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拼湊帝國』的潛艇部隊

2024-09-06     胡侃雜史

奧匈帝國——德國最親密、最強大的盟友之一的潛艇艦隊,遠遠遜色於其他列強的潛艇艦隊。儘管二元帝國擁有強大的其他軍種(包括相當強大的水面艦隊),但到1914年夏天,它僅擁有6艘小型潛艇,且分屬三種不同類型。這些潛艇全部位於亞得里亞海。

根據戰前計劃,奧地利艦隊應切斷法國與其北非殖民地之間的海上聯繫。但當戰爭開始時,由於局勢變化,奧地利艦隊不得不轉而防禦自己的海岸線,並封鎖其沿海鄰國——敵對的黑山。1915年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陣營後,義大利、法國和英國聯合海軍力量對奧地利艦隊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唯一能夠成功對抗敵人的只有潛艇,而奧匈帝國嚴重缺乏潛艇。

事實上,戰爭前,德國船廠為奧匈帝國建造了5艘潛艇。然而,戰爭一爆發,這些潛艇便加入了德國艦隊,奧地利最終未能得到它們。直到1915年,德國為了補償被徵用的大型潛艇,向奧匈帝國交付了幾艘小型「U型艇」。因此,軍事上強大的奧匈帝國在所有主要國家中擁有最小的潛艇艦隊。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只成功讓21艘潛艇服役,加上戰前的6艘,總共僅有27艘潛艇艦艇。然而,儘管數量不多,奧地利的潛艇行動非常成功,在與敵方作戰艦隊的鬥爭中,表現出了相當高的戰果。在戰爭期間,奧匈帝國的潛艇…

奧匈帝國「拼湊的」帝國及其鄰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然而,在與運輸船的戰鬥中,奧地利人從未取得像他們的德國盟友那樣的成功。1914年,他們沒有擊沉一艘貨船。1915年僅擊沉了5艘總載重1,309噸的小型船隻;1916年則是12艘運輸船(總噸位26,752噸);1917年擊沉29艘船隻(104,206噸)。1918年,奧地利潛艇的戰果為48艘運輸船,但噸位低於前一年(58,086噸)。奧匈帝國潛艇對運輸船的總戰績是擊沉94艘船隻(190,173噸)。與此同時,奧地利潛艇也遭受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共損失8艘潛艇;此外,還有3艘潛艇(U-5、U-22、U-31)由於各種原因沉沒,但被奧地利人打撈並修復,重新服役。

由於奧匈帝國潛艇在與協約國運輸船的戰鬥中沒有取得顯著成績,摧毀地中海運輸船的任務由德國承擔。從1915年中期開始,德國通過鐵路向奧匈帝國運送了66艘潛艇。這些潛艇主要駐紮在普拉基地,活躍於亞得里亞海和地中海。所有德國潛艇都由德國船員操控,實際上與奧匈帝國海軍沒有任何關係;但它們都懸掛著奧匈帝國的旗幟並使用奧地利編號。這是因為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但在形式上還在對德國保持中立,直到1916年10月1日,幾乎所有在該地區的德國潛艇才升起德國國旗,正式宣告德國海軍在地中海的存在(只有U-35、U-38和U-39繼續在外觀上保留奧地利「身份」,雖然實際上它們只聽命於德國指揮部)。

必須承認,奧匈帝國潛艇在與協約國地中海運輸船戰鬥中取得的相對有限的戰果,完全無法與德國潛艇艦隊的成就相提並論。僅在它們「地中海史詩」的初始階段(1915年最後四個月),8艘剛到普拉的德國潛艇就擊沉了92艘總載重332,431噸的運輸船。這一數字是奧地利潛艇在整個戰爭中戰果的1.5倍!德國潛艇在地中海的總「收穫」是擊沉1,203艘總載重2,713,301噸的船隻!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潛艇比奧地利潛艇更加先進和可靠。德國潛艇王牌奧托·赫青曾在一艘奧地利潛艇上服役,他對該潛艇的狀況感到震驚,並表示他絕不會冒險駕駛「這樣的破船」出海。這一評價突顯了奧匈帝國潛艇的技術狀況,也表明即便是這些有限的成就,奧匈帝國的潛艇艦員也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取得的,展現了他們的勇敢與決心。

奧匈帝國海軍潛艇

「Lake」型

戰爭開始時,奧匈帝國海軍擁有的六艘潛艇中有兩艘屬於「Lake」型——這些潛艇是根據美國設計師西蒙·萊克的設計,於1907-1909年建造的。但由於存在許多缺陷需要修復,U-1和U-2號潛艇直到1911年才正式服役。

1914年,這些奧匈帝國的首批潛艇已被認為過時,因此僅用於訓練。然而,在戰鬥即將打響時,它們被送去改裝(將汽油發動機更換為柴油機,安裝更先進的潛望鏡),之後嘗試用於作戰。不過,U-1和U-2號只適合在基地周邊進行巡邏任務,而且這種安排也只是因為潛艇數量不足的緣故。在1918年初,這兩艘潛艇再次被轉回訓練任務。在戰爭期間,這些過時的單殼潛艇並沒有特別的表現。

「Germania」型

接下來的兩艘潛艇(U-3和U-4號)於1907-1909年間在德國為奧地利建造。它們是雙殼結構,比萊克的潛艇更為先進。奧地利人將其歸類為「Germania」項目,這些潛艇自戰爭伊始就參與了戰鬥任務;1915年春天,它們的武器系統(最初只有前部兩個450毫米管狀魚雷發射管)得到了改進,增加了四個450毫米的甲板柵格式魚雷發射管。不過,這些發射管非常不可靠,時常出現故障。此外,這些潛艇還安裝了一門3.7厘米口徑的火炮,但位置設計不佳,難以進行有效射擊。

U-3號潛艇於1915年8月13日沉沒,被義大利的一艘輔助巡洋艦撞擊後浮出水面,最終被法國驅逐艦擊沉。1917年,唯一倖存的U-4號潛艇被拆除了不可靠的柵格式魚雷發射管,並安裝了德國風格的指揮塔。在這樣的配置下,U-4號一直參與戰鬥任務,直到戰爭結束,成為奧匈帝國海軍最具戰績的潛艇之一(擊沉了11艘船隻,並俘獲了4艘運輸船帶回港口)。

「Holland」型

奧匈帝國海軍中服役的另外兩艘潛艇U-5和U-6,自1910年起服役,和在戰爭爆發三周後加入的同類潛艇U-12一樣,屬於「Holland」項目。這些潛艇是由奧地利人在菲烏梅(今里耶卡)按照美國許可證建造的。U-12較晚服役,因為它原本是為出口而建造的,但由於戰爭爆發,奧地利政府將這艘「出口」潛艇納入了自己的艦隊(因此它被編號為12號,因為較早的編號已經預留給其他在建船隻)。

這三艘單殼「Holland」型潛艇都積極參與了戰鬥任務。根據航行和戰鬥的經驗,這些潛艇多次進行改進。特別是,它們被加裝了原本設計中沒有的火炮(最初是3.7厘米口徑,後來是4.7厘米,甚至是7.5厘米火炮),並徹底改變了指揮塔的結構。最具戰績的「Holland」型潛艇是U-5,它擊沉了兩艘戰艦並俘獲了一艘運輸船。其他潛艇也有傑出表現。U-6在1916年3月擊沉了一艘法國魚雷艇,而U-12則俘獲了三艘帆船。但U-12最大的成就是1914年12月對法國戰列艦「讓·巴爾」號的攻擊。儘管兩枚命中的魚雷只對這艘裝甲戰艦造成了輕微的損傷,它依然保持漂浮,但這一攻擊事件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後直到戰爭結束,沒有一艘法國戰列艦再敢靠近亞得里亞海。

1915年8月12日,襲擊「讓·巴爾」號的U-12成為戰爭中首艘損失的奧地利潛艇:在嘗試潛入威尼斯港時,它觸雷沉沒。1916年5月,U-6號在穿越奧特朗托海峽的防線時,因纏入網中被迫浮出水面,遭到敵方炮火攻擊,艦員在自沉潛艇後投降。

UB-I型

五艘小型潛艇(U-10、U-11、U-15、U-16和U-17)是德國的潛艇,德國人在1915年5月至7月期間以拆解形式發送給奧地利人,作為補償因戰爭爆發而被沒收的原為奧匈帝國建造的大型潛艇。這些潛艇是在1915年冬季到春季期間建造的,屬於最新型潛艇。最初,所有UB-I型潛艇僅裝備了魚雷武器(2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然而,戰爭期間,奧地利人開始為這些潛艇安裝火炮:先是3.7厘米口徑,後來升級為4.7厘米口徑。

首批抵達普拉的潛艇(U-10和U-11)最初由德國船員執行戰鬥任務,直到奧地利為這些潛艇培訓好自己的船員後,才正式交給奧地利人。德國人在交付前非常熟練地使用了這些潛艇。1915年6月,U-10擊沉了一艘義大利魚雷艇,而U-11擊沉了一艘義大利潛艇(這兩次擊沉都是由德國船員完成的)。然而,潛艇交給奧地利人後,U-10和U-11的好運便戛然而止,再未取得任何戰績。1918年7月,U-10在威尼斯灣觸雷嚴重受損,雖被拖回的里雅斯特,但再也未參加任何作戰任務。

U-15在整個戰爭期間未取得任何戰績,它一到普拉就立即交給了奧地利人。U-16在1917年5月16日擊沉了一艘義大利驅逐艦,但在浮上水面時被一艘貨輪撞擊沉沒。U-17唯一的戰果是在1916年7月擊沉了一艘義大利魚雷艇。

UB-II型

1917年期間,奧匈帝國海軍增添了10艘德國UB-II型潛艇。其中8艘(U-27、U-28、U-29、U-30、U-31、U-32、U-40、U-41)自1916年起根據許可證在奧地利建造,另有兩艘(U-43和U-47)由德國建造,並於1916年4月加入德國海軍參與戰鬥任務。直到這些潛艇於1917年7月抵達普拉並懸掛上雙元王朝的旗幟之前,它們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果。例如,U-43在德國服役期間進行了10次戰鬥巡航,擊沉了22艘敵船,總排水量達99,202噸,而U-47在7次巡航中擊沉了20艘敵船,總排水量為75,834噸。

然而,U-43在換上奧地利船員後再無戰績;U-47則更為成功:1918年9月,它成功擊沉了一艘法國潛艇。該型潛艇中由奧地利建造的U-29、U-30、U-32、U-40和U-41在服役期間未取得任何顯著戰績;其中,剛剛懸掛上戰旗的U-30在1917年3月底至4月初失蹤,推測它在穿越奧特朗托海峽時觸雷沉沒。在這些不太成功的潛艇中,U-31表現稍好一些,儘管它的運氣也不算很好。1917年10月,這艘潛艇在訓練潛水時因船員操作失誤沉沒在港口中,但很快被打撈並重新服役。一年後,1918年10月2日,U-31在杜拉佐港附近發起了奧匈帝國海軍最後一次潛艇攻擊,它用魚雷擊中了一艘英國巡洋艦「韋茅斯號」,並將其尾部炸毀(儘管如此,巡洋艦未沉沒,最終被拖回進行修復)。

在這10艘「德國奧地利潛艇」中,只有兩艘取得了顯著的戰果:U-27和U-28。U-27成為帝國海軍擊沉艦艇數量最多的潛艇——它擊沉了一艘驅逐艦、5艘運輸船和30艘帆船(U-27擊沉的總噸位超過18,000噸)。不過,U-28在擊沉噸位方面超過了U-27——它擊沉了10艘大型運輸船,總噸位達44,680噸。這樣,U-28成為奧匈帝國海軍中戰績第二的潛艇,僅次於擊沉噸位更多的U-14。不過。

Havmanden型

1915年春,奧地利人在菲烏梅(Fiume)開始建造四艘潛艇(U-20、U-21、U-22、U-23),其設計基礎是「海人魚」級潛艇(Havmanden)的圖紙。奧地利造船廠曾在1911-1913年期間為丹麥建造這些潛艇,但由於建造由多個私營企業合作而非國有造船廠完成,導致工程拖延。奧地利和匈牙利公司之間的摩擦以及財政競爭進一步延緩了潛艇的完工。

最終,「海人魚」級潛艇直到1917年秋才交付奧匈帝國海軍。然而,到那時,1911年的設計已經過時。此外,由於戰爭期間材料和設備的短缺,導致這些潛艇的電動機功率和水下航速遠低於設計規格,影響了其作戰能力。結果,「海人魚」級潛艇的戰鬥使用非常有限,未取得任何顯著戰果。其中兩艘潛艇在戰爭中沉沒:U-20於1918年7月被義大利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而U-23在1918年8月攻擊一艘運輸艦時,被義大利驅逐艦擊沉。U-22也在建造過程中沉沒於船廠碼頭,但隨後被打撈並重新服役。

「Brumaire」級潛艇U-14(前身為「居里」號)

潛艇U-14並非在奧地利或德國造船廠建造,而是作為繳獲的戰利品加入了奧匈帝國海軍。這艘法國潛艇原名「居里」號(Curie)。1914年12月20日,法國潛艇「居里」號試圖進入普拉港,攻擊敵艦。在穿越港口的防潛網時,該潛艇被纏住,經過五個小時的掙扎未能脫困。這一「水下爭鬥」引起了奧地利軍隊的注意。耗盡所有脫困辦法後,法國指揮官決定浮出水面,結果正好暴露在奧地利火炮的瞄準下。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下,船員被迫棄艇,潛艇隨後沉沒(2名船員死亡,24名船員獲救)。奧地利人很快打撈起沉沒的「居里」號,並評估其修復可行性,隨後開始修理這艘戰利品,並將其重新命名為U-14。

法國潛艇「居里」號的原貌

「居里」號屬於由工程師勒貝夫設計的「Brumaire」級潛艇(「布呂梅爾」),該級別包括16艘同型潛艇。「居里」號在土倫建造,並於1912年加入法國海軍服役。由於法國造船學派的獨特風格,導致大多數法國潛艇的實際作戰能力極為有限——所有戰前的法國潛艇都沒有指揮塔。這個設計帶來了許多問題:從暴露在甲板外的潛望鏡被風暴損壞,到開口低矮的艙口因波浪灌入而導致潛艇面臨沉沒的威脅。「居里」號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法國潛艇的糟糕航海性能:在執行任務時,這艘潛艇並非獨立航行——穿越整個地中海的過程中,它是由一艘裝甲巡洋艦拖曳的!只有在接近奧地利海岸時,「居里」號才開始自主航行,但即便如此,它仍無法通過防潛網。因此,奧匈帝國海軍接收這艘潛艇可以歸因於1914-1915年間潛艇短缺的極端情況。

然而,「居里」號的低劣航海性能也成為奧地利海軍的困擾。兩年來,這艘潛艇多次出海執行任務的嘗試均因無法承受哪怕是輕微的波浪而被迫中止。直到1917年初,這艘潛艇才經過徹底改造,安裝了正常的指揮塔,使其成為一艘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潛艇。此外,由著名潛艇王牌喬治·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擔任指揮官,使得這艘昔日的「戰利品」潛艇成為奧匈帝國海軍最成功的潛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a2510e4fe7d78e1cafdb1a25f9c2f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