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能否創造若干個萬億級增量市場?丨2030中國農業創新展望

2022-10-09   35斗

原標題:新農業,能否創造若干個萬億級增量市場?丨2030中國農業創新展望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原創,作者:耿海榮、李靜、高康平。

編者按:本文為35斗發布的《勢能轉化——2030中國農業創新展望報告》摘編。報告以問題為導向,從企業和投資的視角來了解目前的產業需求、解決方案以及未來的規劃布局,通過線上一對一的調研訪談,獲得一線信息和觀點,進而梳理嘉賓信息加入有效論據,回答農業領域的10大產業問題,期望對行業發展起到智力支撐作用。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一篇,主要探討農業產業的增量市場。Enjoy~

客觀來講,農業領域未來大規模增量市場的出現,很多時候是依據政策和資本的傾斜。在農業發展中農業政策產業發展又顯得格外重要,表現在對農業規模經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宏觀調控等方面,影響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同時,技術的介入又為產業提供了衝破主觀想像的解決方案,轉化出數個萬億級增量市場以及背後千億級的創新企業,將有效推動整個食物系統轉型。

一.政策驅動、資本傾斜、技術創新推動增量市場的誕生

本次35斗調研了50多家農業創新企業負責人,充分了解相關政策在產業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後續期待的相關政策方向。根據調研數據顯示,農業政策在農業食品行業發展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並且幾乎涵蓋整個產業鏈,雖然在完整度和成熟度來看,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在提到的需優化舉措中,其實近幾年也在逐漸出台相關的政策,布局到農業行業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不斷重視,也側面反映出農業發展的必要性和未來的可觀性。

圖1:政策對農業行業發展影響調研結果 數據來源:調研嘉賓,35斗研究院繪製

從政策逐漸偏愛的方向尋找農業未來的發展機遇,順應想到的問題是:哪些產業能夠有可觀的增量?資本在關注哪些產業方向?為更好地回答以上問題,35斗也調研了一級市場關注農業賽道的投資機構負責人,無論是從成立之初即關注農業食品賽道,還是從醫療健康跳轉到農業食品賽道的投資人,他們的投資視角大致可匯總為3類:技術驅動型、消費驅動型、政策驅動型。

從技術角度來講,多數投資機構關注生物技術和數位技術驅動的項目,對生物技術更關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數位技術來講,主要關注機器人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當然,這都是萬億級市場的大領域,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通用技術,正在驅動農業發生巨大變化。生物技術改良了種藥肥,數位技術帶來了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應用,土地遇上科技,必將結出科技農業的碩果。

基於對技術的關注,根據調研數據顯示,越來越的投資機構在農業食品領域,也在逐漸往早期(B輪及之前)傾斜,約占66%。並且根據歷年初創企業融資比例來看也在50-80%範圍。

同時,秉承「多個籃子放雞蛋」的風險意識,對於現在或未來投資的細分領域,多家投資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農業食品賽道一般會看2-3個方向,不會單獨只看某一賽道,這也主要受農業周期以及我國農業特點影響,然而這一現象也給更多領域的農業企業帶來機會,更有助於促進多產融合發展。

圖2:投資機構關注的農業行業的發展階段及技術調研結果 數據來源:調研嘉賓,35斗研究院繪製

圖3:投資機構關注的農業細分領域及投資考慮因素調研結果 數據來源:調研嘉賓,35斗研究院繪製

技術創新是一切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政策與資金的支持為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產業的發展深度以及企業間的競爭優勢還取決於關鍵技術的發展硬度。每個行業或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的關鍵共性技術的問題,但創新企業為了能夠讓自己在產業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加強技術攻關的能力。

根據35斗的調研,企業正向著兩個方向發力:其一,重金吸納優質人才,通過薪酬、股份獎勵等措施不惜一切代價挖掘和培育復合型人才,薪酬方面有些已經超過醫療、工業等領域;其二,打造自身過硬技術,企業自身也在加大科研投入,除了藉助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每個企業都在增加自己的研究團隊力量,據統計,約50%的創新企業研發/技術人員的比例在60-70%左右。企業擼起袖子自身發力也成為推動農業增量市場產生的又一巨大力量。

圖4:農業人才環境調研結果 數據來源:調研嘉賓,35斗研究院繪製

圖5:農業技術瓶頸及解決方案調研結果 數據來源:調研嘉賓,35斗研究院繪製

二.智能農機裝備、生鮮零售(以水果零售為例)、農產品加工(以預製菜為例)等將出現萬億級增量?

未來農業食品市場巨大,在政策、資本、技術等強勢就位後,到底哪些行業會在近幾年有比較快速、大規模的市場增量呢?帶著這個問題,根據35斗多年積累以及對多位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的嘉賓訪談,匯總來看,不外乎智能農機裝備、生鮮零售、電商、預製菜、種業等,我們採取案頭研究及深入調研也論證了相關觀點。

2.1 智能農機裝備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披露,2019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小麥、水稻、玉米)在耕種收環節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 80%以上,基本全面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薄弱環節(如棉花、花生、油菜等) 機械化率亦在快速突破,農業機械化率整體穩步提升。自動化、精準化將成為下一階段發展的主題,我國農業正處於從2.0邁向3.0的階段中。

圖6:農業發展四階段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為加快農業發展進程,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經營主體層面都在為生產力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國家層面上,大力投入新基建,即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圍繞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特高壓、工業網際網路、汽車充電樁、城際軌道交通,進行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建設,進而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

以5G基建為例,工信部統計顯示,截止至2021年11月,我國已建成5G基站超過115萬個,占全球70%以上,是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獨立組網網絡,全國所有地級市城區、超過97%的縣城城區和40%的鄉鎮鎮區實現5G網絡覆蓋;5G終端用戶達到4.5億戶,占全球80%以上。

「十四五」時期力爭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獨立組網網絡,力爭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到26個,實現城市和鄉鎮全面覆蓋、行政村基本覆蓋、重點應用場景深度覆蓋,其中行政村5G通達率預計達到80%。

以高標準農田為例,高標準農田是實現農田宜機化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國高標準農田面積達9.05億畝,到2030年計劃達到12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包括3塊:田間基礎設施(田網、渠網、路網、電網)、地理建設(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科技支撐(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生長環境監測),有效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提高了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出率,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推動了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圖7: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數據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經營主體層面上,在國家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下,如何將勞動效率提升、提高農產品產量以及穩定產品品質,進而帶動產品價格,提高自身整體收入和競爭力,是勞動者自己願意付費購買的部分,也是企業服務終端客戶的核心。從需求來講主要包括軟硬體升級和優質農資產品,農戶願意掏錢購買智慧型手機、農業APP使用權等,進而獲取更精準的農業耕種管收方面的經驗。

以智慧型手機為例,雖然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數字素養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農村居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能力和需求已逐漸接近城市居民。在順應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以及逐漸趨於老齡化現狀,促使新型職業農民站上農業舞台,致使農業的經營主體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農民,而是具有高素質的新群體。對於智慧型手機哪怕是電腦而言,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大力促進精準農業發展。

圖8:農村勞動力情況及農村智慧型手機使用水平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以優質農資——智能農機裝備為例,在前面提到的村勞動力的減少、老齡化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以及智慧型手機、電腦、農業APP等的出現,再加上對消費升級的不斷追求,都為農民消費者在耕、種、管、收整個生產環節對於高效、精準、智能化農機的需求埋下了種子。然而,我國農機正從2.0向3.0時代發展,雖然綜合機械化率約為71%,較已開發國家90%以上的比例還有一段距離。在整個耕種管收環節,耕種收的機械化率相對較高,但對於管理環節(水、肥、病蟲草、生長等)機械化水平僅為7.5%,也是未來農機發展方向之一。

以無人機為例,我國植保無人飛機在裝備總量、作業面積上已經發展到全球第一,2021年我國植保無人機數量將達16萬台,隨著我國土地逐漸規模化,無人機也成為智能農機裝備中的強需求機械。

圖9:智能農機裝備應用場景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然而,我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雖然已超70%,而截至2020年,我國智能化高端農機在農機總體規模中占比不到10%,市場缺口大,高端農機不足制約了農機裝備的產業升級,也制約了智慧農業等新型產業的發展,農機裝備技術水平待進一步提升。同時,在農產品加工、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方面機械化率均不足40%,然而在2025的目標則要達到50%。

從國內形式來看,智能農機裝備,一方面表現為多個領域及環節亟需智能化的提升;另一方面從對現有傳統農機的智能改造以及先進高端機械設備的國產替代的市場需求看,空間巨大,是新農業萬億級增量的主要市場。

2.2生鮮零售(以水果零售為例)

生鮮產業擁有萬億級別的市場體量,是國民基礎消費品產業,近年來增長態勢穩定。2020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超5萬億元。果蔬、肉禽蛋等生鮮品類具有高頻、剛需的消費特性,目前我國生鮮食品的購買頻次約為每周三次,高於全球的2.5次,是國民生活必需的消費品。

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生鮮零售市場總額達到4.98萬億元,同比增長5%,2020年市場規模超過5萬億元,2014-2020年CAGR為4.6%,呈穩步增長態勢。預計未來生鮮零售市場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25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6.8萬億元。從生鮮零售渠道來看,菜市場是最大的生鮮零售渠道,2020年中國菜市場生鮮零售占整體生鮮零售的56%。

對於水果來講,伴隨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高速發展,水果零售商業模式越來越多樣化,給消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購物體驗和更多的選擇。與其他生鮮食品相比,因為水果銷售包含多個賣點所以水果銷售利潤相對更高,可以實現差異化營銷。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分析,按零售額計,中國水果零售市場的市場規模已由2016年的8273億元增至2021年的1229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8.2%。未來,水果零售市場預計將見證更多種類的水果和更好的購物體驗,中國水果零售市場仍有進一步增長的潛質,預計2025年我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將達17750億元。

圖10:2016-2026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預測趨勢圖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中國水果零售的主要渠道包括4種:農貿市場、現代零售(包括商超、生鮮超市、便利店)、電商渠道、水果專營零售(包括水果專營連鎖零售及夫妻店)。目前占據市場份額有所不同,表現出以下特徵:

(1)農貿市場占比份額較大,受消費年齡和消費習慣影響,具有較高議價氛圍、水果品類豐富特徵,但購物環境不佳,且產品規格質量通常缺少標準。

(2)以商超為代表的現代零售,具有供應渠道多,價格透明,質量有保證,且有其他品類流量支持的優勢,但與其他渠道相比新鮮度和專業性普遍較低,且選址局限性較高。

(3)電商渠道受保鮮技術和物流成本的限制較大,並且需要較大的獲客成本,但能夠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的消費需求,同時,比較容易受熱點的帶動,容易出現點式爆破般的增長成績。

(4)對水果專營零售而言,比較容易抓住消費升級中品質、品牌化等需求,並且為消費者帶來高端、精準化消費,品質化水果以及新鮮預製水果滿足了消費者追求便捷、優質的消費體驗,但目前整體處於盈利低的水平。

表1:水果零售渠道、零售額及趨勢發展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整體來看,在保鮮技術不斷發展及品牌化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下,電商及水果專營店在水果零售方面將釋放巨大潛力。

2.3農產品加工(以預製菜為例)

我國預製菜近幾年步入發展快車道,市場規模保持雙位數增長,預製菜是整個消費行業的風口之一。預製菜產業的前景已經成為餐飲、農牧、食品等行業共識,數據顯示2022年預製菜市場規模或將超過4000億元,如果繼續保持20%以上的增速,未來五年內將達到萬億規模。

2021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約3100億元,大多來自B端市場,真正意義上的C端消費品預製菜占比不到30%,約900億元規模。但目前整體趨勢正從B端轉向C端,預計到2026年,我國預製菜的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達到1.01萬億元。

圖11:2017-2026年中國預製菜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在萬億產業熱潮面前,政府和企業已經紛紛按捺不住自己的熱情,準備抓住疫情及後疫情時代,消費者對消費升級的渴望,衝進預製菜的藍海市場。

政策層面上,表現在政策引導的紛紛出台,如廣東、山東、福建、河北等地就先後推出預製菜產業發展政策,計劃打造「預製菜之都」「千億產業集群」或「單項冠軍企業」等。

企業層面上,表現在不斷增長的預製菜相關企業。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11年的註冊量為1796家,2015年首次突破4000家,2018年首次突破8000家,2020年註冊量達到十年之最,全年共新註冊1.25萬家,同比增長9%,企業總數約達7.2萬家。

我國預製菜市場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行業發展速度較快。受益於冷鏈物流配送、網際網路多元化營銷、團餐需求規模化以及C端消費者速簡營養等需求的不斷發展。

對於餐飲端客戶而言,預製菜可以提高出菜速度、減少後廚面積、豐富品類等;對於零售端客戶而言,預製菜可以便捷、快速地做出一道菜肴,既可以節省時間,亦可保證飲食的健康。成為消費者不斷追求的新方向。

三.會誕生若干家千億級的農業創新企業嗎?

近幾年,全球頻繁出現併購、收購事件,促使行業集中度加劇,一些企業逐漸倒逼著自己能快速跑出來。同時,國產替代大潮湧入各個賽道,國貨越來越強,國產替代成為未來一大趨勢。眾多因素影響下,農業食品領域中技術驅動、消費驅動等等都將順勢造就一批千億級創新企業迎接萬億級賽道帶來的巨大機會。

3.1濰柴雷沃或將成為中國農機裝備領域的約翰迪爾

約翰迪爾是世界領先的農業和林業領域先進產品和服務供應商,擁有著180多年悠久歷史的世界工程機械、農業機械巨頭,2021年營收為439.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2403億元,總資產高達750.91億美元。作為最早「入場」的企業,約翰迪爾的專利布局較早,機械回收效率高,除生產各類農業機械外,還生產配套柴油機,瓜分中國巨大市場。

濰柴雷沃重工成立於1998年,業務涵蓋農業裝備、工程機械等機械裝備產業,總資產136億元,2020年營業收入140億元,成立至今累計產銷各類機械600餘萬台,能夠為現代農業提供全程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對中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綜合貢獻度超過20%。

2021年1月6日,濰柴集團正式完成對雷沃重工的戰略重組。重組後的濰柴雷沃重工正式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濰柴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濰柴雷沃重工業績實現歷史性突破。據2021年底公布的信息顯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75億元,同比增長27%,利潤總額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164%,實現了高質量高速增長,成為全國農機行業收入最高與利潤最豐的企業之一。

濰柴雷沃重工的戰略願景是,聚焦高端農業裝備,打造世界一流的農業裝備集團,2025年前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進入全球行業第一梯隊,2030年前達到1000億元,進入全球前三位。

3.2 百果園將繼續鞏固水果零售行業巨頭地位

百果園是一家集水果採購、種植支持、采後保鮮、物流倉儲、標準分級、營銷拓展、品牌運營、門店零售、信息科技、金融資本、科研教育於一體的大型連鎖企業。

百果園在產業鏈上的規劃,能夠追溯到2005年。其創立了果品供應鏈管理機構,不只負責水果的一致選取買購,還間接參和到水果的生產環節。在上游,百果園規劃了近230個水果種植基地,並擁有自身的種植技術、肥料生產等。

目前,百果園已擁有超8000萬會員,其中付費會員超110萬,運營著超2.5萬個會員專屬社群。已在全國超100座城市開設5000多家連鎖門店,在國內外布局了200多個水果種植基地,另建有28個倉儲配送中心,擁有29個自有品牌,成為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水果連鎖零售商,並推出「三無退貨」機制,有效保障了水果品質。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百果園從2019年到2021年的收入分別為89.8億元、88.5億元以及102.9億元,其中2021年首次邁過了100億營收大關,但相對應的凈利潤僅有2.48億、0.45億和2.26億,其對應的利潤率僅有2.8%、0.5%和2.2%。

百果園也開始進軍「大生鮮」品類,2019年,百果園上線「百果心享」生鮮平台,2020年,百果園推出社區團購平台「熊貓大鮮」。

余惠勇也曾表示,「未來百果園的業務,線上線下比例在三七開是比較合理的,如果不擁抱新零售肯定會被淘汰,這30%是生死線,必須要守住。」

按照目前100多億營收基數來算,電商及水果專營店分別為17.2%和11.4%的年復增長率,再加上頭部併購趨勢以及未來上市後更多資金投入促使的快速發展,預計不到10年的時間,甚至5年就能達到千億級營收。

3.3 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將持續發力

味知香成立於2008年,主營肉禽類、水產類、其他類三大產品品類200 余種半成品菜的開發、生產、銷售,公司擁有「味知香」和「饌玉」兩大品牌,主要產品有牛仔骨、宮保雞丁、水晶蝦仁、鐵板魷魚等眾多經典半成品菜。目前,味知香在全國開設有1000餘家專門店,致力於為各個家庭提供營養健康的美食方案。

然而,半成品菜只是預製菜的一種類型,通常我們把預製菜分為四類: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生鮮凈菜,並且也能看到方便程度逐漸遞減。目前味知香主要的產品類型是上述第3種。根據味知香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味知香實現營業收入約7.65億元,同比增長22.84%。

從上述信息也能看出從產品類型上看,味知香產品涵蓋的大類品類不多,為半成菜的即烹食品,但2022年預計年營收就可近10億,雖然在正在快速發展的預製菜行業裡面已屬於佼佼者,然而縱觀預製菜全產業鏈,也可以看出在攥緊了「預製菜第一股」的宏利,味知香的發展空間還很巨大。

圖12:預製菜全產業鏈圖譜數據來源:公開網站,35斗研究院繪製

但從目前營收上看,即使按照預製菜行業25%的年復增長率來算,預計需要20年時間才能營收過千億。如何快速的突破千億大關?

味知香屬於專業型預製菜企業,從招股書上看,味知香的生產成本中原材料占到90%。與供應鏈類型的預製菜公司相比,這些原本經營預製菜的上游養殖產業或代加工業,隨後逐步衍生出自有品牌。其特點是在產業鏈上游中經營一個或多個環節,因此在部分原料和生產方面能形成一定的優勢。

對於成本的控制是食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若味知香在未來能夠向上游布局,形成對應品牌特色產品,甚至將品類不斷擴展,相信能夠加速千億營收的步伐。其實,味知香也在朝著多元化的目標發展,其未來的發展目標是由預製菜向「餐桌美味解決方案提供商」方向發展,開發「味愛瘋狂」系列高端火鍋食材、「搜香尋味」系列各地特色美食、「味知香工坊」系列火鍋底料及調料包等全新品類產品。

複製下方連結進入35斗官網,獲取完整報告:http://vcearth.com/Report/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