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還真有「刀槍不入」的「神兵」加入過早期的紅軍,後來在我黨教導下,才拋開了迷信的那一套,拿起了真正的槍炮參加戰鬥,再也不「念咒語、喝符水」了。
現在想來,當年的「神兵」練的應該是硬氣功,只要操作得法,抗住大刀劈砍和子彈射擊,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這需要在特定的情況和條件下。
我們在電視劇《特赦1959》中看到的那個倔強執拗的劉安國,當紅軍將領的時候,就收編並改造過「刀槍不入的神兵」,並親眼見過「神兵」的表演。
電視劇《特赦1959》中,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所長王英光對副所長馬玉和這樣介紹戰犯劉安國:「1926年入黨,參加過南昌起義,三十年代初期在我黨還擔任過相當高的職務,我黨黨史上的事,他知道得比我們清楚。」
這個在戰犯管理所誰都不服的劉安國,歷史原型就南昌起義時二十軍(軍長賀龍)第三師(師長周逸群)黨委組織委員、特務連少校連長文強,黃埔四期生。南昌起義時文強是少校連長,同在四期並同在一個宿舍的林同學是上尉。
文和林在黃埔宿舍打過架,畢業後還有點疙疙瘩瘩,直到南昌起義後成了真正的戰友,二人關係才變得融洽親密,文強在《口述自傳》中回憶:「我看他還有點不大高興的樣 子,就跑到跟前拉了拉他的手,說:『老林吶,你是湖北佬,我是湖南佬,我們有兩年不見面了。大敵當前,不要再鬧小孩子脾氣了。』他望著我笑一笑,舉起手給我敬禮。(本文黑體字均出自《文強口述自傳》和《文強傳》)」
文強沒想到當時還不瘦的林同學如此大度:「哎,你這個人還很近人情,還給我敬禮呀。」
林笑了: 「我不是給你敬禮,我是給你的官階敬禮,我是個上尉,你已經是個少校了,我給你的官階敬禮。」
這才是同學之間應該有的玩笑,文強很高興:「不管是什麼官階也好,我看見你有笑臉了!」
兩人握手哈哈大笑,小孩子脾氣不鬧了。 後來文強到潮州看朱老總,在三河壩又遇到了林同學,這次是林同學主動打招呼了:「老文呵,咱們又見了面啦,我招待你吃點東西吧。」
文強有任務在身,沒有吃那頓飯,但那份情,他記住了——在文強的回憶錄中,他對黃埔的同學和老師都極少批評。
熟悉文強履歷的,一眼就能看出《特赦1959》中劉安國的歷史原型就是文強,卻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文強曾是四川省委常委、川東特委書記,領導二十三個縣的紅區,他之所以轉換陣營加入軍統,是因為跟組織失去了聯繫而餓飯,這才在張治中、邵力子、程潛等人介紹下,跟戴笠見了面稱兄道弟——戴笠稱其為「念觀兄」或「學長」。
劉安國說自己當年曾在上海「行乞街頭」,跟文強的經歷比較相似,至於他為什麼行乞街頭,跟本文無關,咱們還是來聊一聊當年他當紅軍的時候招募並教育整編「神兵」的故事。
南昌起義後,組織原本是想把文強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去留學(那就跟吳敬中的歷史原型吳敬中和老蔣的兒子當同學了,後來文強確實跟小蔣關係不錯,還差點當了小蔣的副手),後來各地都需要人手,據決定文強不去莫斯科,而是到曠繼勛(這位烈士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團去當黨支部書記。
文強在曠繼勛團工作出色,又升任旅黨委書記,然後於1929年調任當江巴(「江」是江北,「巴」是重慶)兵委書記。
1929年秋天,李家俊(1931年10月29日就義於重慶羅家灣)組織兩萬農民起義,請求省委派人去領導,省委決定文強前往,文強還有點不樂意:「哎,我當兩縣的兵委書記,還不到半年呢,又把我移調了?還調到川陝、巴山那個地方去了,我是個湖南人,適不適宜喲?我並不是怕苦,這個事情我乾得下,只是我是個湖南人,你們要考慮。」
省委多次開會討論,覺得還是文強去合適,於是當年11月,文強來到李家俊軍中開始領導隊伍整訓。
在整訓過程中,李家俊告訴文強:「還有一萬多神兵,就是白蓮教的神兵。神兵很厲害,刀槍不入。」
文強表示不信:「你也是個大學生,同濟醫科大學畢業的,有那樣的事情嘛?刀槍不進?什麼槍也打不進?」
李家俊召集了幾名「神兵」在文強面前表演:「過了幾天,召集神兵一試,神兵在地上吃了神水,畫了神符,果然刀砍不進去,我想,這也是個怪事,刀真砍不進去,真有這個事呵。難怪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時,也用過神兵啊。」
文強畢竟是黃埔出來的,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有內行曾經對他講過:這只是江湖藝人的一種技巧。只要執刀人掌握好力度,刀刃又是以垂直角度向鼓氣的軟腹部砍下去,而不橫向拖動,並且決不砍皮膚下有骨頭的地方,一般都不會見到見血的。運氣把肚皮鼓起來,發硬功,刀砍不進去,但是拿刀一捅,腸子什麼都會捅出來。
文強找到了破解「神兵氣功」的第一招,就告訴李家俊:「內行說,拿刀子一捅,裡面什麼都出來了。你也不用試驗了。」
李家俊將信將疑,一定要再試試槍打,而且「神兵」的表演也確實成功了:他們在地上畫個符,開始用槍打,子彈打在胸口上打了兩個包,沒有打進去,人也沒有事兒。
文強卻發現了問題:「慢點慢點,步槍只能打380米,超過380米就沒有力量了。打槍的地方到神兵站的地方有多少米呀?你去量量看。」
李家俊派人測量,射擊距離是250米,這不免讓文強大惑不解:還不到三百米,步槍的殺傷力,應該能將人洞穿呀,莫非畫個符真管用?
仔細一想,文強又問了一個問題:「剛才是什麼槍打的?」
李家俊回答:「手槍。」
文強終於明白了:「手槍只在150米內有效。」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文強說的還真對:當年用的駁殼槍(毛瑟手槍),有效射程確實可以達到150米,再遠就不行了。
「神兵」的硬氣功,既怕尖刀捅刺,也怕槍彈近距離射擊,文強告訴李家俊:「這個神兵靠不住,我們把神兵整編改造,另外成立一個大隊。」
隨著紅軍的發展壯大,武器彈藥的增加,實戰中「神兵刀槍不入」的神話逐漸被擊破,文強因勢利導展開破除迷信的宣傳,「神兵」也被改造成了真正的戰士——肉身擋子彈是不行,但練過武功的人,在白刃格鬥中還是有一些優勢的。
實事求是地說,當年農民軍與軍閥作戰時,武器彈藥極度缺乏,大多只有自製的大刀長矛和土炮,「神兵出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軍閥部隊的士兵,也大多相信迷信,對不畏槍炮吶喊著向他們衝來的「神兵」,往往會被嚇得不戰自潰。
隨著武器彈藥的補充和訓練的正規化,「神兵」變成士兵,是歷史的潮流,但是這裡面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讀者諸君來解惑:號稱刀槍不入的「氣功」確實是只用刀子捅和近距離槍擊就能破解,但是硬抗刀砍棒打,甚至能擋住流彈,這就有些不靠譜了吧?在現實生活中,真有傳說中的「金鐘罩、鐵布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