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一場人性的拷問,一次心靈的震撼

2019-11-30     諮詢師欣然

文 欣然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導言

《我是演員》某期,陳曉芸、於月仙、王俊凱,將8年前的一部電影橋段搬上了舞台。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短劇《唐山大地震》,以其獨特的視角,再次牽動了我們的心,讓很多人淚撒現場。

這不禁讓我想起,2010年看電影《唐山大地震》時,心底的那份震撼。

雖然是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卻並不在於宏大場面所帶來的視覺效果,而在於對人性心靈的深入挖掘,它將鏡頭對準了那些活下來的人。

直至今日,那些帶著鮮活生命力的記憶碎片,依然在腦海中跳躍著:它們開始重新拼接,還原出一個個,跨越32年,讓人無比揪心的人物命運。


01

時光倒流至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當很多人還沉浸在睡夢之中,一場災難橫空而降。7.8級的強震之後,唐山變成了一片廢墟。

一塊水泥板的兩頭壓住了一對雙胞胎姐弟: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那年,他們7歲。

僅僅23秒,一個溫暖的家庭瞬間被摧毀。剛剛失去丈夫的妻子,還沒來得及悲痛,就再一次面臨艱難抉擇: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

母親哭著說:求求你們了,兩個都救,她誰都不能再失去。可現實卻如此殘酷,她必須做出選擇,而任何一個選擇,都意味著,自己將親手放棄一個孩子的生命。

當"救弟弟"的聲音艱難而虛弱的響起,所有人的命運就此改變:一個失去手臂卻贏得生命的兒子,一個活在廢墟中的母親,一個"死"在水泥板下的女兒,各自孤獨的32年。

或許是老天不忍這個家庭再添災難,暴雨過後,姐姐奇蹟生還,她被當成孤兒,被救援人員救起,後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取名丫丫,開始了一段新生活。

得救後的方登,成了個內心封閉的孩子。對於身世,她三緘其口,那句"救弟弟",成為她心中無法彌合的傷口。

32年後,汶川地震救援現場,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相遇了。失去了一支胳膊的方達,不由分說,拉著姐姐回唐山的家。

內心還無法原諒母親的方登,懷著複雜的心情,猶豫不決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一進門就看到,桌上擺著一大盆紅艷艷的西紅柿,那是母親在地震前一晚,答應買給她的……


02

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所有的死別,都好過生離。

對於這一家人來說,活下來只是痛苦的開始。無論是母親還是女兒,這32年來內心深處所承受的煎熬,才是更大的災難。

下面就讓我們試著去回顧,那些久久無法忘懷的片段:

片段一:方登--媽媽

當母親說出"救弟弟",被壓在水泥板下的方登用已經無法發出的聲音,伴隨著無望的淚水,努力在內心裡喊出兩個字:媽媽,這是她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告別。

從那天起,天真快樂的方登"死"去了。

活下來的,是一個每天不斷做著噩夢,永遠生活在"被拋棄"恐懼中的丫丫。


片段二:媽媽--只有我一個人沒事

災難過後,摯愛的丈夫沒了,至親的女兒沒了,兒子的一條手臂沒了。好端端的一個家,就這樣瞬間消逝了。

帶著強大的自罪感,媽媽將老天爺的錯加在自己身上,"他們死了,而我活著,這是我的錯"。

從那時起,媽媽被分割成兩半:一半活著的身體,屬於兒子;一半死去的靈魂,屬於丈夫和女兒;而她自己,已經不復存在。


片段三:方登--你根本不懂

男友勸說還在上大學的方登,去做流產手術,她卻堅持留下這個生命,誰勸都不聽,甚至不惜毀掉自己的前程。

對於方登來說,這是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她在以母親的角色,與當年曾經放棄自己的母親做抗爭。這次,她的命運被重新決定。

對於方登的心理活動,生活在大都市裡順風順水的男友,是不會懂的。


片段四:方達--她一直都活在廢墟中

汶川救援現場,方登偶遇方達。方達是這樣描述母親的:這些年她一直活在廢墟中,不肯搬家,怕爸和姐回來找不到路。她不願意再找男人,說這個世界上,有誰會象你爸那樣用生命來愛我?

方登被觸動了。32年了,她第一次打開那塵封已久的記憶。她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母親為當年那個決定,背了一輩子的債,永遠都還不清。

面對是一切治癒的開始。當她終於可以打開心扉,便有了另一種感悟:弟弟能活著,多好啊。


片段五:汶川母親--鋸腿

同樣的地震,同樣的救援場景,同樣面對選擇的母親,同樣震撼的場面。

汶川母親哭著喊出:鋸腿,我不能傷害更多無辜的生命,讓她以後恨我罷。方登的內心被深深觸動。

汶川母親拚命找回女兒腿的那一幕,讓她深刻感受到媽媽當年的痛苦。32年前,媽媽做出決定的一瞬,也必是撕心裂肺的痛。


片段六:西紅柿--媽媽沒有騙你

女兒終於回到自己的家,看到的是掛在屋裡的照片,照片中是女兒和爸爸。在媽媽心裡,他們一直都活著。

最最醒目的,是桌上擺著的一個盆,裡面泡著幾顆紅彤彤的西紅柿。

地震前一晚,媽媽把唯一一顆西紅柿給了弟弟,並答應姐姐,第二天就給她買。可一場天災,卻讓這個承諾的兌現,遲到了32年。

媽媽沒有騙你,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語言,卻讓人淚流滿面。


片段七:方登--媽媽,對不起

方登看到自己墓碑里的一摞書,那是媽媽每年都會放進去的課本。她突然明白,在媽媽心裡,自己永遠都不曾被拋棄。

32年來,媽媽一直陪在女兒身邊,從未離開過。

一句對不起,讓女兒終於放下了心裡積壓多年的委屈和怨恨,那一刻,她重生了自己。


片段八:方登--無論將來在哪兒,都來這陪我爸

方達要把姐姐的墓碑移走,方登說:留著罷,無論我將來在哪兒,都來這兒陪著我爸。

32年前,從死人堆里醒來的小女孩,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父親。父親已經死去,而女兒還活著,陰陽相隔,她再也不能陪著父親。

後來,方登選擇了一個大她16歲的男人做丈夫。這意味著,父親對她而言,就像個巨大的窟窿,只有通過替代性滿足,才能被補償。

那個墓碑,彌補了方登內心的巨大窟窿,讓當年幼小心靈里留下的遺憾,得以化解。

03

對某些人來說,活著比死了更痛苦。

曾諮詢過一位自殺未遂的年輕姑娘,有個好聽的名字,雪兒。

雪兒和一個大她10歲的男人戀愛了。她直到懷孕時才發現,自己的戀人尚有家室。更糟糕的是,在她引產後不久,男人便失蹤了。

她開煤氣、割腕,一心求死。幸運的是,被鄰居發現,救了過來。可從此不再說一句話,活著就像死了。

  • 我問:怎麼這麼大決心?
  • 她說,接受不了被拋棄
  • 我問:之前是否還有類似的經歷?
  • 她停頓了幾秒,眼淚便涌了出來
  • 她說:3歲那年,媽媽拋下她和患病的爸爸走了,從此便再沒有見過

雪兒所說的被拋棄,應該是在媽媽離開那一刻,就一直伴隨她了。而這一次,只不過是喚醒了,那塵封已久的傷痛記憶。

我問:你覺得是別人拋棄了你,還是你自己?她半天不語。最後她告訴我,這句話觸動了她。

經歷過重大創傷的人,活下來是需要勇氣的,因為活著的每一刻,都在經歷痛苦。

普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不少抑鬱症患者會選擇輕生?其實他們不是有多麼想死,而是活著的每一天,都實在太痛苦。死亡是最簡單的結束痛苦的途徑。

有位醫生說,很多骨癌患者,最後不是被癌症擊垮,而是被疼死的。如果你感受到那種疼痛,就會知道,想開點,堅強點,父母子女需要你,這些話是多麼的脆弱和蒼白,甚至殘忍。

在痛苦中掙扎的人,最需要的,是一個好好活著的理由,從而讓死寂的生活,重新燃起希望之光。無論是影片中的方登,還是諮詢室里的雪兒。

方登在汶川地震中,通過對別人的救助,找回了生命的意義。而雪兒說,活得漂漂亮亮,是對"垃圾人生"的最大報復。

最後一次諮詢,雪兒放了一首楊坤的歌。她跟著曲子和了起來,開始很小聲,之後便喊了出來,歌詞是這樣的:

破碎就破碎,要什麼完美

放過了自己,我才能高飛

無所謂,無所謂

原諒這世界所有的不對

無所謂,我無所謂

何必讓自己痛苦的輪迴

我無所謂



04

人生是一場長途旅行,你永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遇到什麼人,經歷怎樣的故事,開啟怎樣的旅程。

這場未知的旅程中,或許會充滿著遺憾。因為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那些悲傷或者苦難,都沒有辦法被重新改寫。

但生命會一直向前。方登和方達的兩個孩子,都叫點點,一個男孩兒,一個女孩兒,恰似這對曾經的孿生姐弟。

隨著嶄新輪迴的開啟,命運,從點點光亮中得以重生,一場跨越32年的天災人禍,在愛中被化解。

張德芬在《遇到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最終治癒我們的,都是自己。

有一天,當我們放下怨恨、不甘、自暴自棄,便可以擁抱這個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終將,與自己和解。

【我是諮詢師欣然,為大家解答問題,分享知識,如果某些話題引起您的思考和共鳴,請關注我,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m1c9G4BMH2_cNUgYl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