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八旗制度為根本。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下五旗是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率領,不設旗主,地位高於下五旗。下五旗由親王或者郡王擔任旗主。
正黃旗屬於上三旗之一,最初設立於1601年。當時,努爾哈赤第一次對牛錄組織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努爾哈赤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以牛錄額真為統領。每5牛錄為1個甲喇,以甲喇額真為統領。每5甲喇為1固山,以固山額真為統領。
固山的漢語意思就是「旗」。那時候,1旗共計有7500人。努爾哈赤將全部人馬分為4旗,分別以黃旗、白旗、紅旗、藍旗為標誌。這就是後來的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
過了十幾年,隨著絕大部分女真部落的歸順,努爾哈赤手下人馬大幅度增加到六七萬人。1615年,為了便於管理,努爾哈赤增加了4個旗,分別是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就這樣,八旗產生了。
努爾哈赤親自統領正黃旗、鑲黃旗,代善統領正紅旗主和鑲紅旗,皇太極統領正白旗,杜度統領鑲白旗,莽古爾泰統領正藍旗,阿敏統領鑲藍旗。
清朝入關之前,八旗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清朝入關後,順治皇帝將由自己統領的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定為上三旗,將其餘5個旗定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掌控。上三旗作為皇帝的親兵,駐紮在皇宮周邊地區。下五旗則駐守在京城及其各地。
正黃旗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並非上三旗中地位最尊者。上三旗中地位最尊者是鑲黃旗。正黃旗人數最多。在清朝末年時,正黃旗總人數超過了15萬人,兵丁數量約3萬人。
清朝歷史上,有很多歷史名人來自正黃旗。
康熙年間的朝廷重臣納蘭明珠,是正黃旗人。納蘭明珠祖父的妹妹是努爾哈赤的妃子、皇太子的生母,本人是清朝開國名將、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婿,屬於皇親國戚,由此起家,歷任內務府總管、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等重要職務。
納蘭明珠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大臣,輔佐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復寶島、治理黃河、平定噶爾丹,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1688年,納蘭明珠因為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被康熙皇帝罷黜,從此失勢,不被重用。
納蘭明珠的長子叫納蘭性德,是清朝初期的著名詞人。
清朝入關後,仿照明朝實行了科舉考試。最初,滿人和漢人同科考試。但是,滿人怎麼能考過漢人呢?連續3榜狀元,都被漢人收入囊中。基於這種情況,清廷在1652年分設漢、滿兩榜科考,滿人、漢人分開考試。於是,當年就產生了第一個滿人狀元——麻勒吉。
麻勒吉是正黃旗人。
順治皇帝非常欣賞麻勒吉。1858年,順治皇帝派他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湖南,為投降清廷的孫可望頒發敕印。麻勒吉完成任務後回京,經過直隸地區時,直隸河南山東總督張玄錫招待得不夠隆重,惹怒了麻勒吉。麻勒吉很不高興,找藉口羞辱了張玄錫一番。張玄錫羞憤之餘,留下遺疏一封,揮刀自殺。這件事在朝野內外引發一場軒然大波。然而,麻勒吉在順治皇帝的包庇下,只是被降職留任,不久又官復原職,依然青雲直上。
清朝晚期的名臣琦善,是正黃旗人。
琦善是一名主和派官員,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大好。不過,鮮有人知的是,琦善當年在擔任直隸總督時,是一名禁煙派人士,在天津查獲了15萬餘兩煙土,成果非常顯著。只是,在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輝煌之下,這些成績顯得黯然無光。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第一次北上,來到天津。琦善作為直隸總督,被道光皇帝任命為欽差大臣與英軍接觸。琦善以三寸不爛之舌,「忽悠」英軍回到了廣州。可是,道光皇帝命令琦善前往廣州,繼續與英軍談判。琦善在英軍的武力之下,被迫簽訂了《穿鼻草約》。道光皇帝知道後,勃然大怒,將琦善革除職務,逮鎖拿解京問罪。
不過,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咸豐皇帝重新啟用了琦善,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組建江北大營,對抗太平軍。
在正黃旗名人中,還有薩載、玉麟、阿爾泰、開泰等人。你們都聽說過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1078268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