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脈存祠中

2023-12-19     竹鶯說事

原標題:古今文脈存祠中

邢知軍書舍的楹聯。

張期望

祠堂不僅是追思先賢的場所,也沉澱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海南城鄉大大小小的祠堂里,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化遺存,它們或是一塊年代久遠的匾額,或是一副彰顯優良家風的楹聯,或是一張雕工精細的供案或八仙桌。這些穿越時空的老物件沉澱著歷史故事,閃耀著人文光輝。

古祠 重教傳統代代傳

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鼓樓西側,兩座紅牆灰瓦的古祠堂佇立在一片現代民居中,十分顯眼。儘管規模不大,但這兩座祠堂的存在,反映了海南先賢重視教育的傳統。「以前,這裡有四座祠堂。」在邢氏祖祠(邢知軍書舍、武經祠堂的合稱)前廳內,邢氏後人邢越一邊翻閱自己編撰的《海南邢氏歷代宗譜碑銘文輯》一邊介紹,四座祠堂現存黃忠義公祠、邢知軍書舍、武經祠堂,吳氏祠堂已不復存在。其實,明清時期,府城地區的祠堂遠不止這些,至少有十多座。

為何歷史上府城建了這麼多祠堂?邢越說,除了因為府城是瓊州的治所,還因為府城有當時瓊州的最高學府——瓊台書院。清代,一些姓氏在離瓊台書院較近的地方建祠堂,一方面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一方面作為宗族學子的臨時生活場所。

建於清道光年間的邢氏祖祠至今仍保留著一口古井。邢越說,他走訪過國內很多祠堂,在祠堂內挖一口井的情況並不多見。「先祖們在祠堂內挖一口水井,主要是為了方便在瓊台書院求學的學子。邢氏祖祠如此,旁邊的黃忠義公祠也一樣,曾為黃氏學子的臨時居住地。」

古時,海南一些祠堂實際上發揮著學堂和學生臨時居所的作用,記錄了族人科舉應試的高光時刻。毗鄰邢氏祖祠的黃忠義公祠內,一塊碑文詳細記載了黃氏族人遷瓊之後各歷史時期高中進士、舉人的名錄。

海口江東新區邁德村的曾氏祠堂,建於清乾隆年間。祠堂內懸掛著一塊「經學堂」牌匾,邁德村的經學堂是清代海南早期的私塾高等學堂之一,延聘名師任教,學風優良。據曾氏後人介紹,經學堂鼎盛時,有教室六間、教師宿舍六間、供外地學生寄住的大宿舍兩間。正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邁德村已走出7名教授、1名院士、近百名教師。

如今,邢氏祖祠、黃忠義公祠幾乎每年8月都會舉辦助學、獎學活動,這是對先輩們重教傳統的一種延續。

匾額 歷史名人留書跡

通過保存於祠堂內的老物件,我們可以尋見一些海南歷史文化名人的足跡。黃忠義公祠大門上方,一塊碩大的金色匾額引人注目。匾上除了「黃忠義公祠」5個大字,還有落款「賜進士及第護理湖北巡憮承宣布政使張岳崧書」。黃氏後人黃漢旺介紹,這塊匾額保存完好,已懸掛在祠堂大門處快兩百年了。黃忠義公祠建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當時黃、張兩家是姻親,祠堂落成後,黃氏族人請來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張岳崧題寫祠堂名稱。

邢氏祖祠內,一塊題寫著《五世知軍祖瓊台祠堂記》的石碑,記錄了明代海南籍大儒丘濬與邢氏族人的交集。據碑文記載,丘濬曾盛讚遷瓊邢氏第五代邢夢璜,稱其「文章政事著聲前代」。不僅如此,通過翻閱藏於邢氏祖祠的書籍也可發現,丘濬曾為文昌邢氏家譜作序。作為「海南三賢」之一的邢宥,曾考證邢氏遷瓊始祖兄弟關係,為家譜修撰一事操心。

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是張岳崧的故里,走進高林村的張氏宗祠,可以通過張岳崧留下的題詞和書法作品,了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事跡。張氏宗祠為張岳崧晚年(1839年至1840年)主持修建,有正屋和橫院,陳列著張岳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珍物。學養豐厚的張岳崧悉心教導後輩,其次子張鍾彥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中進士,成就了父子進士的佳話,宗祠內至今保留著張鍾彥的進士牌匾。

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道蓋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村內有一條一百餘米長的巷道,巷道兩側曾建有10多座宗祠、廟宇,被人稱為「祠堂巷道」。位於這裡的詒德堂,是村中保存最完好的杜氏古宗祠,為一進磚瓦結構的清代建築。該宗祠最亮眼的地方是清代海南定安籍探花張岳崧題寫的「詒德堂」牌匾,與「書鏡千古,筆花四時」楹聯。據了解,該宗祠為道蓋村清代舉人杜以寬主持修建,杜以寬文才頗佳,與張岳崧為夙交。張岳崧主持編纂道光《瓊州府志》時,將杜以寬招入麾下。這座宗祠建成後,杜以寬請張岳崧題名。

楹聯 公道千秋垂定論

海口攀丹唐氏大宗祠位於南渡江畔,是西洲書院的一部分,青磚灰瓦、石雕木刻。西洲書院內外的多副楹聯,記錄了唐氏家族的歷史淵源和對瓊州人文的貢獻。比如清代李熙寫的「溯姬宗得天下,享國八百年,史傳桐葉封藩,先業詒謀,累世顯榮光譜牒;自支祖遷海南,家傳數十世,詩紀椒聊盈匊,遠條垂蔭,千秋藩衍盛衣冠。」上聯中的「姬宗」指周王朝的姬姓始祖,「桐葉封藩」說的是周成王削桐樹葉為圭玉狀,將唐地封給幼弟叔虞,遂稱唐叔虞。叔虞的後人定居晉水之濱的唐地,攀丹唐氏正是山西姬姓、唐叔虞之後。下聯則是說唐氏子孫分布各地,人丁興旺,在海南亦發展成為望族。

另一副楹聯「特奏肇開基,九徵辟、六進士、二解元、十舉人,累葉相承,禮樂詩書光甲第;生才多蔚起,五名賢、三儒林、兩孝友、八循吏,聯翩濟美,文章氣節振宗風」說的是,攀丹唐氏創辦西洲書院,不僅讓唐氏子孫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人才輩出,還為瓊州培養了丘濬、王佐、鄭廷鵠等一批傑出人物。

除了宗祠上的楹聯,海南先賢祠的楹聯也很有內涵,比如海南五公祠(亦稱海南第一樓)柱子上的楹聯:「於東坡外,有此五賢,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論;處南海中,別為一郡,望煙雲所聚,天涯萬里見孤忠。」這副廣為流傳的楹聯原為清代廣東學使徐祺所撰,後由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商承祚於1981年重書。楹聯用詞懇切、感慨深沉,表達了對五公精神品格的高度認可。在作者看來,千秋之後公道自在人心,五公忠貞自持、堅守氣節,他們的忠義和家國情懷應當被銘記和讚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1b48ddb26013c9d3872053a63e71d5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