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廣西,是涼絲絲的糖水味兒的。圖 / 網絡
-風物君語-
北回歸線上的「甜」選之子
廣西,是一個被北回歸線偏愛的省區。
北回歸線橫穿全境,使得廣西大部分地區年平均 氣溫在20℃到22℃,即使最冷月,平均氣溫也在10℃左右,年 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在這種亞熱帶、熱帶季風 氣候的影響下,廣西氣候濕潤,植物蔥蘢多樣,最突出的特點就是: 水果種類超多,而且特、別、甜!
欽州市靈山縣的荔枝喜獲豐收。
舉個例子,這些天超市裡最時令的荔枝,就只生長在北回歸線附近。隨隨便便拉一個廣西人,他都能自豪地說出各路水果「金字塔尖」的明珠:田陽的 芒果、靈山的 荔枝、容縣的 沙田柚、平南的石硤 龍眼、融安的滑皮 金桔、樂業的紅心 獼猴桃、隆安的 香蕉、恭城的 月杮……
豐富的水果,讓廣西人從一出生,就身處「甜與蜜的福境」里。而這一眾水果里,最甜的一定是 甘蔗。
在廣西,一望無際的除了山就是甘蔗。圖 / soogif
如果去過廣西,你就會驚訝於廣西有如此之多的甘蔗,大片蔗林在喀斯特峰叢間舒展,像是為廣西穿上了一件綠紗裙。「蔗」海無邊,回頭是甜,不回頭也是甜。
為什麼廣西有這麼多甘蔗?
甘蔗分為糖蔗和果蔗。糖蔗糖分較高,製糖後蔗渣可提煉酒精、塑料等。攝影 / deposit ,圖 / 圖蟲·創意
一方面,是「天賦異稟」——甘蔗喜溫、喜光,年積溫需5500到8500℃、無霜期330天以上、年均空氣濕度60%、年降水量要在800到1200毫米之間,而廣西大部分地區恰好滿足了這些條件。
另一方面,是國家調整甘蔗糖業區域布局的結果。上世紀80年代,廣西被規劃為 「中國的糖罐子」。2008年以後,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長期維持在 1300萬畝以上,單 崇左一市,甘蔗種植面積多年來持續在 400萬畝以上,全市250萬人中,有 130多萬靠甘蔗吃飯,全市連續14個榨季(榨糖季,類似於種糧地區的收穫季)居於全國首位,被譽為 「中國糖都」。
廣西為什麼這麼甜?讓這張圖告訴你。 製圖/Paprika
中國是世界三大產糖國之一, 廣西每年的平均產糖量占到了中國產糖量的60%以上。說廣西以不到中國陸地面積2.5%的單薄之軀「甜了大半個中國」,一點也不誇張。
也許,你剛剛吃過的甜食中的糖,就來自廣西。
廣西,甜起來到底有多野?
當外地人為實現「水果自由」而奮鬥時,不缺水果的廣西人,已經 將水果的甜味,烹進了菜肴里。按照水果上市的不同時令和飲食習慣,用不同的水果做不同的菜肴,是南寧以南的廣西人才有的任性。
荔枝與西芹同炒,便是 荔枝西芹;荔枝裹上干澱粉、麵包糠、蛋液炸制便是 爆漿荔枝球。欽州有一道 荔枝蝦仁,蝦仁以鹽、生粉、蛋清、胡椒腌制十分鐘後取出,與焯過水的蘆筍加薑片炒,再加入鹽水泡過的荔枝肉,澱粉勾芡、大火收汁,色澤艷麗、鮮甜香美,有初夏的味道。
到了秋天, 梅子排骨、百香果排骨就端上了廣西人的餐桌。這兩樣酸酸甜甜的水果,是廣西人秋季開胃潤燥的養生菜,水果的酸甜,消解了肉類脂肪的油膩口感,讓排骨吃起來更加清爽。
而收穫甘蔗的冬春季,最應時的莫過於一碗 甘蔗燉羊肉。羊肉洗凈後焯水,撇去雜質,與甘蔗、紅棗、姜塊、蔥、八角、蘿蔔塊等,加入料酒大火燒開,再中火慢燉一個半小時左右,放精鹽、味精調味後,去掉其中調料,便是冬季最好的溫補之味。因為甘蔗富含纖維,吸附了湯中的油脂和鹽分,因此湯鮮肉美,成了這道美味最大的亮點。
百香果排骨。攝影 / @dinhoidinh
逢年過節,廣西荔浦人的餐桌上必然少不了 芋頭蒸扣肉。五花肉煮熟後,瀝干水分,用小竹籤在肉皮上扎出密集的小孔,塗抹蜂蜜,入油鍋炸至肉皮起泡、色澤金黃時撈出,放入溫水中稍浸,切成厚肉片,用鹽、醬油、白糖、十三香等稍腌入味,再將炸過的芋頭切片,逐一夾入肉片中,放入蒸碗蒸至肉酥,反扣在盤中即可食用。
近些年,隨著「網紅美食」概念的出現,廣西各地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以水果做成的菜肴,而這些菜肴,當地人之前根本沒有聽說過。他們更看好也更習慣水果做成的 酸嘢,至於甜,他們還是喜歡各類從小喝到大的 糖水。
廣西的糖水,比廣東的還甜
糖水,是廣西人普遍的「夏日記憶」。
廣西糖水裡,最知名的莫過於梧州 龜苓膏。據傳,龜苓膏是清宮中專供皇帝食用的,主要以鷹嘴龜和土茯苓為原料,再配以其他藥材精緻而成,初入口有些涼苦,但搭配著蜂蜜或椰汁,吃起來卻別有一種風味,而且清熱解毒,是廣西人的「消暑神器」。
龜苓膏。攝影 / Scheng Wang ,圖 / 圖蟲·創意
與龜苓膏長得像雙胞胎兄弟的,是廣西的 黑涼粉,外地人到了廣西,經常分不清它倆誰是誰。黑涼粉,是由曬乾的涼粉草製成的,吃起來沒有苦味,比茯苓膏口感更軟和。涼粉草其實就是仙草,新鮮的涼粉草做出來的涼粉,是白色的,叫 白涼粉,雖然與它的兄弟黑涼粉「膚色」不一樣,但「殊色同歸」,都要臣服在一碗糖水裡,而且是冰鎮的。
黑涼粉。攝影 / @dinhoidinh
此外,廣西各地還有 玉米糖水、槐花粉、清涼補、海帶綠豆湯等。其中 槐花粉,在某些地區又被稱為「槐花蛆」。最傳統的做法,是將大米和槐花籽在石磨中碾碎,采其濃米漿,加水熬成糊狀,倒進漏勺滴入水中,像一隻只小蝌蚪一樣,有槐花淡淡的清香,衝上紅糖水或蜂蜜水,就可以飲用。
至若 清補涼,西南各省區的差異比較大,廣西境內的也不大相同。譬如桂林和南寧,雖然都叫清補涼,但完全是兩種模樣。南寧的清補涼,用料是銀耳、薏仁、紅棗、枸杞、百合,煮得軟糯,加入紅糖水即成,而桂林的清補涼,則是涼粉和水果加入糖水,而且水果還可以自選。
上圖:南寧清補涼;下圖:桂林清補涼。攝影 / @dinhoidinh
當別的地方還在為 「豆腐腦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爭得不可開交時,廣西人已經默默將豆腐腦凝固為豆腐花,加入了冰鎮糖水,做成 豆腐花冰鎮糖水吃起來了,一口嘗盡香、甜、嫩、滑,享受都來不及,哪裡還願意為一個豆腐腦爭來爭去的。
「蔗」里的廣西,還有哪些甜味?
在普遍認知里,廣西的味道是「酸嘢」中帶著些辣味兒,這不免有些小瞧了「廣西味道」,畢竟,廣西是陳曉卿拍《舌尖上的中國》刻意迴避留著憋大招的「美食大省」。「家裡有糖廠」的廣西人,吃起甜味來,也足以讓人嘖舌。
壯族,一個「用甜開年」的民族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壯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壯族人雖喜食酸辣之物,但若仔細梳理一下,便會發現, 從小甜到大,從年初甜到年尾,也是壯族的一個「傳統」。
崇左壯族人包的三角粽。攝影 / @dinhoidinh
廣西的壯族人在春節第一天,一定要吃甜食。桂南壯族做 粽粑,以黃糖為餡;桂北壯族做 糍粑,也會加黃糖,稱為甜糍,點一個圓圓的紅點,就是走親送友的禮品。新挑來的水,也要放入紅糖、生薑、竹葉煮成甜甜的新年茶,給全家人喝。新水,被廣西壯族人稱為伶俐水,據說喝了伶俐水,小孩子會變得聰明。
桂南壯族包的粽粑。攝影 / @dinhoidinh
而每年年尾的臘月二十三,家裡的主婦要早早起床和面做 湯圓。湯圓里包的是 糖、花生、蔥等,等到香火燒去一半,再叫家裡人起床共食湯圓,既是對這一年甜蜜生活的總結,也是對兒女聰慧的祈盼。
掐頭去尾的日常里,壯族人常吃的是 蕉葉糍。浸透的糯米加入 糖和炒好的花生磨成漿,用布袋盛好瀝干水分,然後將洗凈燙軟的芭蕉葉剪成6寸左右的方塊,塗上生油包成長條,蒸熟後就是他們的日常早餐。
隨著時代的發展,蕉葉糍已從壯族走向更多的人群。攝影 / @dinhoidinh
日常之外,頗負盛名的 壯鄉烤乳豬,也離不開糖。糯米或大米喂養至4千克左右的乳豬,剖腹收拾乾淨後,放在炭火上一邊烤一邊塗抹 蜂蜜、醬油和其他香料,烤至皮色金黃、敲擊聲音清脆時,放在盤中,切成小塊,拌上或蘸上 白糖,入口甜脆、食有餘香,是壯鄉絕對不容錯過的口腹之歡。
壯鄉小烤豬。攝影 / @dinhoidinh
與壯鄉烤乳豬可平分秋色的 脆皮扣肉,也是廣西玉林、南寧等地常見的美食。煮熟的五花肉撈出後,筷子扎孔抹蜂蜜、白醋,油炸後切片,蘸 白糖吃。
小小糕點,串出一個「甜廣西」
「糖都」崇左,最常見且有名的糕點是 沙糕。糯米炒熟後打成粉(也有將生糯米粉炒熟的),混合 白砂糖、黃糖、食用油等做餡,加入豆沙,就是豆沙餡,加入芝麻,就是芝麻餡,放入大木格的模具中壓製成扁寬型,切成小塊,沙糕就做成了。據說明嘉靖年間,寧明縣海淵鎮的沙糕曾一度被當作貢品,千里迢迢送去北京皇宮。
崇左沙糕。攝影 / @dinhoidinh
與崇左隔了一個南寧的玉林,看家的糕點是 白糤。這種圓盤一樣的糕點,看起來比較粗糙,但選料卻講究異常,非得是晚春的糯米才行,浸泡後蒸熟,需花三四天時間,經一系列複雜的程序,才能做成一半,前前後後半個月才能完整製成。吃的時候,將白糤骨中的「福、祿、壽、喜」點紅,放進花生油里炸了,晾涼後放進口中蓬鬆酥化、香甜乾脆。
玉林白糤。圖為未入鍋炸制的白糤,當地稱為白糤骨或白糤甲。攝影 / 陳偉平
大約是甜實在是無孔不入,於是喜食辣的桂北,也有不少甜味糕點。在廣西最北的桂林,像 馬蹄糕、馬打滾、雲片糕,都少不了要加入糖。典型的荔浦 芋米餅,製作過程中,一斤米就要加三兩糖,有人還喜歡放入薑絲、陳皮,這樣做出來的餅,甜中又有了別的味道,倒是別有風味。
馬打滾。攝影 / @dinhoidinh
桂林隔壁,柳州的洛滿鎮有 水油堆,更是甜上加甜。糯米、白糖、芝麻、食用油做成的水油堆,炸的時候要沾糖漿,出鍋後還要淋上紅糖水,又軟又糯,又甜又膩,到了洛滿鎮,街上到處都飄著甜香的味道。
這樣的小糕點,廣西各地都有,它們與其他甜味美食一起,構建了一個「甜味的廣西」。它們,是廣西人的食物,也是廣西人在這片土地上享受生活的智慧結晶。
甜味的廣西,五彩繽紛。攝影 / @dinhoidinh
- END -
文丨十四
地圖編緝丨Paprika
封圖 |
參考資料
許偉明 《「蔗」里看廣西,中國第一產糖區背後的故事》
馮翊明 潘大林 覃妮娜 《水果,北回歸線上的香與蜜》
版權所有——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