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印度裁員背後:印度已成死局,站著掙錢越來越難

2023-07-03     王新喜

原標題:小米印度裁員背後:印度已成死局,站著掙錢越來越難

文/王新喜

6月30日,根據媒體報道,小米印度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一位小米印度員工在接受媒體時透露,目前公司員工數量已從1400人至1500人減少到約1000人。過去一周內公司就解僱了約30名員工,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有更多人被裁。

小米印度方面對外的回應是:「與任何公司一樣,我們會根據市場狀況和業務預測做出員工數量的規劃。也並不排除對無法滿足要求的員工進行合理優化。」

小米印度裁員對外的回應背後,其實也多少透露著小米的憤怒與無奈情緒,在過去這麼多年,小米一直在擴大投資,不斷擴大員工規模,很少有裁員傾向,幾乎是要工廠給工廠,要供應鏈給供應鏈,過去小米一直是作為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戰略的積極響者,現如今突然之間裁員,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小米在印度的戰略從擴張到收縮的一個關鍵拐點與信號。

而這個拐點的出現,或許是小米已經意識到在印度,想站著掙錢,已經越來越難。小米印度裁員背後的信號,看明白的人也不多。

小米看到了印度針對性打壓中國企業的風險

小米裁員這個事情,發生在小米被印度罰款48億元之後,據外媒的報道,事實上,小米早就意識到了風險,這個事情小米蓄謀已久,幾乎從年初開始就已經策劃績效了,但沒想到印度動手這麼快。

小米被罰48億元這個事情近期在國內的討論非常多。很多人對小米感到同情,同時也對小米為代表的國產廠商在印度的前途感到擔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對小米OV的天價罰款已經不是第一回了,之前印度曾對vivo、小米等中國企業展開多輪突擊檢查,小米、OPPO均被指控逃稅被分別處以5億元和37億元的罰款。

當然,包括緯創、通用、福特、寶馬、沃達豐、沃爾瑪、麥德龍、家樂福、諾基亞、三星、IBM、亞馬遜、谷歌、微軟等眾多跨國巨頭遭遇過印度的巨額罰款,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21年的7年時間裡,選擇關閉印度子公司或者辦事處的跨國公司高達2783家。

雷總作為印度政府「Make in India」戰略的積極響者,也曾經受到了莫迪的親自接見。但即使這樣,也劫數難逃。

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48億都不是小數目,小米集團2022年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85億元,48億相當於小米在去年一年全球利潤的57%。辛辛苦苦一年賺的錢,超過一半都交給了印度。而被沒收的資金相當於小米印度9年利潤總和的6倍。你讓雷軍如何承受?

而小米在印度還能幹多少個9年?

因此這麼大數目的資產對小米在印度的流動資金將產生巨大影響,受到嚴重限制,小米在印度要養活那麼多員工,還有沒有錢發工資或許也成了問題,因此裁員已是必然之舉。

儘管有著跨國企業墳場之稱的印度過去針對外企是不分國別的,但最近這幾年,印度針對中國企業的傾向非常明顯,過去兩年已經以莫須有的罪名對在小米OV罰過多輪,但三星同樣作為在印度深耕多年的手機大廠,在印度這幾年卻平穩發展。

尤其是從印度針對中國手機廠商的新制度來看,它要求小米OV所有中國手機廠商的執行長、營運長、財務長和首席技術官等關鍵職位,應由印度籍人士擔任。

這個新規或許壓垮小米,讓小米在印度看不到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這個新規是把三星排除在外的,這其實已經把明搶與針對性、傾向性打壓擺在檯面上,沒有商業規則、底線可言。

小米過去一直堅信在印度只要能最大程度滿足其就業、供應鏈的要求,印度多少會給點面子,讓其生存並獲得一定的利潤,但現在,小米或許意識到過去誤判並且低估了印度。

小米如今的裁員,或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小米談不上要退出印度,只不過策略正在變化,小米正在止損——小米當前無疑意識到了巨大的風險,適當收縮或是面向未來不確定性風險止損的一種本能。

止損降低投入與業務規模,小米看到了印度商業環境的不正常

小米過去也低估了印度,小米過去看上的是印度的人口紅利,暢想未來的前景。在2015年~2021年,是小米在印度重資產布局建廠、完善印度供應鏈的那幾年,那些年印度一直沒有動手,讓你在印度本地持續建廠,以市場換技術,幫我解決就業問題與稅收問題,隨著深耕投入布局到了一定的規模,就開始收割了。

裁員也可以看成是小米的反制手段。從小米裁員的話術來看,直接說明是根據市場狀況,對公司的規劃和業務做出調整。有種被大環境所強迫的味道,對未來印度市場持續看好的話術都沒有。無疑是對印度市場透露著某種失望。

如前所述,按照正常情況,按照小米對印度市場的重視程度,如果沒有這次事件,小米或許還會擴大投資,就在5月份,小米還表示將與電子製造商Optiemus合作,在印度生產無線耳機產品,推動產品進一步本地化。小米家電與汽車業務都要布局印度,但現在小米意識到了印度環境的不正常,正常的商業邏輯在印度行不通。

小米的擔憂以及印度的人口紅利誘餌

小米其實更擔心,印度未來有可能再更進一步,通過股權資產、董事會成員的變更等關鍵人物的變更之後,變相將小米在印度的布局轉為一家印度公司。

而印度之所以敢於收割外資,因為印度是包括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都想拉攏的對象。甚至我們搞「一帶一路」也希望能拉印度過來。

印度深知其當前處於戰略機遇期,有人口紅利,大而不強,全球大國拉攏,這決定了全球輿論環境也會包容印度的胡來,它對各個大國威脅不大,但體量潛力很大,作為一顆戰略棋子,對很多國家來說,都很重要。尤其是美國如今要扶持印度製造削弱中國製造的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

因此,國際輿論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給了印度收割跨國企業的國際環境利好。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印度成外企墳場,西方媒體與輿論也是選擇性忽視了。印度對小米的這種對跨國企業的打劫式做法,甚至有可能獲得背後支持方的某種默許。

也因此,印度能利用美國的戰略左右逢源,吸收各種跨國大廠的資源來投資建廠布局落地,幫助自己構建產業鏈,等待時機成熟,再慢慢收割。

印度是一個死局,但小米還沒有破解之法

小米即便看穿也沒有用,因為它其實是一個死局——現在小米在印度有7座工廠,為印度貢獻了2萬多就業崗位。根本無法放棄,你走了,空出來的市場其他大廠就來爭奪了。而全球也只有印度有人口紅利了,各種消費電子、汽車、網際網路產品的需求也在急速擴大,全球幾乎沒有大的增量市場了,你不來印度,你去哪。

但如果留在印度,以後賺的錢,你能確定能帶走嗎?還是說,要繼續在全球賺錢補貼印度?

小米只能寄希望印度未來會做出改變,也表示將與印度當局合作,以方便更好解決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這個時間點偏偏又是在小米手機高端旗艦產品和銷量上正式回歸正軌後,小米汽車即將發布前出現這種事情,這筆巨額資產原本是可以用來投入到汽車業務上,現在資產被沒收,小米汽車以及旗艦機型的投入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影響。按小米的體量,估計小米在印度企業還不能直接倒閉,這才是小米最難的地方。

很明顯,包括小米在內的廠商當年風風火火奔赴印度市場搶占人口紅利,把印度市場想的過於簡單了,而作為高級獵手,印度這麼多年,印度充分利用資本的賭性以及各大國的戰略,以大而不強的獵物姿態示人,以最低的代價,套取最大的利益,以人口紅利引誘一個個大廠來到印度重資產布局建廠、最後利潤、資產與產業鏈都留在了印度。

從目前印度對中國手機廠商的針對性來看,小米很可能更傾向於且戰且退,走逐步收縮的路子。適當收縮並保留一定傾銷產品的空間,可能更加穩妥。

只不過以小米等廠商的手腕跟印度斗還是嫩了點。想要印度賺錢印度花,都已經是個奢望,因為印度已經嘗到了甜頭,想再揪出問題,很容易,法律的解釋權在他們那裡,而且不同邦的法律也可以過幾年變一次。小米重資產布局已經形成。

小米在印度的經營風險肉眼可見的上升,因為從法律上來說,小米在印度的本土化布局與本土化深耕程度,已經是完全本土化的公司了,其印度股權結構基本上與國內業務已沒直接關係,國家也說不上話,因為它的業務與國內業務沒有直接關係,而小米又沒有任何應對之法,想在印度像過去那樣站著掙錢已經越來越難。

未來小米的經營風險已越來越大,如何破這個死局,已經成為小米等廠商當前最大的難題。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f3b71d8e85b276a933355eeb1e1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