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請點下右上「關注」,今天咱們來一起聊聊糧食增產與水資源矛盾問題,看怎麼來解決?
說起邯鄲平原農業生產,水資源短缺,就要先大概了解一下邯鄲平原的區域位置特徵。
先說邯鄲平原及周邊類似地區的地理物候特徵
本文這裡說的農村,是以邯鄲東部平原上以農業為主的農村,並不能概括全國農村。邯鄲東部平原上的農村特徵特點,和豫北平原、魯西平原、冀中南平原地區的農村特徵特點基本類似。
這一帶地區處在黃河下游以北,大多屬於海河流域的華北平原中北部,地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屬於旱作區,四季分明中冬夏兩季時間較長、春秋兩季時間較短。
因此,這一帶平原上普遍種植冬小麥、冬小麥收穫後,播種夏玉米;夏玉米收穫後,播種冬小麥的循環種植模式,兼有花生、棉花和瓜菜類蔬菜大棚。近年來有部分地塊栽上了樹木。
從地圖上看,這一帶地區,縣域分治的縣城密度大,20~30萬人口的縣域就有十多個,很多縣城與縣城之間的路程在20公里左右;村莊密度更大,人口密度稠密。水泥路村村通,交通方便。
網上截圖,看這帶平原上縣城密度,行政村顯示不出來,顯示的白字是重要鄉鎮。
再說主要農作物產量增加和水資源短缺這個最大矛盾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帶一直屬於農業種植區,基本上沒有大工業,有些小規模工業,或者家庭作坊一樣的小微工業。這一帶村莊人口密度大,應該是農業文明繁榮時期形成的。當到了今天的大工業時代,這一帶的部分村莊縣城逐漸開始凋敝。
隨著1980年代,分地到戶後,農業科技得到了迅速發展。以冬小麥為例,良種、水利設施發展,化肥農藥的普及。冬小麥單產從1980年之前的畝產200~300斤,30多年間,冬小麥的產量是年年增長,到目前畝產達到了1000~1200斤。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冬小麥增產了5倍。夏玉米普遍產量在1200斤以上,偶爾有高產田,畝產1800斤,比以前也翻了不低於五倍。
再拿養豬來說,1980年之前,農戶養一頭200斤左右的豬,需要12個月時間,現在養一頭200斤左右的生豬只需要四個月,比以前養一頭豬縮短了八個月時間。
因為糧食的不斷增產,農業灌溉用水短缺。維繫這一帶平原的海河水系中:漳河、滏陽河、滹沱河等等,大小河流都常年乾涸,都成了夏季雨水充沛時段的「排水溝」。
農業和人口飲用水,幾乎全部依賴開採地下水。以雞澤、永年、肥鄉為例,地下水位都在50米以下,新打機井要在150米深,或者更深。
從1980年5米可抽水灌溉農田的淺井,現在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深井;抽水工具叫深井泵,電潛水泵。
而這一帶平原海拔高度普遍在40米上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帶平原上能抽出地下水的機井,都比海平面要深百米。
現在,村民建房改變了磚木土坯結構,普遍採用了水泥預製板,因為房頂沉重,房體總重增加。地下水下降得太深了,村民建設新房,因為沒有地下水支撐,土層乾裂收縮,房體下陷。因為房體下陷不均勻,導致牆體裂縫,房頂裂縫。於是,現在村民建房不得已採取了,鋼筋混凝土圈樑立柱來加固,防止房漏水。
講兩個我親歷事例來說明地下水下降
一、看見地縫:1999年,蓋房子,我們這裡蓋房子用水,都是在宅基地上不礙蓋房事的角落挖個兩米左右的坑,鋪上塑料布,從機井裡開一坑水,水用完再開機井。
剛把水開滿,因為塑料布上有孔吧!中午水就耗干,於是,我再去開一坑水,當水開滿後,忽然一坑水嘩啦啦全部漏光,蓋房工匠好奇都下牆來圍觀。四寸水泵開來的水,再也灌不滿水坑了。
停了機井,把塑料布揭開,出現一道有一柞寬的東西走向的地縫,我找來足有五米的木棍向下探,探不到底。無奈,只能用土把地縫表面填埋,再次買了一塊新的厚塑料布鋪設,以防止漏水。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挖坑人上當:2000年,鄰居是做腌鹹菜生意的,他在村邊地里要挖一個五米深,三米寬,八米長的坑,當腌鹹菜池子用。
剛好來村裡兩個專業刨樹的漢子。鄰居正要僱人挖坑,就說這兩個刨樹的漢子,別刨樹了,給我挖坑吧!兩個刨樹的漢子,挖坑是他倆的專業。
倆漢子合計了一下,根據他們刨樹的經驗計算,一天就可以把這個坑挖好。倆專業刨樹的當時每天掙30元就覺得很合算了。於是,倆刨樹的說,老闆,挖坑需要三天時間,俺倆人就是按照日工,一天60元,三天也得180元,兩百元吧!俺倆人就不刨樹去了。
經過討價還價,達成150元口頭協議。一般來說,這平原上的土地下是沒有石頭層,幾十厘米以下的土層越來越濕,特別好挖。
可當這兩個刨樹人挖了一天,才挖了兩米多深,因為地越向下越干越硬,連點水分都沒有。倆30多歲的壯漢,想反正咱也不吃虧,那就明天再挖一天。
可第二天往下挖,還是又干又硬的土層,挖到第三天才挖了3米多深。倆刨樹的漢子覺得吃虧了,就說老闆,俺倆上當了,沒想到挖這麼深了還都是乾地?俺不幹了。
鄰居說,挖夠五米深付錢,不幹拉倒。無奈,倆刨樹的用了6天時間,才挖到5米深,完成任務。本以為讓老闆上當了,可沒想到自己上當了。這都是因為地下水下降的原因。
關於人口增加和可耕地減少這個矛盾,來舉例闡述一下
以我們村為例:1980年全村人口294口,共有耕地840畝;現在全村戶籍人口496口。因上學當兵遷到城市的男孩,在外地安家,發展到今天大約有60多口,這60多口人已經到外地消費了,我們村只是他們的老家。
因為人口發展,宅基地擴建,修路占用,現在我們村大約還有不足700畝可耕地。全村可耕地40年間減少了約150畝,幸虧我們村沒有小加工廠占地。
1980年左右,每畝按照高產收小麥300斤;全村840畝小麥總產252000斤;人均小麥占有為857斤;現在按照單產1000斤計算,全村約690畝總產690000斤。耕地減少了150畝,全村小麥總產增加了440000斤。690000斤小麥,包括遷出的人口,全村560口人計算,人均占有小麥1232斤。
現在與1980年前後對比,我們村人均耕地1.23畝;比那時,從人均占有小麥857斤,增加到1232斤。這些增長歸功於農業科技的普及與發展,離開「地下水下降」,離開良種和化肥農藥是不可能實現的。
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現在的村民也消耗糧食在逐年減少,這得力於肉蛋及副食品的增加。肉蛋副食品的增加,這得力於玉米大面積種植增產,為生產飼料打好下了基礎。
這樣的生態圈是緊密相連互相滲透的,但糧食增產灌溉用水,就是土地里流淌的血液。
當然:以上只是舉例。一個村莊的耕地不可能全部種植小麥玉米,還要種植其它農作物。還有就是全國農村中耕地占有面積多少不同。
如果按照官方公布的數據,全國14億人口,擁有18億畝耕地來計算,我們村的人均耕地面積基本上是全國平均水平。
綜述思考:從轆轤澆灌農田,到深井灌溉,這對於未來是好是壞?
以上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改變這樣的矛盾,就是人必勝天地去改造自然。而自然界很難改變,改變自然,自然就會懲罰人類。就像上述,糧食增產就需要灌溉,需要源源不斷地開採地下水。
俗話說:不怕井深,就怕繩短,現在有了電這個神一樣的動力,讓當下的農業生產是不怕井深,就怕泵短。從轆轤澆灌農田,到深井灌溉農田,這看似是真的科學進步了不少。
但是,海河流域大小河流全部乾枯,雨水是越來越少,這跟近40年來,這一帶農業生產還有工業生產用水是不是有直接的關係?
就拿邯鄲當地工業耗水大戶邯鋼來說,從邯鄲市區搬遷到太行山裡的涉縣境內,就不用水了麼?只能一個方法是開採山下水,另一個方法是截流漳河水。除此,難道可以工業化造水不成?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總之,這些宏觀大事情,是專家教授研究規劃的,非一個小老百姓能弄明白的。但,小老百姓只知道,民以食為天,少煉幾頓鋼少蓋幾棟樓,樓價還能漲多少?如果,農業上沒有足夠的用水,少收幾百噸糧食,試試看?
當下,農業要增產,保證飯碗端在咱們自己手裡,就得滿足農業生產用水。就目前來看,農業生產用水和糧食增產的矛盾,在邯鄲平原看來是無法調和的。
目前能看得到的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增產的矛盾調和,就只有壓低減少限制當地工業用水。
例如邯鄲當地兩大自然水系漳河被岳城水庫攔截,並且漳河上游的水,還通過岳峰渠截流排入滏陽河上游的東武仕水庫,專門供市內生活和工業用水,這也是下游平原河道乾枯的看得著的原因之一吧!
如上,純屬邯鄲一個老年的一家之言。您怎麼看待這樣的問題呢?請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