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資金投入、 人才奮發和成果應用為抓手 促進科技實力提升

2024-06-25     第一財經

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崇高榮譽。

同時,授予「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鍵技術與裝備」等8項科技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復興號高速列車」等3項科技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授予「『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等16項科技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上月26日,修改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公布施行,其中第三條修改為:國家科學技術獎應當堅持國家戰略導向,與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國家自然科學獎應當注重前瞻性、理論性,國家技術發明獎應當注重原創性、實用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應當注重創新性、效益性。這次獲獎的科技成果正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的科學技術進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為第12位,且擁有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今後必須做好的大文章。

首先,科技創新離不開巨量資金投入,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為3327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2.64%,超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今後這一總量和投入強度還會持續穩定增長。

當前,我國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最為活躍的創新力量,這是尤為可喜的現象。在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這三大研發經費投入主體中,企業的貢獻在八成以上,更出現了像華為這樣的研發投入「巨無霸」。2023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達到1647億元,占全年營收的23.4%,十年累計研發費用突破1.11萬億元。

2023年7月,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8條舉措發布,其中明確,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牽頭承擔工業軟體、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基因和細胞醫療、新型儲能等領域的攻關任務。這會激勵更多中國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重視和參與科技創新。

企業的廣泛參與,不但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也有利於更好實現創新性、實用性、效益性。

其次,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要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科技人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人才資源規模、科技人力資源以及研發人員數量等指標居全球首位。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刊文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雇用的研究人員比美國和整個歐盟都要多。

要充分調動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除了改革人才評價、選拔機制之外,同樣重要的是完善科研成果回報機制。就後者來說,要推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三權」下放,讓科研人員能憑藉科技成果致富;要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允許科研人員依法依規兼職兼薪、創新創業;要開展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這是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

再次,要重視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儘快形成規模優勢、引領優勢。

數據表明,2023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等「新三樣」產品產量較快增長,較上年分別增長30.3%、54.0%和22.8%,「新三樣」產品出口額也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增速達29.9%。這都是科技創新成果促使產業高端化、規模化、引領化的結果。

以這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崇高榮譽的薛其坤院士為例,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介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這些都具有很強的產業化應用前景,並且能占領產業領先的高地。

總之,在科技創新領域,前瞻性、理論性,原創性、實用性,創新性、效益性等,是國家鼓勵和獎掖科技進步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員努力的方向。而高素質、積極性強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是基礎,持續、全方位、全社會的資金投入是保障,科技創新成果高效應用是方向。這些都需要依靠科研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來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ef7e0c955dca06d246dd961b8a1bb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