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張藝謀佳作《影》嗎?聽說原著小說比電影更精彩

2019-12-18   亞馬遜Kindle

書山無盡,知識無涯,Kindle為你量身打造千書隨行的「移動圖書館「。


大家愛看張藝謀的電影嗎?Kindle小編可是張藝謀導演的忠實粉絲,把他的電影看了個遍呢!今天,Kindle小編就來和大家講講Kindle小編最愛的這部電影——《影》


2018年9月30號張藝謀導演的《影》上映,這是繼16年《長城》之後,國師的首部作品。


劇本三年,攝製一年,後制一年,先後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吸引了大批影迷和媒體的關注。


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北美,《影》的觀影都是在掌聲中落幕的,從國內外各媒體、社交平台上的評論來看,大家都被絕美的中國水墨畫風所折服,對獨特的動作設計、武器道具津津樂道,更對重重反轉的劇情意猶未盡。



美國影評網「爛番茄」高分評價


一時間,影迷紛紛感嘆著18年的華語電影終於開始復甦了!


一時間,Kindle小編也激動,電影原著小說《荊州殺》快來一波!(邪魅一笑)


1

這是一部張藝謀「真正想拍」的電影


跟以往《紅高粱》《英雄》《十面埋伏》追求的「濃墨重彩」,華麗風格不同,這一次的《影》,國師選擇了回歸本真,給大家呈現了一幅別具中國韻味的水墨電影畫卷。


高級灰處理的淡彩國畫影調,留白極簡的構圖形式,肅殺內斂的美學風格,獨特的感官體驗令人耳目一新。


張藝謀自己也說,這是他真正想拍的一部電影。



再看預告片,策馬蓑衣立身山水之間,潑墨揮毫遊走廟堂之上,獨酌飲醉飄忽屏風之內,縱橫捭闔對峙陰陽之界;竹林、燈火、琴笙、箭刃……諸多傳統中國元素隱忍亮相,卻又交相輝映互為表里。


張藝謀再次展現了他的中國情結,加以大膽的藝術創新,將古典的中式美學,以極致唯美的詩意手法表現出來。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邑、天險斷崖、山水朝堂、亭台樓榭、幽幽竹林、屏風大殿、幽閉石窟、太極圖案……傾斜且極不穩定的構圖,似有無數暗流涌動,兇險蘊藏其中。


2

原著《荊州殺》更豐富更精彩!


《影》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著名編劇朱蘇進的原著小說《荊州殺》。




朱蘇進,擔任過《康熙王朝》《三國》《朱元璋》等多部經典影視劇的編劇,當時正在鬧劇本荒又想拍「替身故事」的張藝謀,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本子。


小說精心打磨三年,情節比電影更豐富,故事比電影更精彩!



《荊州殺》的故事從我們熟知的「大意失荊州」展開。


周瑜和關羽一實一虛兩次「鬥法」,意在爭奪荊州,周瑜親率精銳13萬戰甲,對荊州發起突擊。


13萬戰甲傷亡大半,荊州城卻依然固若金湯。


從吳國十五萬大兵圍困荊州等待五萬援軍,直到將軍戰死城下,再到曹操派兵五萬打算漁翁得利,荊州之爭就此展開......


吳國派三百死士擊敗了城中蜀軍的守兵,最終當孫權進城的時候,三百死士只剩下二十一人。孫權宣布重賞,但是他們冷視著孫權,全部揮刀自盡……


而這些死士,就是吳國將領的替身,人稱「影子」。


有刺殺,就有影子,影子必須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替主人博回一命;影子又必須與真身互為一體,令旁人真假難辨如同孿生。


若無真身,影子何在?真身與影子的暗中較量、主公與朝臣的爾虞我詐、權勢與權謀的明爭暗鬥,都在《荊州殺》這本書中淋漓盡致的得到體現。


電影取名為《影》,更多的是想取小,想關注戰爭身後小人物的故事。張藝謀自己也說,「這個故事無關帝王將相,而是展現平民在貴族遊戲中掙扎、應變、命運,和他遇到機會與抓住機會的能力。我感興趣的是人,是草根,不是三國。」


而這,也恰恰是朱蘇進小說里所呈現的,對人物深層次的挖掘。其中蘊含著一個執著的英雄夢,有濃厚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色彩。社會理想優先於個體發展是其創作的價值傾向,權力往往被視為將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統一起來的粘合劑。



從文學的英雄夢轉向影視的商業夢,朱蘇進的創作歷程折射出時代的轉型與精神的浮沉。


點擊【閱讀原文】搶鮮讀原著


內容簡介: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


劉備居公安,地小物薄,不利於霸業,便提議用半個江夏換孫權手上荊州的半個南郡。


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同意此提議,其目的,一是迫於曹操南征,重心偏於淮南形勢,二是為讓劉備頂替東吳在荊州對抗曹軍鋒芒,三是東吳半個南郡在劉備包圍之下、孤軍深入。


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亞馬遜Kindle】在字裡行間,一起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