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總是沉默寡言?原因多半在父母,學會傾聽很重要

2023-04-12     老張育兒

原標題:孩子為何總是沉默寡言?原因多半在父母,學會傾聽很重要

「媽媽,我覺得飯菜……」

「爸爸,我想去超市,咱們……」

「媽媽,我感覺餃子更好吃一點……」

很想問問父母,你有多久沒有認真聽孩子說完一句話呢?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卻讓很多父母陷入沉思,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過去的很多年,他們跟孩子之間,沒有良性的溝通,總是習慣性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

經常聽到有些父母羨慕的聲音:

「你家孩子太優秀了,不管什麼事情,都願意回來跟大人溝通」

「總覺得你家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太強,真的讓人羨慕」

「我家孩子總是沉默寡言,要是能有你家孩子一一半會說話,就好了」

父母之所以羨慕別人,是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想要在社會中立足,就要掌握說話技巧,最起碼要敢於表達。很多事情只有說出來,才能跟別人展開溝通,獲得更好的解決辦法。

明明在同一個幼兒園,接受同樣的教育,為何孩子們之間的差距這麼大呢?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惑,看著別人家能說會道的孩子,難免會羨慕。可眼下的重點,是提高自己孩子的語言能力,而不是一味去羨慕別人。

很簡單,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學環境……也從側面說明,孩子們之間的差別,和學校及老師沒有太大關係。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其實想想,最有可能影響和改變孩子的原因,就是生活的環境,以及父母的教育。

研究發現,導致孩子沉默寡言最大的原因,就是:父母從來沒有認真聽孩子敘述,不管他們在說什麼,都會被打斷。可能是被打斷的次數多了吧,孩子已經喪失了敘述的慾望,覺得說不說都是那樣,何必呢?

別再打斷孩子說話了,這些傷害他們承受不起

1、孩子變得自卑

父母會發現,原本開朗自信的孩子,慢慢就變得內向起來,甚至還有些自卑。那是因為他們在親子相處中,沒有感受到尊重,更沒有享受到鼓勵。成長路上,孩子的每一次小進步,都應該被肯定,這樣才會更加自信。

反之,說話被打斷、想法不被重視……父母的一系列操作,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表現不好。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會發生變化,再也沒有勇氣在父母面前表達想法。

2、孩子不懂表達

總是覺得孩子沉默寡言,並非他們不想說話,而是他們壓根就不懂表達。之前很多次,都被父母無情的打斷,以至於最後孩子已經忘了該如何表達。看似只是表達障礙,實際上背後的健康隱患,遠比父母想像的要多。

孩子在表達生時,他們需要認真思考,思維能力自然也得到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鍛鍊。可要是他們不會表達,總是「蜷縮」在自己的世界中,那很多能力都只能被壓抑。

3、親子關係緊張

小時候,父母對「乖巧」的定義,大多都表現在「聽話」。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說的話,孩子能夠聽進去,並且按部就班的執行,就夠了。可是年歲增長,父母才發現乖巧≠聽話,甚至聽話一直都是貶義詞。

在父母的打斷聲中,孩子變得內向,內心也會開始埋怨父母。時間久了,他們會從最初的埋怨,變成反抗。為了獲得想要的語言自由,孩子會做出很多叛逆的事情,親子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

善於傾聽的父母,才能養出口吐蓮花的孩子

那些口若懸河且善於表達的孩子,他們身後一定站著善於傾聽、善於溝通的父母,每一次親子交流都讓孩子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勵和幸福。

維繫親子關係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讓他們勇敢的表達自我。說錯了又能怎樣,善意的提醒之後,相信同樣的錯誤,就不會再出現。

聰明的父母,還會想著辦法讓孩子傾訴,因為這是提高他們語言表達最好的辦法。沒事的時候,記得多向孩子提出問題,然後鼓勵他們找尋答案。

同一件事情,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想法,讓他早早知道:每個人,都有敘述自己想法的權利,對孩子未來的交際能力有很好的鋪墊作用。

寫在最後:聽著孩子「嘰嘰喳喳」的聲音,其實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等到他們真正長大,父母想聽的話,還有些難度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bead4dda1dd1ac08c25a794730946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