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軍為什麼要聽皇帝的,有兵權應該實力更厲害啊?

2023-10-30     尋根拜祖

原標題:古代將軍為什麼要聽皇帝的,有兵權應該實力更厲害啊?

總有人說,岳飛要是不聽宣召,以岳家軍的實力可以輕鬆複製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他的下場就是「愚忠」的悲劇。

還有人說,「玄武門之變」就是過場戲,以李世民十二衛大將軍統領全國兵馬的大權,分分鐘就能滅了李建成、逼老爹下台。

似乎將軍們只要手上有兵權就能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否則天下哪有片刻安寧的時候?皇帝也不會那麼傻,將刀柄毫無保留地交到別人手中。

那麼,兵權到底厲害不厲害呢?我的答案是,這玩意兒就是繡花枕頭,如果你用它來助眠,很好看、很好用,如果用它來干別的事,做鞋墊都不夠格。

從兵制詳解兵權的構成

人們通常有一個誤解,那就是將「兵權」看做一個整體,事實上並非如此。軍隊的構成很複雜,它包括士兵的招募、日常訓練管理、徵調、作戰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是兵權的一部分。

我們舉個例子,李將軍奉命率部北上抗擊入侵,朝廷會同時指定關中張校尉、關東趙將軍、河東劉都尉各率本部人馬奔赴前線,接受李將軍的指揮。

張、趙、劉三位將軍的兵馬怎麼來的呢?又是如何維護的呢?由相關部門按照兵部的命令從民間徵召,並且由戶部、地方官府負責三部的糧草、武器裝備的供應、薪水的發放、以及家屬的安置。

各部人馬按照朝廷的命令抵達目的地後,按照李將軍命令實施軍事行動,任務完成後,他們又各率本部人馬返回原地。

這個流程告訴我們,士兵的招募權由文官系統協助完成,訓練管理權歸駐地將領,調兵權歸朝廷,作戰指揮權歸將軍……

所以,這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指揮系統,可以相互支撐,反過來說也可以相互掣肘,絕不是前線指揮官一個人說了算。

比如,後勤系統斷奶,李將軍縱有三頭六臂也差遣不了餓兵。再比如,張校尉陽奉陰違,李將軍恐怕也很頭疼。

下面,我們就詳細說明朝廷遙控兵權的三大最主要手段。

朝廷遙控兵權的三大法寶

「兵將分離」讓將軍無法越職指揮

所謂「兵將分離」就是士兵的日常訓練管理負責人,與作戰指揮的將領分屬兩個系統。以前面的例子說明,張校尉負責他所在部隊的士兵訓練和日常管理,沒有作戰指揮權。而李將軍有作戰指揮權,但平時卻跟張校尉的這支部隊沒有任何交集。

這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兩者只是在戰時才「拼湊」在一起,戰後又「各回各家」。

他們靠什麼機制捏合在一起,又是如何相互制約的呢?

首先,李將軍要得到由朝廷合署的聖旨,以及皇帝授予的兵符。拿到這兩樣東西,李將軍就算得到了軍事指揮權。但這還不夠,張校尉一定會嗤之以鼻:你誰啊?哪來哪兒涼快去!

張校尉為何敢抗命呢?因為李將軍得到的是「作戰指揮權」,卻沒有「調兵權」,也就是說,部隊的移動不歸李將軍管。

正常的流程是,朝廷還要給張校尉一份公函和聖旨,詳細說明此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地、行軍路線、行軍期限、指揮官等。張校尉這才能奉命行事,而不是聽從李將軍的調遣。

當年「巫蠱之禍」爆發時,太子劉據試圖以使節調動任安的北軍,任安卻緊閉營門,拒絕了。理由很簡單,太子沒有調兵權。

李世民同樣如此,他雖然是十二衛大將軍,但如果沒有李淵的兵符,以及朝廷的公函,十二衛將領不可能聽從他的調遣。

抵達目的地後,張校尉就完成了階段性使命,指揮權由李將軍接管,這時候他能不能隨心所欲了呢?對不起,依然不行,他必須按照事前的軍事部署行動,如有變動必須請示朝廷,否則會有人管他。

「監軍制度」讓將軍處於監控之下

監軍就是代表朝廷常駐軍中,負責監督將軍的「影子皇帝」。監軍出現得很早,至少在西周早年就存在,稱謂在各朝也不盡相同。

監軍負責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監督將軍有沒有嚴格按照事前的軍事部署來執行,並且保持與朝廷的密切聯繫,同時在緊急關頭可以代表朝廷終止將軍的指揮權,甚至殺了將軍(比如衛瓘殺鄧艾)。

比如,明明目標是深入漠北,李將軍卻試圖把軍隊向東轉移,監軍就有權阻止他的行動。

當然,這需要監軍有一定的軍事常識,能判斷出將軍的指揮屬於正常的軍事調動還是另有圖謀。

當年耿弇在攻打張步時,四處散布消息:五天後攻打西安(臨淄附近的一座小城),卻不料行動時突然調轉目標,瞄準了臨淄城。護軍(監軍)荀梁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你犯規了。

耿弇向他詳細解釋了原因,告訴他,之前只是個煙幕彈。荀梁接受了耿弇的解釋,同意改變計劃。

如果荀梁不同意會怎麼辦?理論上耿弇只能屈服,但這就要看誰更有「氣勢」,實在不行就只能等皇帝裁決。

事實上,監軍的權力越來越大,前線將領往往屈從於監軍。比如,當年潘美聽從監軍王詵,導致楊繼業慘死陳家谷。唐朝時期的監軍權力幾乎超過了將軍,比如相州之戰時,九大節度使只能聽從監軍魚朝恩的擺布。

總之,有手握「尚方寶劍」的監軍在側,將軍們絕不敢造次。

「人質制度」讓將軍不敢心生異端

「人質」制度其實是有史以來的「潛規則」,不需要明文規定。

歷朝歷代,手握重兵的將軍們,他們的家人一定要生活在京城,名義上是皇帝對他們的額外照顧,其實也是一種牽制。

我們還是以耿弇為例,耿弇的父親耿況在坐鎮上谷郡,耿弇就得留在劉秀身邊。後來耿弇獨立率軍出戰,劉秀就讓耿況送兩個兒子到京城宿衛。宿衛當然是美差,名義上是照顧耿況,其實也是掣肘耿況、耿弇。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為何將皇位傳給柴榮?沒辦法,因為他那幾個作為人質的兒子們都被後漢皇帝劉隱殺光了。

如果將軍們不開竅,不肯讓家屬入京「享福」怎麼辦?那還有啥說的,思想不進步,註定沒好下場唄。

有這三大法寶,將軍們的兵權就被上了「保險」,很難想幹啥就幹啥。別看「岳家軍」很牛,其實朝廷有的是辦法對付岳飛。

「玄武門之變」其實也是一場大冒險,這就是李世民為何一直猶猶豫豫的原因,手上沒兵權啊,只能靠精密策划走鋼絲。

您可能會說,既然如此,像「陳橋兵變」這樣的事為何屢見不鮮?

為何會有兵變的發生

凡事都有例外,在嚴密的防守也會有漏洞,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環境下,我們舉幾個例子。

第一種:奪權

趙匡胤就是這種情況,他先散布契丹入侵的謊言,獲得了指揮權。當然,前面我們說過,光有指揮權沒用,調兵權不歸他所有。所以,大軍按照既定方案,由各馬步軍指揮使帶領北上。

當大軍行進到陳橋驛時,趙匡胤的親信們發動兵變,奪了馬步軍的指揮權。這時候趙匡胤就集調兵權與指揮權於一身了,於是大軍調轉方向,向開封行進。

這就是事件發生在陳橋驛的原因,兜這一圈就是為了從馬步軍指揮使,以及監軍手上奪權。

第二種:譁變

奪權是由上而下,譁變是由下而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後唐時期的「鄴都兵變」。

當時李嗣源奉命前往貝州平叛,卻不料他所率領的部隊竟然在鄴城譁變,俘虜了李嗣源,並且逼李嗣源做他們的皇帝。李嗣源假意答應,半路卻趁機出逃了。

他原本想回京向朝廷請罪,但他的女婿石敬瑭卻點醒他:士兵譁變你這個將領怎麼能脫得了干係?皇帝本來就忌憚你,一直想找機會出掉你呢,回去你解釋得清嗎?

於是李嗣源被迫又回到鄴城,參與了叛亂。

第三種:私兵

以上兩種方式的難度其實很大,絕大多數的叛亂都是源於私兵制度,這在亂世很尋常。

比如東漢末年,漢靈帝為了應付頻繁爆發的戰爭,被迫同意豪門大族可以養私兵,自行平叛。於是原本由國家控制的軍制崩潰了,那些私兵的利益與僱主高度綁定,根本不聽朝廷的命令。

比如董卓,他之所以敢不聽漢靈帝的命令,私自率領自己的部下到并州任職,就是因為他的核心成員是以羌胡為首的私兵,只認董卓,不認漢靈帝。

這種集招募、管理、調遣、作戰,以及利益為一身的兵權才真的厲害,皇帝只能幹瞪眼。

南北朝的門閥制度跟私兵有點異曲同工,那些門閥家族既有私兵,同時又統領國家軍隊,公私一把抓,因此有資格把皇帝當木偶人耍。

當初李建成為何非要對尉遲恭、秦瓊、段志玄、程咬金下手?因為他們是秦王府的人,不是朝廷官員,不受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a4d34ad1445bb5ed19ce974675c80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