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爸媽這樣做,孩子嫉妒心秒變上進心

2019-11-08     小雪老師講故事

昨天是周四,下午有一節語言課,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個好玩的故事叫《猴吃西瓜》。

孩子們特別喜歡故事裡小猴子們,都學的特別起勁,就連下課的時候也停不下來給爸爸媽媽展示。

樂樂和小可的媽媽關係很好,經常在一起聊天,因為上課時家長能在外面看到孩子的表現,所以互相之間一定有評價。

家長的評價很容易對孩子產生心理暗示,更何況兩個孩子之間也少不了被比較。

小可媽媽對小可說:你上課的時候表現很好呀,小雪老師還表揚你了呢。

樂樂媽媽也說:嗯,小可腦瓜兒真好使,記詞兒快,小動作小表情都可到位了。

這個時候,一旁玩耍的樂樂不高興了,悶悶不樂的說到:「我覺得他表演得一點也不好!」說出這樣的話,一定是孩子的嫉妒心理在作怪。

樂樂媽媽為了緩解尷尬,接著說:你得向小可學習,抓緊時間背詞兒,舉手時候積極點,媽媽也誇誇你。

聽到媽媽還在誇別的孩子,樂樂更加不高興了,直接和媽媽說:我不要!我討厭你!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覺得樂樂聽不得媽媽誇獎別的孩子,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嫉妒心太重。

小樂樂媽也和我說:最近不知道孩子怎麼了,特別爭強好勝,在學校被老師誇獎他就飄起來了,表揚別的孩子他就不高興,因為沒得到小紅花回家還和我一通抱怨,說老師不公平,這麼強的嫉妒心太讓人擔心了

孩子的嫉妒心從何而來?

其實,孩子有嫉妒心是正常現象,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便對別人的評價更為敏感,孩子也會通過和別人比較認識自己,而且在國內這樣充滿競爭壓力的教育環境下,孩子看到他人比自己強難免會暗自比較。

不光孩子們,我們成年人也會拿自己和「車更好」「房更大」「工資更多」的同事朋友進行比較,心裡酸溜溜的,用沙沙教我的一句話就是:化身檸檬精。

嫉妒本身其實並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它帶來的後果,當孩子通過比較後覺得自己處於劣勢中時,便會產生沮喪、自卑、挫敗甚至怨恨和報復的心理,就像復旦大學的投毒慘案。

孩子如果出現過度嫉妒,需要家長及時干預。

所以首先,我們要認清孩子的嫉妒心理源自哪裡?

1. 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試想一下,當你在商場試衣服的時候,發現旁邊一個比你年輕、比你身材好的女孩子在和你同一款衣服,而且效果比你好看很多,這個時候你就會內心默默小劇場:唉,年輕小姑娘身材真好,沒生過孩子就是苗條,想當年我也這樣,有什麼了不起的。

這個時候你就是在嫉妒,嫉妒的源頭不是你覺得人家好看,而是覺得自己不好看,身材不夠好。

這樣的心理就是負面內在自我評價。

孩子也一樣,當老師和家長經常誇獎其他小朋友時,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陷入自我懷疑的情緒中。

人的行為通常以目的為導向。

教育學家簡·尼爾森說:孩子的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比如,他們想要得到歸屬感,但他們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為就會惹人討厭,當他們的行為越惹人討厭時,就越迫切的需要歸屬感。

這就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就像開頭的樂樂,據我的了解,這個孩子性格比較敏感,在課堂上舉手也比較少,說明他不太自信。

剛開始媽媽拿他比較,他出現自卑情緒,說出了否定別人的話,但是媽媽並沒有接納這種情緒而是繼續要求樂樂向別人學習,此時樂樂想起媽媽經常表揚別人而更加否定自己,他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值得被媽媽愛,媽媽是不愛他的。

於是他悲從中來,向媽媽大喊我討厭你,還流下了委屈的淚水。

2. 沒有認清自己,認為表揚本應屬於自己

沙沙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我接到了班主任的電話,老師說她今天情緒不好,還和老師鬧脾氣,讓我和她聊聊。

沙沙的性格我一向了解,大大咧咧、嘻嘻哈哈,而且沙沙對老師和長輩很有禮貌,從來沒頂撞過老師,這一定有什麼原因。

放學回來,我一問才知道:最近一次考試,她準備得很用心但是卻沒考好,老師找她談話說她不努力反而表揚了最近學習狀態不如她的同桌(同桌是她很好的朋友),她覺得自己的努力不被看到就算了,老師怎麼不分黑白轉而去表揚不如自己努力的人呢?

沙沙又嫉妒又生氣,冷冷地說了一聲好的老師,轉身就出去了。

我反思了一下,我們總是把孩子保護在溫室里,儘可能滿足他們需求,表揚孩子,很少讓他們受到打擊,接受風雨的吹打。

但這樣往往就會造成他們對於自我能力的判斷不切實際,認為努力就應該得到表揚,受不了他人比自己好,更受不了自己被比下去,從而對別人心生嫉妒。

而我也了解到,她的同桌回到家後學習非常認真,經常熬到很晚才睡覺,我雖然不鼓勵挑燈夜戰地學習。

但不可否認,別人的努力沙沙沒看到,所以造成了她覺得自己比別人努力的假象,在得不到應有表揚時,就會嫉妒別人。

3. 付出得不到關注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比如二孩家庭中,老大努力學習,但媽媽更關注老二,老大抱怨媽媽不愛自己;一起畫畫時,女兒在專心畫媽媽,媽媽卻表揚了一下別的小朋友,女兒瞬間就撅起了小嘴。

孩子想要努力表現自己,但卻被家長明晃晃的忽視掉,孩子會覺得不公平,自己明明做的很好卻沒有得到關注。

而家長們也不要覺得通過反向刺激會激勵孩子,反向激勵也許當時有效,但是長遠來看,它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是不可取的。

家長怎樣做?

回顧一下孩子嫉妒心理最常見的三種原因是:

1. 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2. 對自己能力產生錯誤判斷,沒有認清事實真相

3. 付出得不到關注

針對以上三種原因,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1. 共情,對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

嫉妒是很有「重量」的負面情緒,因為他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而家長最先做的應該「共情」,表達自己對孩子身處這種情緒的理解,拉進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如果你在表揚別的孩子畫畫很好時,自己的孩子生氣了,你可以說:媽媽和你道歉,你畫的這麼用心,但是媽媽卻表揚了別的小朋友,你一定不好受,感覺媽媽只覺得別人好對不對?媽媽能理解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努力工作但是沒有得到肯定,我的心裡也很失落,還因為這個哭過鼻子。這樣吧,我們一起畫畫,然後把它貼在臥室牆上,這樣每天都能看見了,好不好?

這時孩子的情緒得到理解,所做的事情得到支持,情緒就會化解很多。

2.引導孩子認清能力,化嫉妒為動力

沙沙之前和老師生氣的那次,在我告訴她同桌回家後也很努力學習之後,她的情緒緩和了很多,因為越努力越優秀這件事誰都清楚。

讓孩子看清自己與他人存在差距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我們要通過正向引導,而不是再次去拿孩子作比較,這會讓孩子重新回到嫉妒情緒中。

我們可以先肯定孩子之前的付出,再共同分析哪裡需要加強,鼓勵她通過努力和別人變得一樣好,把嫉妒心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3. 讓孩子建立自信心

當孩子產生嫉妒心理時,滿心想的都是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先把目光轉向自己,在自己身上發掘優點。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存在於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也許你嫉妒別人的地方,別人也有羨慕你的地方,這個就需要家長在平時建立孩子的自信。

如果孩子嗓音好,就多鍛鍊他朗讀、唱歌,盡情發揮自己的聲音條件,如果孩子畫畫好,就把他的畫作展示在牆上,這些都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

除了發現特長,我們也可以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一個孩子能夠很好的處理問題時,事情帶來的良好結果自然會帶給他自信。

小雪老師說:

面對孩子嫉妒這件事,家長要放平心態,最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嫉妒心背後的原因,追根溯源解決問題。

適當的嫉妒可以引發自我進步,我們要通過共情、建立信心、正向引導的方式化嫉妒心為進取心,千萬別在發現孩子有嫉妒心後直接指責孩子:自私、小心眼等,每個出現不良行為的孩子,背後都有一顆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心。

今天這些都是我親測有效並且也多次實踐的結果,如果你家孩子也有這方面的問題,不妨試試看,說不定會有很好的結果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YOpVm4BMH2_cNUgvC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