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交友原則:低耗

2023-09-28     富書

原標題:中年人的交友原則:低耗

作者:白衣(富書作者)

拉羅什富科在《道德箴言錄》寫道:「幾乎所有人,在中年以後,都體驗到他們的身體和精神不可避免的衰退。」

不可否認,中年人的壓力繁重,各方面卻呈現下滑趨勢,這也導致中年危機重重。

所以,中年人更應該捨棄不必要的社交,遠離大量消耗你精力的人,學會交低耗朋友,為人際關係減負。

和懂得付出的人來往,守財

在電視劇《人世間》中,有一幕看得人生氣。

周秉昆買了大房子,帶著一家7口住了進去,看到好哥們肖國慶夫婦沒房子住,就好心把老房子借給他們。

可世事難料,幾年後,周秉昆的新房,因為賣房子的不是房主本人,交易不成立,房子要被收回。

周秉昆只能要回舊房,否則一大家子就要露宿街頭。

他提著禮品來到哥們肖國慶的家,肖國慶的老婆吳倩一聽,要拿回房子,瞬間就暴怒,根本沒思考自己白住了幾年,連房租都沒給對方,應該對別人感恩戴德。

吳倩先是衝著孩子發火,指桑罵槐,接著道德綁架,讓秉昆給國慶找工作,否則就不歸還房子。

斯特林堡有一句話說得好:「友誼,往往是由兩個人更容易實現的共同利益構成的,只有在相互滿足時這種關係才是純潔的。」

只懂索取的人,從不對別人的付出,心存感激,甚至得寸進尺,只要對方不給予,還會反生怨恨。

和這樣的人交友,花出的錢只會打水漂,不如遠離。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書中,蛤蟆大學畢業後,被父親逼迫從事不喜歡的職業,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入獄。

父親去世後,他接手了家族的產業與莊園,雖然人已經出獄,可心卻在牢籠。他遣散了莊園所有僕人,家族事業也一落千丈,在家中渾渾噩噩,找不到動力來源。

好友來看望,發現他的狀態不對。幾位好友開始尋找方法,幫他擺脫困境,給他介紹了心理醫生,被朋友積極的態度打動,蛤蟆接受了治療。

朋友們為了讓他高興,經常來找他打牌。為了博蛤蟆的一笑,會講河對岸的八卦。

經過多次心理治療,蛤蟆終於找回自我。

他重新振作,開啟自己熱愛的事業,用父母留下的資產,建立房地產公司,建設優質的樓盤。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有了朋友,再大的災害也會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環境也會風光頓生。」

一方的持續付出,另一方不斷索取,只會圈養白眼狼,掏空你的錢包,耗盡你的情感

要和懂得付出的人來往,互相成就的友誼,既平衡,也守財,友情才會長久和健康。

和情緒穩定的人來往,少憂

有網友分享和朋友斷交的過程。

她和小雨是好友,兩個人都是寶媽,也有共同話題,不過小雨情緒起伏比較大,總是讓她措手不及。

兩個人去吃飯,小雨嫌棄菜上得慢,服務員說去催,還沒等服務員行動,小雨大發脾氣,嚷著叫來經理,經理對著服務員就是一頓訓斥。

孩子也被這陣勢嚇到,哭鬧不止。網友頓時沒了吃飯的興致。

這也就算了,更讓網友心累的是,小雨開心時,會回消息,心情要是不好,幾天都可以不回復,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次,兩家人開車去玩,由於網友看錯了遊玩時間,沒趕上煙花秀,回程的路上,小雨不停指責網友,被擾亂心緒的網友,不小心撞上了前面的車。

網友再也受不了了,決定不再和小雨來往。

情緒不穩定的人,容易患得患失,一點點小事就足以讓他們炸鍋,需要不停照顧他們的情緒,更多時候,甚至都不明白情緒的起因,還要猜測緣由。

和他們交往,只會心力交瘁,而和情緒穩定的人在一起,就算有麻煩,也會輕易被化解。

30歲左右的作家沈從文,來到大學任教,劉文典不服,在會上大罵:「沈從文算什麼東西,他連4毛錢都不配拿,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麼?」

劉文典之後多次在公眾場合辱罵沈從文。

沈從文氣不過,嚷嚷著要去揍劉文典。好友胡適卻勸他不必如此,做好學問,閒言碎語自然就消停了,而且大家在一個學校任職,撕破臉都不好看。

沈從文看胡適對待惡評,也是一笑置之,決定效仿。

果真,一心撲在文學上的沈從文,造詣越來越高,教的課深受學生喜歡,再加上他沒有和劉文典針鋒相對,選擇退一步,大家佩服他的心胸,質疑的聲音也漸漸變小。

網上有一句話:「如果可以,儘量多和情緒穩定的人相處,吸收正向能量。」

身邊人要是情緒起伏大,你再好的心情,也能被破壞,要是情緒穩定的朋友,遇壞事也能讓你少幾分煩躁。

情緒穩定的人,自帶秩序感,和他們交往,心情不亂,日子就不亂。

和認知高的人來往,省時

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是海歸,輕輕鬆鬆就是上億的利潤。

劇中芮小丹說丁元英的認知,遠超常人,連丁元英的秘書肖亞文,都在偷學他的思維。

丁元英8萬買了一套音響,朋友覺得貴了,吐槽他看似聰明,實際還不如自己。

丁元英問:「何以見得?」

朋友把音響比作「美女」,說丁元英著魔了,才會出這麼高的價格。

丁元英覺得既然說是「美女」,那就說明內心喜愛。

為此丁元英解釋了半天,是想表達值不值,憑個人心意,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價位,很難統一。

朋友反駁道兩者沒關係。

楊絳說過:「人和人如果不在一個層次上,那麼無論你做什麼,對方都覺得不對,所謂層次,不是社會地位,而是認知事物的清晰程度。」

認知低的人,用片面的角度看待世界,不管別人如何說服,也不易接受新理論,固守著自我思維的一方城池。

認知低的人,反駁是本能,認知高的人,反思是習慣。

巴菲特曾這樣評價朋友的價值:「芒格絕對是獨一無二的,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為人類。」

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在30歲左右,一見如故成為好友。

當時巴菲特不論是能力,還是財富,都遠不如芒格,巴菲的投資理論是「撿煙蒂」,投資下跌嚴重的公司,被市場過度低估,整理修復後賣出,賺取其中差價。

在這種理念下,他的收入只能小打小鬧,公司規模也較小。

芒格反駁這種理論,認為修復過程很痛苦,不一定有人會願意接手,投資應該把注意力用在有價值的公司上,用好的價格去購買更高質量的公司。

巴菲特被說服,收購了喜詩糖果,如果用「撿煙蒂」理論衡量,這個公司不夠便宜,不過巴菲特還是積極嘗試。

正是因為他這個舉動,每年獲得銷售額增加14%的回報,這讓他有大量資金繼續滾雪球,巴菲特徹底走上高速路。

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單單一個有智慧的友誼,要比所有愚蠢人的友誼更有價值。」

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堵牆,他不願出來,你必然走不進去。兩個認知差距很大的人,相處只會心累。

有分歧正常,有爭執也平常,但是與認知低的人討論,爭辯是浪費時間,與認知高的人討論,理越辯越明

隨著認知的升級,人生才能優化。與誰為伴,決定你崛起的速度,和認知高的人站一起,就是為自己省時。

網絡上有一句話:「人到中年,要用減法,遠離一些人,不是消極,而是更懂得珍惜。」

兩人成為朋友,如果不是互助向前,那就是拖後腿,這樣的關係大可不必。

人至中年,我們的錢財,情感,時間處在極度壓縮的狀態,這時候更要節源,慎交友,交好友。

餘生很貴,圈子不必過大,舒服就行,朋友不必太多,低耗就好。

作者簡介:白衣,富書作者,愛旅遊愛寫作,思考和腳步總有一個在路上,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a4016fa7d6925d3dc6bfa29e282fc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