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地下苑囿—— 霸陵里的國寶動物

2023-12-19     竹鶯說事

原標題:漢文帝的地下苑囿—— 霸陵里的國寶動物

陝西西安霸陵動物殉葬坑出土的大熊貓骨骼(左上)、老虎骨骼(右下)與大熊貓、老虎對比圖。

金滿樓

近日,由《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新鮮出爐,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漢文帝地下苑囿(漢文帝霸陵動物殉葬坑)入選。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發現各種貴重的殉葬品不足為奇,但像霸陵這樣大規模的動物殉葬,卻有些不同尋常。

深埋千年的地下動物園

對熟悉古典詩詞的讀者來說,「灞橋折柳、霸陵傷別」是常見的文學意象。作為漢文帝劉恆的陵墓,霸陵因灞水而起,其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江村東部白鹿原西端,周邊還有竇皇后陵及薄太后南陵。自1975年首次發掘清理以來,霸陵及周邊陵墓群陸續出土了大量金銀器、銅器、鐵器及陶俑、陶器等珍貴漢代文物。

讓考古人員感到驚奇的是,最近在霸陵西南側發現了23座動物殉葬坑,其中獸類動物頭骨均在東邊,並朝向漢文帝霸陵。結合骨骼形態學與古DNA分析,考古人員共鑑定出11個屬種的珍稀野生動物,包括鳥類2種、獸類9種。這些動物既有現在仍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印度野牛、馬來貘和綠孔雀,也包括「秦嶺四寶」中的大熊貓和羚牛。在薄太后南陵最新發掘的55座動物殉葬坑中,共發現金雕、綠孔雀、褐馬雞、丹頂鶴、金絲猴、獼猴、虎、金貓、鬣羚、鵝喉羚、梅花鹿等30餘種珍稀野生動物,其中獸類動物頭骨均在南邊,朝向薄太后南陵。據考古人員介紹,虎、馬來貘、印度野牛等均為陝西省首次發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小型殉葬坑中,不但埋有大量的動物骨骼,還有陶棺、磚欄、木槨等葬具,以及陶俑、陶罐,部分陶罐中甚至還有糧食遺存。考古人員認為,陶俑和陶罐中的糧食分別象徵著管理動物的「飼養員」和飼料,這些動物殉葬坑幾乎可視為漢文帝的地下動物園。

大體而言,此次霸陵發掘出土的動物(遺骸)在《山海經》《詩經》《上林賦》《兩都賦》《西京賦》《漢書》等古文獻中都能找到。這些動物殉葬坑的發現,不僅再現了西漢時期的皇家苑囿,也為諸多文獻記載提供了切實的考古學證據。與此同時,這種新的遺存類型對研究秦漢帝陵制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是貘還是熊貓?歷史謎團解開

197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在薄太后南陵西北處殉葬坑中發現過動物骨骼,但因為時間久遠加之盜賊襲擾,多數中小型動物骨骼已經腐朽,不可分辨。考古人員對可分辨的大型動物骨骼進行鑑定,發現有犀牛和大熊貓。在本次發掘中,考古人員在霸陵一小型外藏坑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動物骨架,其犬齒髮達,體型較大,頭朝帝陵尾向西,躺在平鋪的磚欄中。通過與現有大熊貓骨骼標本對比,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具大熊貓的動物骨骼,而這也是首次在帝陵中發現陪葬的大熊貓。

霸陵外藏坑中還有一個重要發現,那就是早已在國內消失的亞洲貘的骨骼。當時,考古人員在一具出土的動物頭骨中發現其兩齒尖連呈山脊狀,經鑑定,只有貘才有這種特徵。尤為難得的是,這具貘的骨架完整、巨大,十分可貴。據《說文解字》記載,「貘似熊,黃黑色,出蜀中」。但從相關證據來看,宋代以後,貘再也沒有在國內出現過,因而一度也有人認為貘是大熊貓的別稱。但這次在霸陵外藏坑中同時發現貘和大熊貓的骨骼,證實了貘和大熊貓自古以來就是兩種不同的動物。

此外,靴腳陸龜及地犀鳥屬骨骼在陝西省內考古中也屬首次發現。據考古人員介紹,靴腳陸龜是亞洲最大的陸龜,體重可達20公斤。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這種龜體型很大,背甲長達53厘米,顯然不是一般的河龜、陸龜。經相關專家鑑定,這是一隻靴腳陸龜的骨骼遺存。有意思的是,這隻陸龜被安葬在磚砌圍欄中,並隨葬有陶罐和陶俑,陶俑應該就是它的「飼養者」。目前,靴腳陸龜和地犀鳥都生活在氣溫較高、濕度較大的亞熱帶地區,它們的出現也說明,秦漢時期的關中地區應接近於溫潤潮濕、水草豐茂的環境,《史記》中「渭川千畝竹」的描述並非虛言。

漢文帝的節儉與排場

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皇陵,歷史上劉恆又以節儉而著稱。據《史記·孝文帝本紀》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苑囿」指的是皇家園林和皇室成員打獵遊玩的場所。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文帝在位期間,沒有蓋宮殿,也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狗馬,也沒有增添車輛儀仗。但凡對百姓不便的事,就立刻予以廢止。據說,一次漢文帝想建一個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他聽後說:「百金」乃「中民十家之產」,我住在先帝的宮室中,還要什麼露台呢?最後罷置不問。

漢文帝的節儉,各種歷史記載比比皆是。如宋代吳炯在《五總志》中說,漢文帝登基以後,「履不藉以視朝」。「不藉」指的是平民百姓穿的草鞋,漢文帝貴為天子,卻穿著草鞋上殿辦公。不僅是草鞋,就連他的龍袍也被叫作「綈衣」,「綈」是當時一種粗糙、色彩暗淡的絲綢。在其影響下,後宮同樣節儉樸素,帷帳無刺繡花邊,嬪妃宮女衣著不得下擺拖地,以節約布料。如此一來,文武百官也不敢鋪張浪費、亂搞排場了。

漢文帝勵精圖治,在位時減省租賦,廢除肉刑、連坐等嚴刑苛法,由此造就了「文景之治」,這為後來漢武帝的強勢崛起打下了堅實基礎。對於自己的後事,漢文帝也在遺詔中明確要求簡辦,「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欲為省,毋煩民」。這就是說,霸陵陪葬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銀、銅、錫等貴金屬作裝飾,也不要修高大的墓冢,儘量節省開支,不要煩擾百姓。這或許就是後來赤眉軍攻進長安後,很多帝後陵墓被挖,唯獨霸陵未受打擾的緣故吧。

當然,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霸陵雖然不如漢武帝的茂陵雄偉龐大,卻也絕不是各諸侯王的小墓可以比擬的。實際上,它的規模並不小,光外葬坑就有115座,陪葬品頗為不菲。因為霸陵畢竟是帝王陵寢,應嚴格遵守「減禮不減制」的喪葬規格。最近這些珍禽異獸坑的發現,一方面反映了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另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據記載,漢文帝曾下令禁止捕殺珍稀動物,並規定每年春天進行放生。他曾在長安城內建立動物園,收集各類珍禽異獸,供自己和百姓觀賞。這次發現的霸陵動物殉葬坑,想必會讓後人對漢文帝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2be28c43e21530e2bae81b314375c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