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虧損3.78億,傳統商超巨頭加速跌落,渠道怎麼更難了?

2023-11-16     快消

原標題:半年虧損3.78億,傳統商超巨頭加速跌落,渠道怎麼更難了?

文丨李珂

面對止不住的虧損,大潤發該如何自救?

虧損擴大

在2023財年年報中,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實現了扭虧為盈。然而,僅半年後,公司再次陷入更深的虧損泥潭。

近日,高鑫零售發布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2023年9月30日)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公司營收為357.68億元,同比下滑11.9%;凈利潤為-3.78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虧損0.89億元,同比擴大334.5%;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3.59億元,同比擴大420.3%;毛利率為24.9%,與去年同期持平。

高鑫零售在財報中稱,凈利潤虧損擴大的原因在於同店銷售下滑、可比銷售額下滑以及平均客單價下滑。

從收入結構來看,高鑫零售的收入主要來自銷售貨品及租戶的租金收入,前者為其總收入提供了超九成的帳面數據。報告期內,該集團來自銷售貨品的收入為人民幣342.25億元,較2022年同期(390.84億元)減少48.59億,降幅12.4%;佣金收入所得為人民幣15.4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16億元,增幅1%。

更細分地看,公司銷售貨品的收入主要源自線下實體賣場及在線銷售渠道,商品類型包括食品、雜貨、紡織品及其他一般商品。不過,受豬肉及鮮菜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的影響,再加上保供業務收縮、平均客單下滑等影響,報告期內高鑫零售同店銷售下滑5.9%。

在這半年中,為了彌補毛利虧損的窟窿,高鑫零售也在致力於降本,其通過數字化轉型能力提升驅動門店用人模型持續優化、管理層降本增效等方式,成功減少了人事開支超3.72億元。

不過,「三費」的減少仍不足以抵消高鑫零售門店逆勢擴張帶來的壓力。據統計,六個月內,高鑫零售新開3家大潤發大賣場、7家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及1家M會員店。

更尷尬的是,大潤發的競爭對手永輝超市為了實現扭虧而進行了業務調整,並於2023年上半年關掉了25家業績不理想的門店後,實現凈利潤3.74億元,成功扭虧為盈。

一業內人士表示,近十年,隨著電商的崛起和居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的巨大轉變,傳統線下零售業受到了強烈衝擊,加上三年疫情,這導致大潤發在高速發展之後頹勢盡顯,風光不再。

進入2023年,對於大部分商超企業而言,經營的首要任務不是保住基本盤,而是如何控制基本盤的下滑速度。對於大部分商超企業而言,在供應鏈優勢,尤其是自有品牌競爭力嚴重缺失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就是繼續關掉不盈利的門店以求先活下來。

不過,這份年報也有一些值得期待的「亮點」。例如,受益於數字化效率的提升以及店倉一體化能力的優化疊代,線上客流和業績均實現了雙增長,線上B2C營收增長4.7%。

對此,高鑫零售執行長林小海表示:「線上履約能力已經成了所有線下門店的標配,競爭也已從商超之間的競爭走向了全渠道競爭。在此市場環境下,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聚焦目標用戶(帶娃一族、灰發一族、汽車客),持續推進差異化商品力建設,堅定以質價比為基礎,創造健康快樂的用戶價值。」

艱難轉型

不久前,大潤發曾受益於「菜市場文學」話題熱度,並因「我在大潤發殺了10年魚,我的心早已像手裡的刀一樣冷了」這句電影台詞式的營銷金句走紅網絡。隨後,大潤發藉此做了大量的營銷創新。例如,圍繞著「殺魚師傅、魚、殺魚」三個概念,它時常在其官方微博和小紅書營業,並和霸王、天貓、高德地圖等官微互動。

業內觀點認為,在這些具有網際網路屬性的營銷動作背後,是大潤發急於落實的差異化商品力建設。它也是林小海在2024財年開始制定的四大戰略(提升商品力、加強線下體驗、確保線上品質服務以及多業態、全渠道布局)之一的落實舉措。

據了解,大潤發於2020年底正式由高鑫零售執行長林小海執掌後,加速了提升運營效率的賣場改造,門店重構的邏輯基於「購物+體驗+服務+社交」的用戶價值,快速推進商品策略。2022年,高鑫零售重組了自有品牌團隊,並重新定義了自有品牌的定位。

最新成果是,報告期內,高鑫零售已形成以自有品牌(呷無忌、薈尚、睿德寶瑞、潤發有質)、RT100寶藏商品、趨勢品類為核心的差異化商品矩陣,並初具成效。截止今年9月30日,高鑫零售研發自有品牌商品100餘款,業績滲透率占所涉分類整體業績近10%;以大潤發獨家或與品牌商合作獨家定製為核心的商品已推出170款。

近兩年,除了在傳統賣場的商品和改造上下功夫,大潤發還涉足了會員店,在華東區域與山姆及Costco搶奪一些更具消費實力的客戶。彼時,林小海給會員店模式定下「3年內不打算盈利」的基調。同時,「在第一年沒有給團隊下利潤目標,只下了兩個指標:一個是會員數量,一個是續卡率。」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高鑫零售共有485家大賣場、19家中型超市以及1家M會員店。其中,M會員商店今年4月在揚州開出全國首店,截至報告期末付費會總數已達到近10萬,2024下半財年,分別位於南京和常州的兩家自有門店將被改建成M會員店。

大背景是,會員制商超賽道雖然越來越被認為是傳統商超支撐業績的出路,但業態也逐漸內卷。

一個標誌性的例子是,2023年以來,沃爾瑪在中國相繼關閉了位於長春、陝西、江西、山東、北京等地的賣場。與此同時,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正在加速拓店步伐,中國第43家山姆會員店於5月份在上海真如正式開業。預計年底山姆會員店門店總數將達48家。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入局倉儲會員店的企業至少有11家,門店數量超過150家。越來越擁擠的市場下,圍繞門店、供應鏈、渠道等維度的競爭也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老牌商超轉型會員店以失敗收場,已有前例。例如,家樂福就在今年4月接連關閉上海成山路店和上海中山公園店兩家會員店,成山路店也是其首家會員店,營業時間尚不足兩年。

同時,會員店「降價潮」也在山姆等頭部企業的帶動下接踵而至。

據了解,2022年底,山姆會員店對10款復購率和滲透率最高的「會員年度心選」商品繼續做出長期價格下調。2023年5月,山姆再度宣布新增10款長期降價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山姆多次的價格下調,不僅沒有影響公司的整體盈利,反而為公司帶來了會員的大幅增長。

特別是近幾個月,隨著盒馬等企業高調下調商品售價之後,業內觀點普遍認為,更多零售企業會跟進降價,將會員店拖入又一輪的內卷。

近十年,作為中國內地公認的「超市一哥」,大潤發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大賣場」這個傳統零售業態在當前國內市場的處境,以及它的浮沉際遇。值得慶幸的是,當下雖然頂著「虧損」,仍不斷「折騰」的大潤發,在阿里體系里至少不是「莫名其妙的被收購,然後莫名其妙的被冷落」的存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b001fadee48de7edcf2308bb3168c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