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壺,是誰?

2020-01-29     宜興紫砂之家

供春壺是紫砂發展史上,開始有記載的第一件作品,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形狀製作。


供春和供春壺


壺表滿布褶皺斑駁、繚繞的樹癭紋理,畢顯華章,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

顧景舟曾親自過目13把供春壺,他認為現存於世的供春壺沒有真品,大多是後人仿製而成。

歷代紫砂名家大師,都以自己的藝術觸覺來創作演繹供春壺,恰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供春壺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此把供春壺,由儲南強先生捐獻。把旁刻有供春款,壺蓋原缺失,後來紫砂七老之一的裴石民補配。但其是否真品有爭議,待考。

壺蓋刻有潘稚亮(潘序倫之兄)兩行隸書銘文:「作壺者供春,誤為瓜者黃玉麟,五百年後黃賓虹識為樹癭,重為蓋者石氏,題記者稚君。」

明代供春壺 2010年嘉德秋拍

清末民國年間寶匋簃主劉光鼐先生所藏


供春款樹癭壺 2016年保利華誼秋拍


此件供春選料上乘,壺身斑駁嶙峋,一如傳統制式,其包漿瑩潤,把玩於指掌之間,小巧可愛。底中部圓形內凹刻供春二字,單刀直入,執刀如筆,字跡勁挺秀雅。


明或清 供春壺 2017年上海匡時拍品


此壺段泥為胎,壺身作扁球形,蓋為瓜蒂形,樹皮紋理刻畫清晰自然,塊面呈現豐富的指螺紋,寓象物於未識之中。壺做工精緻,技藝超絕,造型古雅別致,形態生動。柄內側刻有篆書「供春」銘款


黃玉麟 段泥供春壺 故宮博物院藏

供春壺壺身凹凸有致,壺身捏塑時,哪個地方要凹、哪個地方要凸,癭節、樹瘤落在何處,每位紫砂大師都有自己的獨到領悟;褶皺斑駁、繚繞的樹癭紋理,每位紫砂大師亦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他們運用特製的工具,來雕琢樹癭的歲月滄桑。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供春款樹癭壺

顧景舟大師也曾經製作供春壺,上面鈐有顧景舟大師的印章。


顧景舟 供春壺


汪寅仙制供春壺套組(1)


汪寅仙制供春壺套組(2)


在供春壺的發展演變中,夔龍靈芝等傳統文化的意象、絞泥的技法被加入,大大豐富了供春壺的形態,2015年,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宜興紫砂工藝廠曾主辦「最供春—百味供春一味禪」系列活動,可謂是一次供春壺的盛宴,讓人心潮澎湃。


汪寅仙綠泥 夔龍供春壺


汪寅仙 白菓供春


靈芝供春


彩蝶供春

供春壺是每個紫砂陶人心中的一方聖土,雖然沒有可考的真品存世是一種遺憾,但卻無損於它的藝術魅力。就如斷臂的維納斯,她的失掉的手臂給了人們無窮的想像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qnL-28Bgx9BqZZISr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