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少年曾「保衛大武漢」,兒童劇《孩子劇團》9月首演

2021-08-31     長江日報

原標題:這群少年曾「保衛大武漢」,兒童劇《孩子劇團》9月首演

這群少年曾「保衛大武漢」,兒童劇《孩子劇團》9月首演

8月31日下午,大型原創兒童劇《孩子劇團》在中南劇場進行彩排。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31日訊 1938年,中國第一支少年抗日戲劇團體「孩子劇團」從上海來到武漢,成為「誕生在抗日戰爭血泊中的一朵奇花」。9月9日,由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武漢長春街小學聯合打造的紅色題材大型原創兒童劇《孩子劇團》將在武漢琴台大劇院首演,一群小學生將演繹80餘年前「同齡人」的英雄歷史。

一段應當被銘記的武漢歷史

以藝術抗戰,孩子匯入「保衛大武漢」洪流

《孩子劇團》由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和武漢長春街小學共同創作。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孩子劇團『興於上海,壯於武漢,歸於延安』,在武漢,他們學習、成長,活躍在『保衛大武漢』的最前線。」如同編劇葉愛霞所說,1937年底,「孩子劇團」從上海出發,這群年齡最小只有9歲、最大19歲的少年,一路走一路演,邊走邊壯大,長途跋涉3個月抵達武漢,並參與了「七七獻金」「萬人大合唱」等活動,以實際行動參與「保衛大武漢」。

兒童劇《孩子劇團》就截取了孩子劇團從上海轉移到武漢,在「武漢會戰」前後所經歷的故事。該劇導演、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冷佳華透露,《孩子劇團》以現代孩子的歌詠為引,以劇中人物的日記為線,虛實相間、動靜結合、歌舞並存,將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畫面鋪陳開來。

主創團隊籌備三年,大量閱讀歷史資料、團員回憶錄等,並前往海南等地尋訪團員。「我們將當年這些孩子的真實經歷、故事細節都融入到劇里。」在主創看來,這不僅是孩子劇團的歷史,也是武漢這座城市的珍貴歷史。「這是屬於武漢的抗戰精神,也是武漢的英雄底色。」

一堂生動的青少年思政課

沒有當年的少年,哪來今天的少年

《孩子劇團》將於9月9日在琴台大劇院正式與觀眾見面。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童年應當是明亮的、快樂的、幸福的。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當戰爭來臨,孩子們也不得不面對生離死別。但他們小小的身體迸發出了大大的能量,已經有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所以他們走上街頭髮傳單、演活報劇,用自己的表演當武器,去宣傳、去鼓舞,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越了解「孩子劇團」的歷史,冷佳華就越被這些孩子打動。

於是,劇組在長春街小學層層選拔出一批學生,演繹80餘年前的「同齡人」。編劇葉愛霞說道:「沒有當年的少年,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少年。來自同齡人的真實歷史,會對現在的孩子產生最大的感染力。」

長期致力於兒童劇創作,冷佳華還希望孩子們從中感悟到更多。「劇中的孩子劇團團員們,直面生離死別,生活在飢餓與戰火中,但他們始終勇敢、樂觀、堅強,從來都沒有放棄自己、放棄生命。希望孩子們能從中感受到對生命的敬畏、對未來的堅持。」

一次跨越80餘年的少年對話

每當排練遇挫,小演員就想起孩子劇團的頑強

《孩子劇團》是以中國第一支少年抗日戲劇團體——孩子劇團為故事原型的紅色題材兒童劇目。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孩子劇團》中不僅有著名演員周錦堂,以及武漢人藝的優秀演員,還有來自長春街小學的45名學生、8位老師。雖然都是二至五年級的小學生,小演員們對孩子劇團的歷史卻並不陌生,全國唯一的「孩子劇團博物館」就在長春街小學。

劇中,孩子劇團小團員小海從一名性格倔強、做事莽撞的「小刺頭」成長為堅強勇敢的革命小戰士,其扮演者王若靈是長春街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在劇中她女扮男裝。為了詮釋好這個角色,她除了熟讀劇本,還觀看多部紅色題材的影視作品,經過近兩個月的排練,她說:「孩子劇團的成員們都很勇敢,面對敵人永不退縮,他們為了國家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從準備工作到熱身,導演全程悉心指導,有時要排到晚上十點多,小團員丁尚德的扮演者方宬博向記者講述了一天的排練日程,「排練的過程很辛苦,但是我一想到孩子劇團救國、革命、創造的精神,我就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難。雖然我沒有演戲的基礎,但是我是用真情實感來演繹這個角色。」小團員黃豆豆的扮演者趙欣悅今年才8歲,是劇組裡最年幼的一個,她開心地說道:「我希望每天都排練,拿出最好的狀態,讓更多人了解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排練現場。 武漢人民藝術劇院 供圖

(長江日報記者萬旭明 范雅琴 通訊員蔣艷麗)

【編輯:丁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86947653_120461345-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