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沚
從識字讀詩起,心中就形成詩聖杜甫形象,但最終趨同為一個清瘦、蒼老、憂慮的背影……我們對於杜甫的認知往往停留在這樣一個臉譜化的形象上。當看到作家彭志強的長篇非虛構新作《遊俠杜甫》時,我是有些詫異的,在我們印象中,遊俠總是與洒脫、放蕩不羈連在一起,把詩仙李白視作遊俠我能理解,可杜甫怎麼會與遊俠連在一起?作者還要用30多萬字去還原作為遊俠的杜甫形象!正是這份好奇驅使我兩天就讀完了這部杜甫新傳。
《遊俠杜甫》,回望的是杜甫的少年和青年時代,單看書名就可推測這是杜甫的快意人生,那時導致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還沒有發生,他還年輕到不急於入仕,第一次科考落第還不會影響他心情,他還可以過上遊俠般的生活。
2012年正月初一,當作家彭志強在杜甫草堂閱讀《杜詩全集今注》時,突然發現這天正是杜甫生日,這個巧合讓他萌發了追尋杜甫足跡的念頭,為此他認真準備了五年,才敢在2016年秋天帶上《杜甫詩全集》和馮至的《杜甫傳》出發,從此踏上執著的「尋杜」之路。他用三年業餘時間走遍杜甫到過的所有地方,再用三年創作完成《遊俠杜甫》,其中的艱辛可以想像。
用一位現代詩人的腳步去丈量一位古代詩人的足跡,與眾多杜甫傳記相比,這是《遊俠杜甫》的特別之處。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在講述過程中,常常閃現在現場,以懷古的形式,實現了今人與古人的對話,既見前世又見今生,在穿越的時空中,增強了文本的厚重精神和時代意義。
更重要的特別之處在於,彭志強用大量篇幅去解讀杜甫的遊俠身份,這在我的閱讀中還是第一次遇見。這本書讓我們在杜甫憂國憂民的標籤背後,目睹了他年少時的無拘無束,還原了更加豐滿也更加真實的杜甫形象,讓我們更加理解了他從無拘無束到憂國憂民,從自由自在的遊俠轉變為顛沛流離的詩人的人生無常。
彭志強一邊從杜甫詩歌著手,一邊在重走杜甫足跡的所見所思落腳,運用大量文獻資料去考證杜甫的人生歷程,由於他年輕時期的文獻大量缺失,作者只能旁徵博引、抽絲剝繭進行推斷。
作為遊俠的杜甫是從18歲開始的。遊俠一樣出行,在唐代是一種風氣,杜甫年輕時的偶像李白就是這樣,與他們一同作伴遠遊的高適也是這樣。
遊俠出行還要有底氣。杜甫十四五歲時,詩名就在洛陽傳開了。「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歧王、崔九都是大人物,少年杜甫就時常出入這些高大上的府邸,結織盛唐權貴,反過來說明了他青少年時期已經佳作迭出,名滿洛陽。
仗劍遠遊,縱馬馳騁廣袤山水之間,我在《遊俠杜甫》里看到的另一位英姿勃發、豪氣干雲的杜甫,如杜甫《壯遊》自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這樣的杜甫自然有遠祖杜預、祖父杜審言的血脈傳承,也有公孫大娘劍舞的影響。但是,在幾次暢快淋漓的壯遊以後,杜甫還得按照「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願景回到京都長安,這時候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幾乎從此後所有的生活都是顛沛流離,逐漸風雨飄搖成為現實主義詩人,成為永垂不朽的詩聖。
感謝彭志強十年的辛勤尋訪,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杜甫,理解杜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a820d6264c14622eba8c9f731d253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