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 殼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鄭藝佳
編輯 李錚
自疫情暴發後,國內精緻露營市場迎來快速發展,2021年新增露營地企業超1.5萬家,「打卡」成為不少遊客對體驗精緻露營的主要動力,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一些擔憂。在被朋友圈美照刷屏後,你會嚮往「生活在別處」嗎?
01
他們選擇出城「做夢」
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劉女士一家退掉了三亞的往返機票,選擇在北京就地過年。如今,劉女士一家三口已經兩年沒有出過遠門了。
即便無法遠遊,劉女士依然想到了辦法,那便是露營。她翻出陽台上擱置已久的帳篷——這是她三年前花了近200元購買的,因組裝麻煩,僅使用一次便被「雪藏」。不過,由於找不到配套的地釘,她最終還是重新入手了一款免搭建帳篷,除了帳篷外,套餐內還有充氣床、枕頭、露營燈等配件,總價約600元。
「節假日或者周末,我們會帶著帳篷去露營,有時去郊外,有時在專門的營地,也算是旅遊的一種替代吧。」劉女士表示,她還會在朋友圈和小紅書做功課,不僅為參考目的地,也為研究露營裝備。現在,劉女士的露營「全家桶」已添置了摺疊桌椅、咖啡機、燃氣爐、炊具等,甚至可以在戶外燒烤。
疫情暴發後,和劉女士一樣的遊客日益增加,「2020年為露營元年」的說法也不脛而走。據中研普華數據,2020年中國露營市場規模在7000億元左右,每年增長速度為40%。2020年,小紅書露營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271%,露營相關筆記的瀏覽量同比增長170%。據觀研天下整理,2020年以來出現了許多關於露營的影視作品,如國內綜藝《恰好是少年》、韓國綜藝《感性露營》等,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露營的熱度。
根據攜程最新發布的《春季出行趨勢報告》,近一周,攜程站內露營產品搜索量環比增長超80%;3月-4月出行的露營產品預訂火熱,預訂量環比增長120%,其中,親子出遊占比45%。另據「什麼值得買」數據,在三八節大促期間,「露營」關鍵詞商品GMV同比增長83%。
隨著露營熱度快速提升,「精緻露營」概念逐漸走入大眾。資料顯示,精緻露營(Glamping)由「Glamorous Camping」組合而來,也被稱為野奢、豪華露營。區別於傳統露營,精緻露營更注重裝備審美和風格,追求年輕化、個性化的體驗。在社交媒體平台搜索「精緻露營」,可以看到各種「高顏值」露營大片,每個出鏡的遊客都有著濃濃的「文藝范兒」。劉女士也喜愛在布置好營地後拍照,發到朋友圈後經常獲得很多點贊。
02
疫情前後
精緻露營迎來「分水嶺」
對於疫情前後露營市場的變化,作為精緻露營從業者,嗨King野奢營地創始人崔連波感受更加直接。
「疫情前的露營營地,可能是專業房車營地,可能是青少年營地,還可能是面向『驢友』的戶外營地,但是真正的休閒大眾營地在2019年之前幾乎是沒有的。受疫情影響,這個行業迎來風口,成為了一種大眾休閒的生活方式,家庭周末露營大量湧現,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崔連波告訴新京報貝 殼財經記者。
嗨King野奢營地(以下簡稱「嗨King」)日前宣布獲得百萬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輕奢帳篷廠商義烏市博庭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嗨King方面表示,該輪融資將繼續用於建立精緻露營連鎖經營模式,並推動「新的生活方式」走向更大的市場。此外,2021年11月,露營品牌「大熱荒野」連續獲得兩輪融資,資金將用於營地拓展和市場運營。
據艾媒諮詢數據,2014年-2021年,中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從77.1億元增至299億元,預計2022年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截至2021年10月15日,中國共有超3萬家露營地企業,2020和2021年分別新增超8000家和超1.5萬家露營地企業。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露營營地的設備要求也相對較高,超七成消費者希望配備廁所與淋浴間;超六成消費者希望配備外置電源以及排水與供水設施;超五成消費者希望配備垃圾收儲與餐飲設施。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當前中國露營消費者追求的不是過去「自食其力」的粗獷式露營,而是在一定物質基礎上接觸大自然的一種生活體驗。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劉女士告訴新京報貝 殼財經記者,考慮到孩子的安全和舒適度問題,她更青睞設施齊全的營地以及景區,「想體驗大自然,不是荒野求生」。而一些存在草坪禿、人太多、停車位不夠、「全靠」濾鏡、垃圾被隨地亂扔且未及時清理等問題的營地,會被消費者公布在網絡平台上「避雷」。
儘管消費者要求設施齊全,但露營營地的投資成本相較於酒店、民宿來說,並不算高。以嗨King為例,在選址時,往往會選擇城市人口在300萬以上、營地距離城市80公里以內的區域,選址對象多為景區,通過租賃或與景區經營分成的方式合作。目前,嗨King單個營地的投資在60萬元-80萬元,規模在30個帳篷左右。由於帳篷可拆卸可移動,營地布局也更為靈活,甚至可以在淡季時拆掉,旺季再裝回來。
03
輕投入、重運營的精緻露營
不過,在「輕投入」之餘,精緻露營卻是一個「重運營」的市場。
眼下讓崔連波擔憂的主要問題,便是外界正把精緻露營當成一個單純的網紅打卡點,露營的文化內核或將受到影響。「現在很多人都把露營當成網紅打卡點,這種觀念可能會將國內的露營產業帶偏,進而失去露營文化。在海外,露營文化是戶外體驗、實踐教育、自然教育或戶外休閒娛樂。營地需要凸顯它本身的內涵,讓更多的人喜歡露營、參與露營,並能從中獲得價值,不然大家都只是為了一時新鮮去打卡,這個行業可能最終只會曇花一現。」
在採訪中,有部分體驗過精緻露營的消費者,在談及是否會反覆前去的時候,均表示否定,理由各異:露營設施不好,人太多、很擁擠,去過了就沒必要再去了,沒有想像中好玩……劉女士也反映,部分營地的收費與實際體驗不配套、性價比低,還有的營地髒亂,帳篷分布過於密集,導致體驗很差。
重運營也意味著人才和服務標準的提高。「從設施設備上來說,露營相較於酒店和小鎮是輕投入的。從長期來看,疫情暴發後國內的CPI被壓在了低位,例如今年1月-2月的CPI同比上漲0.9%,但服務類的CPI卻一直在沖高。」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魏翔表示,「服務變得越來越貴了,露營也是。露營是一個非常重知識、重技能的服務種類,重投入在於人。其實整個旅遊業未來都將面臨這樣的問題,就是在從勞動力到人力資本的轉換過程中,應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應對這種重投入。」
04
缺乏准入標準與規則
需要多樣化創新發展
此外,新京報貝 殼財經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前遊客對露營地的需求與露營地供應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矛盾。不少消費者都表示,自己曾有搭完帳篷被景區工作人員驅趕的經歷。「專門的露營營地大多都很遠,想在市區內的景區和公園露營又不讓。特別是一些公園,沒有指示牌提示,看好多人都在那搭帳篷我就跟著一起,結果剛把帳篷豎起來就被保安趕走了。」有消費者表示。
魏翔表示:「對於露營這樣特殊業態的准入標準和准入規則,現在我們仍比較缺乏。這種准入如果不由政府聯合企業來規範,會出現很大的問題。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共享單車。由於最初缺乏准入治理和准入規制,結果就是哪兒都能停車,最後造成了泛濫。也就是說,私有產權無償使用了道路這樣的公共產權,最後導致出現了經營問題、社會問題,而露營和共享單車有相似之處。」
在准入標準和規則缺乏的背景下,更多的問題也被延伸出來。魏翔指出:「由於缺乏相關規則,我們對營地的歸屬以及管理,特別是由管理所帶來的剩餘分配或者說利潤分配難以界定。對準入沒有標準也沒有治理,這也是公園為何會驅趕遊客的內在原因。」
儘管當前仍存在部分問題,但圍繞著精緻露營,更多的想像空間也正在被挖掘。遊客對露營的消費不再局限於營地門票,過去關於露營「風餐露宿」的印象也被快速打破。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隨著露營經濟的發展,露營營地將走向風格多樣化的發展道路,目前已經出現了 「營地+研學」「營地+體育」「營地+演藝」等模式,預計未來露營營地會朝著多樣化、創新化的道路發展。
此外,部分露營從業者還希望未來可以與政府接洽,就公共露營地的建設展開合作。
嗨King也發現了新的消費趨勢。據介紹,有不少遊客在體驗露營後,會諮詢營地露營用品的品牌,「種草」併購買營地的露營燈、餐具等用品,無意間構築了一個線下體驗消費場景。為此,嗨King於今年成立了場景電商,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在採訪最後問及為何喜歡露營時,劉女士思考了一會兒,表示:「這能讓我覺得自己活得很不一樣。」在不久前的三八節電商促銷活動中,她又花了約700元購置了一套莫蘭迪色的摺疊桌椅。「想讓生活美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c13b3007a0e7c7feaa57eddc13b7a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