。

哥舒翰不是個純粹的武將,他還精通漢學,如果撇除胡人的身份,骨子裡他已經是個標準的漢人貴族。所以,像安思順、安祿山這種出身的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安祿山不笨,聽出了話外之音,頓時勃然大怒:「你這個突厥種竟然如此放肆!」

哥舒翰也拍案而起,就差相互揪頭髮,卻被高力士凌厲的眼神制止了。於是哥舒翰裝作喝多了,提前退席離開,氣得安祿山在身後直摔杯子。

奇怪的是,安思順在現場卻一言不發,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此時安思順已經看出安祿山的野心,正在與他做切割呢。

其實那時候看穿安祿山的大有人在,很多人都給唐玄宗上過書,包括安思順,然而唐玄宗就像著了魔似的,誰說也不相信,弄急眼了誰說「安祿山要造反」他就把誰捆了送給安祿山處置。

當安祿山起兵的消息傳來時,頑固的唐玄宗驚得目瞪口呆,他第一時間解除了安思順朔方節度使的職務。

後來,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殺,唐玄宗想到了安祿山的死敵哥舒翰,於是哥舒翰被迫出征。

為什麼說「被迫」呢?原來此時哥舒翰得了嚴重的中風,已經半身不遂,正在家中修養,根本無法出征,唐玄宗竟然令人用擔架抬著哥舒翰上了前線。

哥舒翰手握重兵,卻藉機公報私仇,他捏造事實誣告安思順勾結安祿山。唐玄宗明知安思順被冤枉,但為了滿足哥舒翰的願望,真的將安思順和他的弟弟安元貞殺害了。

不久,唐玄宗逼哥舒翰放棄防守的策略,出潼關主動尋戰,結果中了埋伏,30萬唐軍精銳在靈寶之戰中喪失殆盡,而哥舒翰則被部下火拔歸仁綁送給了安祿山。

安祿山本想殺了哥舒翰,但哥舒翰的態度相當乖巧,既然如此那就榨乾他的剩餘價值吧。

豈料,哥舒翰被現實抽得鼻青臉腫,曾經的老部下們將他的勸降信都當成了馬糞紙,沒一個人響應他。

安祿山的臉立刻拉成了長白山:吃白飯的東西!哥舒翰立刻從國級待遇變成了囚犯。

不久哥舒翰收到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就是安祿山被他親兒子幹掉了,死對頭終於死在了自己前面。壞消息就是叛軍敗了,唐軍收復了長安,並將很快拿下洛陽,無論誰贏誰輸對哥舒翰來說都不是好事。

果然,安慶緒決定棄洛陽北逃,哥舒翰成了最無用的廢物,於是他被勒死了,扔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d5eafbac45f060e922177c69bffa9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