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

2023-12-22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今日冬至

夏盡秋分日

春生冬至時

今天

我們迎來冬至節氣

民間習俗從這一天開始「數九」

標誌寒冬到來

今日以後,

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

正午太陽高度會逐漸升高,

北半球的白天也將慢慢變長。

你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嗎?

冬至這天吃餃子,

是為了紀念誰?

......

快和小編一起來看!

冬至三候

在古人看來

冬至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

此時的物候也符合著

古人對陰極陽生的理解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之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都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開始流動。

冬至吃餃子,

是為了紀念誰?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嗎?

故事還得從醫師張仲景說起,他是南陽稂東人,著作有《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

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原來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習俗

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南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糰,「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冬至養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冬至前後是人們開始進補的最好時間。

起居

應早睡晚起。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

食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應恰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

溫補類食物,如龍眼肉、荔枝、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易上火。

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滋補類食物,如木耳、黑棗、芝麻、黑豆等,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

今日冬至

願你不懼嚴寒、積蓄能量

我們一起

迎接即將到來的春天

來源:人民日報、群眾新聞

責編 | 范 瓊

編輯 | 魏佳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bbede761a06a84dc0d156c31abdf891.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