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
每一絲葉脈里,
都能捕捉到生命成長的痕跡。
葉脈之美,
在於經絡之間支撐起物種的一生。
一葉一畫,巧奪天工
一片已經逝去的葉子,在別人手裡可能就是垃圾。
但在有心人的手下,卻可以化落葉為知音,化腐朽為神奇,成為一幅帶有自然和生命氣息的藝術品。
《千里江山圖》局部
湖北小伙丁力,擅長葉畫,能將隨處可見的樹葉,變魔術一樣「雕」出各種或寫意、或寫實的畫面。
「葉畫以樹葉為載體,利用葉材表面,縱橫交織的筋脈,來雕刻圖案,葉子的紋理依舊是原來的紋理,匠人只是在自然魅力的基礎上給葉子做了修復與再創造,讓它重生。 」
這是《千里江山圖》原作。
《千里江山圖》全卷長1191.5cm
他把《千里江山圖》復刻到薄如蟬翼的樹葉上,作品驚艷了所有人。
《千里江山圖》局部 完整作品2022年面世
葉畫是一項中國國粹,傳承已有千年。
小小的一片葉子,不僅可以容納山河,還可以刻畫出芸芸眾生相。
這是《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畢生佳作,完美描繪了北宋時期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繁華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丁力花費了一年半的時間,在10片葉子復刻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圖》。
「原作圖畫共描繪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因為人物繁多,每2、3個月才能畫出一片葉子。」
復刻出來的葉畫,含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檣櫓輕搖勤撒網,鋤鐮並舉緊插秧。春風初染上河岸,漁樵耕讀各匆忙。」
形形色色的人們,在一片比手掌還小的樹葉上,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
千年一夢到汴梁,一片葉子的刻畫,就宛如一場夢一般,帶領他穿越回了宋朝。
就像是陶淵明所寫:
「昔在建城市,鹽酒晝夜喧。」
北宋的繁華,通過一片葉子如臨眼前。
因為丁力的葉畫作品,很多人第一次見識到了葉畫這項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但其實,葉畫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剪桐封國是最早形式的葉畫。
到了漢代,就有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這樣的描述,連小孩都做葉畫,說明這個時候葉畫已經非常普及了。」
說起來,丁力還是全國最年輕的葉畫家之一。
丁力從5歲開始學畫,8歲那年,開始學習「木雕、竹雕、石雕、核雕」等傳統純手工雕刻手法。
13歲那年,他在武漢當地的一場藝術展覽活動中,看到有一位老者,熟練地用一把自製的小刀片在樹葉上畫畫,瞬間就吸引了小丁力的興趣。
那時候他便想,我將來也要學習這個「魔法」。
14歲,他心想事成,被「葉雕大師」第三代傳人陳老先生收為關門弟子。
15歲又遇到了吳冠中老師。
「老師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叮囑我要先傳承後創新,不斷突破,我一直謹記著師傅的教誨。
傳統葉雕是工藝派,只注重技術,我加入了很多創新,綜合運用工筆、水彩、水墨、油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以銀針為筆、礦物質顏料為墨,通過刺染葉脈、葉肉得以成畫,獨創了葉畫作品。」
相比葉雕,葉畫更注重圖畫的豐富性、藝術性,提高了可觀賞性。
葉畫的製作,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
「葉子大多選用雲南大山里精選的菩提葉或者玉蘭葉,經修剪、浸泡、錘壓、雕刻、研磨等60多道步驟後不破損,才能作為葉畫材料使用。」
創作過程,他融合了多種技法。
「為了製作葉畫我專門學習了古法文身。
把古法紋身、蠟染和葉雕技藝結合起來,才能巧妙地處理樹葉的脈絡與葉肉的關係葉畫才能經歷過百萬針刺後,仍舊葉脈清晰、薄如蟬翼、玲瓏剔透。」
步驟很繁瑣,但這樣製作出來的葉畫,有著如同雙面繡一般的質感,如果不仔細看,甚至會有人以為這是油畫或刺繡作品。
色彩葉面暈染,曾是困擾葉畫界的一個大難題,丁力在四川的蠟染技藝中發現了固色的秘密。
「上色前先為葉片刷上薄薄的一層蠟,可以解決暈染的問題。」
丁力還改良了防腐技術。
「如今第五代防腐技術處理後的葉片,打破千百年來葉片不易保存的弊端,徹底解決了葉片腐化、風化等問題,只要不是人為損壞,可世代傳承。」
經過十多年的學習,他掌握了葉脈刺繪畫、葉脈渲染畫、葉脈墨染畫等多種葉畫技巧,最終才做出了上面的這些作品。
丁力的作品,最複雜的得一兩年,簡單的最少也得一兩個月。
有一幅作品《飛仙嫦娥》,在去年湖北戰疫中被咸寧市委市政府選中,贈送給雲南援鄂醫療隊。
《飛仙嫦娥》
西漢·《淮南子》中說,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嫦娥代表著聖潔與美麗,就像逆行的白衣天使一樣。
除了這些,丁力的作品還有很多。
《不染》
「佛教用語,佛家把色、聲、
香、味、觸、法叫做六塵,
佛教徒修行,需排除慾念,
不為六塵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靜。」
《悟》
「認知真理的過程,叫做悟。
禪宗把明心見性稱為開悟,
就是認知了自己的真心,
契合自己本來的真性,
與諸佛平等,無二無別。」
《雲裳》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夢魚》
「 玉燭和薰日,金穰瑞應初。
豐年知有象,吉夢兆維魚。」
丁力因葉畫知名後,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喜歡葉畫慕名而來,爭相購買他的作品。
甚至有一個人坦言,願意花費重金購買《清明上河圖》,但他說:
「《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很特殊,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如果沒有遇到特別珍惜它想好好收藏它的人出現,我想把這套作品贈送給故宮博物院。」
因為葉畫技能出神入化,丁力還先後登上了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網、央廣網等媒體平台。
「登上人民日報,是對我一直以來堅守的一種認可。
我相信這能激發更多手藝人、藝術創作者的熱情,堅定傳承的信心,也讓小眾的古老文化得以廣為傳播。」
他現在正在傾盡全力完成《千里江山圖》,光累計用的礦石顏料成本就花了小20萬了,預計在2022年完成。
為讓葉畫被更多人所知,丁力一直在拼盡全力。
他在咸寧、武漢等地舉辦過葉畫宣傳展覽,還走進過小學、大學校園中推廣介紹葉畫,並教大家學習葉畫。
「一葉一畫,巧奪天工。續孤葉生命,予落葉靈魂。」
葉畫不僅是一門技藝,也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匠人匠心。
如果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不如,落黃無盡拾來繪,化作藝術樂開花。
在落葉上的精雕細琢,利用葉材縱橫交織的脈絡,來創造出葉片的生命狀態,讓沉寂的靈魂躍然而生。
葉畫,是傳承千年的中國魔法,不該被時光淹沒、寂然無聲。
圖片來源:
抖音@葉畫丁力,
及 丁力本人提供,
感謝 丁力接受採訪,
經本人授權發布,
轉載請聯繫尋匠之美。
— END —
最後介紹下我們的同名視頻號,
每天分享傳奇又平凡的匠人故事,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把一輩子獻給手藝,
這是我所理解的匠人匠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11647258_532024-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