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我不!我不!這是我的壓歲錢,憑什麼要給你?!」
「你又不會管理,我替你存起來,等你長大了再給你。」
「不!我不!我要自己存!」
春節過後,相信不少家庭都上演了壓歲錢的「撫養權爭奪大戰」。
但科大大同事小A卻有點凡爾賽地表示:壓歲錢這麼難處理嗎?我家孩子今年可是主動上交的呢~
嗯?這是怎麼做到的?
原來他們家早就開始讓孩子參與金錢管理了!
就拿壓歲錢說,爸媽和孩子會找個時間坐下來一起討論,壓歲錢的去向。
今年他們是這麼分配的: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這樣不僅打消家長擔心孩子手裡錢太多亂花的擔憂;
孩子參與其中,也能感覺到被尊重,產生支配金錢的成就感。
不僅是壓歲錢,小A家的寶在其他用錢方面,也會比較節約,懂得爸媽賺錢不易。
大家聽了可能會覺得羨慕,其實每個寶寶,都可以從:不買就哭鬧、消費無節制。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變成會存錢、會比較商品價格的「理財小能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關鍵在於,咱們要儘早給孩子做好金錢方面的教育。
一、金錢觀引導,從3歲就可以開始
提到金錢觀教育,很多家長都持無所謂態度:我小時候也沒接受過相關薰陶,也沒咋啊。
等意識到金錢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時,大機率已經出現了以下場景:
還有的家長想做財商教育,但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下手?
接下來科大大就按照年齡段,手把手教大家怎麼幫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教孩子認識錢:
3歲:就可以告訴孩子錢是什麼?想要的東西要通過錢來購買。教孩子認識一些幣值、並區分不同的幣值。
4歲:可以帶孩子去超市,教孩子用錢購買簡單的物品。體驗付錢-得到物品-找零的整個過程。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5歲:要讓孩子知道,錢不是不勞而獲,是爸爸媽媽付出勞動掙來的。
可以帶孩子去辦公室,讓孩子知道你的工作是什麼,是如何換取金錢的。像是小賣部老闆,就可以簡單概括為,是通過售賣商品,換取金錢。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遇到的不同人群,告訴孩子:收銀員幫咱們結帳,是在工作、交警叔叔指揮交通,都是在工作。
讓孩子對」付出勞動賺錢「,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6歲:這個年紀的寶,接觸的數字比較多,就可以開始讓他試試數錢。並且通過不同物品的價值,告訴孩子自己收到的錢都可以攢起來。
教孩子花錢
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孩子,對自己手裡的錢和想要購買的物品產生概念。避免出現,孩子哭著鬧著非要買超出預算的物品。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7歲:可以在日常購物的時候,就讓孩子留意商品標價,並適時提問:這個多少錢呀,假設媽媽手裡有10元錢,咱們能買下它嗎?
也可以找機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去購物。通過辨認購物價格和自己手裡的現金,來確認自己是否有能力購買。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8歲:告訴孩子在銀行開戶存錢是怎麼一回事,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給孩子辦一張那個銀行卡,體驗存錢的過程。
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通過勞動賺取零花錢的行為,引進生活中。但是不建議一刀切,孩子做什麼事,都要拿錢誘惑。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可以提前約定哪些家務可以獲得酬勞,又能獲得多少?做成一個清單貼在家裡。確保孩子不會忘記「工作」,家長不會忘記支付「工資」。
而像那些寶寶應該做的和為愛付出,就不適合用酬勞來衡量。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教孩子管理錢
9歲-11歲:當孩子開始存錢,並有了一小筆積蓄後,就要學著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在部分情況下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節約用錢。
如果是經常逛超市,還可以帶孩子了解打折和優惠的概念,知道商品價格的浮動。
12歲以後,開始了解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並試著自己參與其中。
像是帶孩子去二手市場,售賣自己的玩具,舊紙箱回收,都可以讓孩子參與,體驗什麼是交易。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不管現在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只要你覺得這部分從未給孩子教授過,都可以現在立馬開始引導。
不要跟孩子哭窮
很多家長在面對不想給孩子買的商品時,就會說家裡窮,買不起。本意是想讓孩子學會節約,但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發自內心覺得家裡窮,不願意分享,變得摳搜小氣。
還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矮人一等。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正確做法是什麼呢?
「這個月咱們買玩具的預算用完了,可以等到下個月再買哦」
理性分析,這個玩具不適合孩子這個年齡段,再說:如果你要買也可以的,但是買完它,這個月的預算就花完了,不可以買別的玩具咯。
咱們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去告訴他不買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扯謊言去騙他。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不要過度溺愛
即便是家裡有金山銀山,也不要在孩子還沒掌控能力的時候,給他太多錢。
不僅要在生活場景中,幫孩子慢慢區分想要和需要。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更不能因為「愛」,縱容孩子,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買多少買多少。
避免孩子長大之後消費無度、為了滿足慾望透支甚至借貸……
不要出爾反爾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秩序問題格外敏感。約定好的事情,一定會嚴格遵守。
一旦家長出爾反爾,孩子會感覺被欺騙,從此不再信任家長。
同時也會把不守信用的缺點學過去,可能買完東西又不想要了,想要回自己的零花錢的情況,破壞約定的規則。
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養成金錢觀,也是學會對自己消費的行為負責。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家長主動做財商教育,孩子就能更好地更合理地對待金錢。
家長沒有注重金錢觀的培養,孩子就只能從身邊人的行為、甚至是信息混雜的網絡中形成對金錢的概念。
別把自己的孩子,教給社會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