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怎麼求雨的?穿粗布衣服,帶頭吃齋

2021-06-05     勇哥讀史

原標題:慈禧太后是怎麼求雨的?穿粗布衣服,帶頭吃齋

晚清時期,災荒頻發。特別是在華北地區,隔三差五發生旱災,一連幾個月不下雨。發生在1877年—1878 年的「丁戊奇荒」,是一場席捲華北五省的大旱災,造成1000餘萬人餓死,另有2000餘萬災民逃荒到外地。

清朝祖制固定,發生旱災後,上至宮廷,下至地方官署,都要舉行祈雨儀式,向上天求雨。有時候,連皇帝都會親自參加。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人都曾經在久旱不雨後,步行到天壇去求雨。

1901年,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還在陝西西安躲避八國聯軍侵華引起的戰亂時,陝西一帶發生了一場旱災。儘管這場旱災的烈度比不上丁戊奇荒,但也稱得上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相當嚴重的災荒。有一名到達過陝西境內的外地人在上海《申報》撰寫文章說:「一入陝境,即見餓殍載途。目下市麵灰麥每斤售錢八十文,然僅八兩。居民咸以樹葉樹皮煮食充飢,憔悴情形不堪入目。」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發動賑災救災的同時,也動用了老辦法。慈禧太后命令一名大臣,前往太白山舉行祈雨儀式。

太白山位於陝西寶雞、秦嶺北麓,眉縣、太白縣、周至縣境內,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是道家活動場所,為道家第十一洞天,也是陝西地方官員經常舉行祈雨儀式的場所。

早在1062年,關中發生大旱,時任鳳翔府簽書判官的蘇軾,就帶著下屬翻山越嶺來到太白山求雨。

這次,慈禧太后派出的這名大臣,在太白山求雨後沒多久,天空果然下起了大雨,讓旱情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慈禧太后大喜,派人製作表示感謝的文章,書寫在一塊石碑上,立於太白山的山巔。在石碑的前面,全部題寫著慈禧太后的徽號。歷朝歷代的碑碣文字,從來沒有這種做法。

如果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京城時,需要求雨,又是怎麼做的呢?

那時候,祈雨儀式一般在宮廷里進行。宮廷里的人,包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在內,不管是后妃,還是宮眷,都需要沐浴齋戒。在求雨時,光緒皇帝會佩戴一塊3寸長的玉牌,上面鐫刻著兩個字「齋戒」。跟隨光緒皇帝的隨從人員,都會戴著一塊這樣的玉牌。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是一個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我們從她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她總是衣著華麗,滿身金銀首飾、珍珠翡翠,打扮得珠光寶氣,閃閃發光。

不過,在舉行祈雨儀式期間,慈禧太后就不能穿戴金銀首飾、珍珠翡翠了。她必須卸下所有的裝飾,身穿淺灰色的粗布衣服,衣服上也沒有任何裝飾品。

每天的飲食,再也不能像平常那樣,一頓飯上100多道菜肴,餐桌上僅僅有牛奶和饃饃兩種食物。至於后妃和宮眷,則只能吃白菜煮飯,清湯寡水。

到了求雨的時辰,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會帶著一群后妃和宮眷,浩浩蕩蕩地來到舉行祈雨儀式的宮殿。進入宮殿後,一名太監跪在地上,呈上一束柳枝。慈禧太后折下少許柳枝,插在髻上。隨行的后妃和宮眷都做同樣的動作。光緒皇帝則將柳枝插在帽子上。

為什麼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人會有佩戴柳枝的行為呢?這是因為,觀音菩薩的玉凈瓶中就放著一束柳枝,可以撒播甘霖,消災、治病。

佩戴柳枝後,大太監李蓮英跪奏:所有的準備工作已經進行完畢。慈禧太后便率領一眾人等,來到預先準備好的一個方案前。方案上放著一折黃表、一方玉石、少許硃砂、兩把小刷。方案旁邊放著一個瓷瓶,瓷瓶中插著柳枝。在方案前面,鋪設著一塊黃色的緞褥,供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跪拜。

案前還擺著一個香爐,裡面燃燒著木炭。慈禧太后取出少許檀香,投放到香爐里。隨後,慈禧太后跪在黃色的緞褥上,其餘后妃和宮眷在她身後全部跪下,一起默誦禱詞:「敬求上天憐憫,速賜甘霖,以救下民之命,凡有罪責,祈降余等之身。」

禱詞默誦3遍後,慈禧太后率領光緒皇帝、后妃和宮眷,行三跪九叩之禮,給這場祈雨儀式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隨後,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人就離開宮殿。

這樣的祈雨儀式,在現代人眼裡當然是可笑的。不過,在人工降雨方式還沒有得到運用的古代,人們只能無奈地求助於上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0602459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