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為何變臉殺了兵馬副元帥?一封表文揭秘,父子猜忌大臣遭殃

2023-03-16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肅宗為何變臉殺了兵馬副元帥?一封表文揭秘,父子猜忌大臣遭殃

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擅自登基稱帝,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

當月,遠在成都的唐玄宗接到李亨送來的報告:恭喜老爸,您被升級為太上皇了。

對這個結果,唐玄宗無可奈何,他做出了一個理智的決斷:給兒子補辦登基手續,並將三位宰相派遣到兒子身邊,輔佐他完成平叛大業。

就這樣,大唐帝國以非暴力方式,完成了皇權的暴力轉移。

權力交接完成了,接下來李亨就要為平定「安史之亂」而努力了。靈武那地方交通不便,作為平叛指揮中心顯然不大合適,於是李亨決定將行在遷移到彭原(甘肅慶陽)。

人馬剛剛出發不久,半路迎來三員「光杆司令」的投奔——王思禮、李承光、呂崇賁。

王思禮是為「元帥府馬軍都將」,李承光為「元帥府步軍都將」,呂崇賁為「蒲關防禦使」,他們怎麼成了光杆司令了呢?

原來,王思禮與李承光在「平亂元帥」哥舒翰帳下效力,不久前,由於「靈寶之戰」的失利,以及哥舒翰的被俘,二人只好棄潼關西逃。半路上遇上同樣西逃的呂崇賁,三人一合計,長安丟了,就只能去靈武投奔皇帝了。

潼關丟失是長安淪陷的直接原因,也正是由於長安的淪陷,讓大唐帝國岌岌可危,讓唐玄宗父子飽嘗流浪之苦。

作為守將,王思禮和李承光對潼關的丟失負有很大的責任。

不過,考慮到唐玄宗和哥舒翰才是潼關丟失的最大責任人,三人又能主動來表忠心,唐肅宗表現得很大度,不光沒追究他們的責任,還給他們升官了:

李承光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王思禮任行在都知兵馬使、呂崇賁任關內節度使兼順化郡太守。

三人著實亢奮了好幾天,敗軍之將還升官了,這玩意兒運氣來了擋不住啊。然而,他們做夢也沒想到,幸福來得快,去得更快。

九月二十五日,御駕來到順化郡,二十八日,李亨突然變臉了,他下旨將王思禮、李承光和呂崇賁綁於大纛旗下開刀問斬。

罪名是「不能堅守崗位」,導致潼關丟失,逃兵,該斬。

大伙兒都懵了,皇帝昨晚端錯藥罐子了?還是搶在太上皇之前患上老年痴呆症了?這麼快就變臉,沒見過這麼露骨的反悔,還要不要臉了?

如果三人都因此被殺,這事倒簡單了,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大家更摸不著頭腦。

宰相房琯站出來求情:眼下正是用人之際,陛下可讓他們戴罪立功,以觀後效。

李亨哼哼一陣:「王思禮和呂崇賁可饒恕,李承光死罪難饒,殺!」就這樣,王思禮和呂崇賁找回了飛出去的魂魄,而李承光則被祭了旗。

大臣們一臉「十萬個為什麼」,同是棄關的逃兵,為什麼命運不一樣?如果深究一下,李承光還是三人中罪行最輕的一個。

靈寶之戰時,李承光率領的步兵負責殿後,王思禮是前鋒,敗局就是由於王思禮的戰術失誤所導致,李承光是跟著吃了鍋烙的人。

呂崇賁更該殺,蒲關離潼關八十里,中間還隔了一條黃河,潼關丟了,你跑什麼?

所以,如果給三人排個序,呂崇賁第一個該殺,王思禮第二個,李承光責任最輕。

前幾天給三人升官時,李亨居然直接授予李承光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這個分量價值千金。

天下兵馬元帥是廣平王李俶(即唐代宗),在實際工作中,副元帥才是軍事行動的真正一把手。

李承光名不見經傳,曾任河西兵馬使,哥舒翰就任平叛元帥後,李承光統領步兵,王思禮統領騎兵。

我們翻遍史書,均不見李承光在河西有什麼作為,其資歷和軍功都遠不如王思禮。

天下還有那麼多手握重兵的節度使,比如郭子儀、李光弼,李亨為何放著他們不用,卻從犄角旮旯里挑出了李承光?

這事我們如果單從史書里找答案,永遠無解,事實上,兩唐書甚至省卻了李亨給三人封官的那一段。

於是各種猜測滿天飛,最典型的一種觀點認為:王思禮和呂崇賁早就是太子李亨的人,李承光不是,所以被祭旗了。

可是如果將省卻的那一段加上,這個解釋就說不通了。既然王思禮是太子的人,為何天下兵馬副元帥是李承光,而不是王思禮呢?

我個人認為,「王思禮是太子李亨的人」這種說法純屬臆測,站不住腳。

王思禮是高句麗人,其父曾經在朔方軍任職。他從小學習兵法,很早就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帳下效力,與哥舒翰同為押衙。

押衙都算不上官只能算是「吏目」,因此不能因為王忠嗣是太子的人,就推論王思禮也一定是太子的人。

後來哥舒翰一路飆升,接替了王忠嗣,王思禮依然是個押衙。

天寶七載,哥舒翰攻陷石堡城,王思禮因為戰功,才走上光明大道,一路被提拔為關西兵馬使,兼任河源軍使。

如果非要說王思禮是誰的人,哥舒翰確實是王思禮仕途進階的提攜人。因此,當哥舒翰被唐玄宗任命為平叛元帥時,他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將王思禮從河西調到自己身邊來當助手。

史書記載,哥舒翰在潼關時,所有的大事基本上就跟王思禮一個人商量,由此還引起了李承光的不滿。

哥舒翰陷害安思順兄弟、圖謀劫持殺害楊國忠,這些主意都出自王思禮。

不過,從哥舒翰、王思禮的經歷來看,他們效忠的對象只有唐玄宗,我們找不到他們與李亨的任何交集。

這也不難理解,王思禮和哥舒翰都是胡夷,與朝中的勢力無法建立利益鏈。因此從王思禮、李承光,與李亨的關係來解釋他們不同的結局,這個觀點說不通。

要想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還得找一找史料,挖掘一下那幾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李亨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那三天有沒有大事發生呢?還真有。

在順化郡,李亨迎來三個人的拜見——韋見素、崔渙、房琯,他們是唐玄宗派來輔佐李亨的宰相班子。

對這三人,李亨的態度截然不同,韋見素、崔渙似乎有點不大受待見,房琯則成了李亨的心尖尖。

韋見素和崔渙的冷遇好理解,他們是太上皇的人,李亨需要自己的班子,對這種硬「塞進來」宰相肯定不感冒。

房琯不一樣,他雖然是太上皇提拔的宰相,但曾經在東宮任太子庶子,算起來李亨才是他的舊主。

房琯此人肚子裡其實沒啥貨,但看起來一表人才(怎麼形容來著),尤其是口才一流。他見到李亨就侃侃而談,把李亨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因言時事,詞情慷慨,肅宗為之改容。」

君臣二人聊了三天,大有隆中對的感覺。李亨的大變臉,就發生在他與房琯的熱聊之後。

不許動!房琯,是不是你給李亨下藥了?

對不起,他們是密談,很多內容外人無從得知,從史料里找不到蛛絲馬跡,我們只能懷疑。

任士英教授的《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他發現《文苑英華》第六百零八卷,有一篇《為人請合爹表》,這篇表文終於揭開了這個千年之謎。

這篇表文的作者叫於邵,是替李願、李諤兄弟寫給唐代宗的一封奏表,內容是請求朝廷批准,讓他們剛剛病逝的老母與父親合葬。

因為這篇文章妙筆生花,因此被《文苑英華》收錄了。

這就怪了,你們家父母合葬跟皇帝有什麼關係?皇帝連這事都要管的話,心還不得操稀碎?

原來,李家兄弟的父親是被處死的罪人,沒皇帝的批准他們不敢擅自做主,這名罪犯名字叫李承光。

哇,終於接近真相了,根據表文透露的細節我整理如下:

潼關失守後,李承光既驚恐又迷茫。丟城失地自己是罪人了,更大的麻煩是長安也丟了,皇帝丟跑沒影子了,大唐帝國還會存在嗎?

思來想去,李承光沒有跟風去投靠安祿山,而是做大唐的忠臣。可問題是,現在的大唐帝國形成了二元結構,太上皇在成都,皇帝在靈武,而且這個太上皇是被迫升級的。

李承光該聽誰的呢?這個選擇的難度,一點不比在李唐和偽燕之間的選擇難度小。

李承光耍了個小滑頭,他決定兩邊押注,你們都是「皇」字頭的,我只能兩邊搖擺,藉機行事。

於是李承光給唐玄宗和唐肅宗分別上了奏表,請求下一步的行動指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李亨的迴音到了,李承光感動得眼淚嘩嘩的。在這封回信中,李亨對李承光「敦序兄弟,如家人禮」

皇帝拿自己當自家兄弟,世上還有比這個更高的禮遇嗎?李承光二話不說,當天就收拾行李,日夜兼程直奔靈武。

李亨果然沒有食言,除了加封李承光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還給他賜名「李匡國」。

匡國,匡復家國,殷殷期許啊。

李亨為何超規格對待李承光呢?理由也不複雜,因為自從與老爸分道揚鑣後,他最大的擔心就是天下人不服。他這個皇位嚴格來講是不合法的,大臣們如果還是心向唐玄宗,他該何去何從?

所以,李亨雖然坐上了龍椅,但是心裡一直忐忑不安。

李承光的主動投靠,就像是給落水者扔了一塊木板,李亨心情大好,也對李承光充滿了感激。為了起到示範作用,李亨「千金買死馬」,向天下人傳遞一個信號:投靠我比繼續跟著太上皇吃香。

所以,李承光的待遇,純屬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房琯來了以後,李亨為何態度就大變了?猜測應該是房琯揭開了李承光兩面派的真相。

房琯從唐玄宗那邊過來,李承光給唐玄宗的效忠信他一定是可以看到的。當房琯在順化見到這位副元帥時,心裡立刻就明白這傢伙玩了什麼花招。

於是,房琯將這件事告訴了李亨。

李亨頓時覺得吃了蒼蠅,再加上這段時間他坐穩了龍椅,李承光的投靠價值頓時貶值了,於是他也變臉了。

唉,人有時候還是單純一點、憨直一點好,心眼多了總有一天會害到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6ad6127490892df75b65243bc97c3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