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SaaS類產品的「黑運營」手法:從阿里"偷"來冷啟動用戶

2019-09-22     運營黑盒

引子

網際網路是一片黑暗的汪洋,持刀縱橫的海盜們馳騁於這片開放水域,或一戰功成,或客死異鄉。

我喜歡寫網際網路運營和 Python 編程的文章。然而,這二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面。

編程的確定性非常高,所有最重要的知識都是公開的,經過大量的讀書和實踐,就可以成為一個技術不錯的工程師,如同一名成長於藏經閣內的千錘百鍊的武者,所需儘是汗水、也只是汗水。運營則相反,通過書籍、資料,你最多只能學到工作框架、或者最普通的運營手法;而那些最有效的招數,往往隱匿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深淵深處。

去年馬蜂窩被爆數據造假,我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教馬蜂窩如何把假 UGC 數據偽造的更像樣一點——雖然說不上天衣無縫,但絕不可能那麼輕易就被現場抓包。有朋友對我的「支招」行為不滿,留言說「既然不想殺人,那你為何磨刀霍霍呢」。其實我哪裡是磨刀霍霍,我只是告訴大家,刀永遠都在那些隱匿於比特海的運營海盜手上,我們有意或無意的都曾做過俎上魚肉。

今天講講我做過的一個 SaaS 產品的「黑運營」。

偷來的「冷啟動」用戶

我曾經做過一款外貿行業SaaS類產品的運營,主打功能是 CRM 和郵件群發,其主要用戶是外貿業務員。彼時產品是冷啟動狀態,運營團隊有 4-5 人。

冷啟動非常痛苦,每天眼巴巴的等用戶來,看著屈指可數的 DAU,心裡無比焦躁。那段時間經常和外貿業務員聊天,全身心的去理解他們的需求、跟蹤他們日常的網絡行為,也開始混外貿人聚集的網絡社區,逐漸產生了「偷流量」的想法,也就是去蹭那些社區的流量,用打廣告的方法,把網友變成自己的用戶。

於是我們幾個人,都紛紛擼起袖子,跑到國內最大的幾個外貿論壇上瘋狂的發廣告貼、軟文等介紹產品。

初期是有效的,的確來了一些用戶,但更快到來的是帳號被封。對於運營者來說,這固然不是什麼大問題,無非就是多註冊幾個帳號、多弄幾個代理而已,然而我天性懶惰,覺得這樣效率太低了,與其封一次註冊一次,倒不如找個什麼辦法把用戶收集起來,以便未來我們自己反覆用。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種玩法叫做「私域流量運營」或者「流量池」,但當年還沒有這麼炫酷的名字,我們只是叫它「建群」

這樣,下一步的目標清晰了,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各種辦法,針對各大外貿論壇、尤其是最大的一個——阿里巴巴的外貿圈論壇,把他們的用戶「偷」到我們的 QQ 群里,放水養魚,做社群運營,然後讓這批用戶過渡為我們自己產品的種子用戶。

論壇這種形態的社區,在國內已經非常成熟了,稍有規模的論壇都管理嚴格,我們如何做到「暗度陳倉」呢?

首先,不停的發各類經驗分享貼,吸引用戶讀完,在文末導流到 QQ 群。

在行業論壇里,總會有一批「大神」「講師」,這些人每一個都自帶流量,有很多粉絲。利用這些「大神」,可以獲得很高的曝光。於是我們註冊了一批小號,在論壇上轉發各路大神的文章,並在結尾處加上一句「快加入外貿超人 2000 人 QQ 群,作者 XXX 大神群內實時答疑!」。

這種方法可以理解為對社區貢獻了內容,同時對運營人員來說,拿來主義的成本比較低,一個帖子的有效期也比較長。隨著帳號等級上升,轉化還會持續上升。然而一旦被認為是垃圾廣告,則會直接封號,同時新註冊小號的等級過低,用戶對引流導語的信任度很低,整個帖子的轉化也就一潰千里。

然而「偷」與「反偷」是有時間差的,在管理員發覺前的幾周,我們已經大量發布了很多內容。就靠這麼土的方法,比較輕鬆的圈來了第一批群友,大概不到 1000人。

數周后,隨著論壇管理員禁止了這種推廣方式,我們全方位瞄準論壇的各個細節。

這次我們把所有帳號的簽名檔,都改成了超大紅色加粗字體,內容是「加群 XXXX,內含科學上網軟體以及客戶資料」。只要在論壇上看到有新帖或熱帖,我們就進去留言一個「樓主說的不錯」,讀者向下滾動讀帖子的時候,自然會被我們的超大紅色字體廣告所吸引。這一步的轉化率出乎意外的高,群人數很快開始暴漲,還開了幾個新群。

再後來,又發現了新的方法。基於 Discuz! 的論壇都有一個評分功能,我們看到有熱帖和新帖,就會給帖子送一個金幣,然後留言一句「多謝樓主推薦的群 XXXX,又拿下兩個大單!」。這樣,讀者甚至可以在熱帖的首樓就看到我們的信息。

靠死磕這些細節,從阿里官方薅了不少羊毛,當然也有一些大佬對我們很不滿,阿里官方甚至破天荒的全站紅字置頂警告了我們。隨著規則的加強,以及其他人的效仿,我們慢慢廢止了這些從阿里偷流量的方法。直到現在,我偶爾上外貿圈論壇看一看,還能發現很多人在學習我們當年的招數,只不過效果寥寥,畢竟任何技巧和技術的紅利期都是短暫的。

社群運營

折騰完這些事情,我們的 QQ 群已經有了 2 萬成員——其中2 千人群有四五個,1 千人、5 百人群實在太多記不清數量,全部是精準、真實、不重複的外貿從業者。我們這些外行人,竟然一不小心做成了全國第一大外貿 QQ 群社區!

為了方便管理,我使用了一些自動化工具,但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和用戶去聊天、交流、甚至吵架。在這段經歷中,我明白了想做好社群運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和社群成員成為朋友,關心他們的生活和事業,讓自己從「運營者」降格為一個普通用戶,才能從用戶的視角去理解產品和社群。

由於群實在太多,管不過來,我就用了一些取巧的方法。例如在每個群培植 KOL,然後讓他給群成員免費講課,之後給他頒發證書等等。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在這 2 萬人的社區里培育了非常好的生態環境和內容供給機制,後期的運營相對輕鬆很多。

讓社群成員轉化為產品用戶

當然,培育社群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社群成為我們 SaaS 產品的核心流量池。事實證明,這個思路確實很靠譜。

我們偶爾會在群里發優惠券、或者產品新功能信息。每次發布,就會瞬間湧來幾百甚至上千個 IP,而這些都是免費的。這是一批鐵粉,他們有問題會直接在群里反饋,幫忙捉 Bug,甚至幫助其他用戶使用產品,某種意義上是我們的義務運營,幫我節省了大量時間。

我們的外貿 SaaS 產品,就這樣度過了冷啟動。

然而,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社群流量總有上限。

我陷入了如何獲得持續增長的痛苦之中。

本節要點1. 「冷啟動」的流量,大部分都是「偷」來的。如果暫時沒有思路,不妨想想去哪裡「偷」。2. 做運營不要有道德潔癖,馬化騰也曾在 QQ 上裝妹子聊天。3. 市面上有很多自動化運營工具(例如 QQ 機器人等),平時挨個試一遍,或許有奇效。但微信大號不要試,會被封號。4. 80% 的流量來自於 20% 的渠道,吃透任何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渠道,都有可能帶來流量的爆炸式增長。5. 魔鬼在細節中,死磕運營細節往往會給你超額回報,龜兔賽跑的故事要牢記於心。6. 有效的方法往往並不複雜,天下無敵的降龍十八掌,一共也才 18 招。核心是反覆練習,吃透招數。

流量來的太慢——那就造個機器人吧

我做運營很矯情,對自己和同事有一些運營以外的、「非專業」的要求:1. 除非被證實極為有效,否則我拒絕重複別人用濫的方法。2. 整個團隊必須不停的創新,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超過第二名,而是要和第二名拉開一個讓他感到絕望的距離。

有了「血洗」阿里論壇的經驗,我愈發的偏向一些簡單暴力的運營方法。

偶然間,我發現外貿業務員經常會在他們每個人都用的外貿通訊工具 Trade Manager (以下簡稱 TM)上收到垃圾信息,大多數是貨代物流類的小廣告。於是一個初步的想法鑽進腦子:如果我們也在 TM 上發產品小廣告,會怎樣呢?

於是很快動手,搞了一些 TM 帳號做儲備,弄到了一批業務員 TM 信息清單,準備好了網絡代理,開始人肉發廣告。

注意:此時人肉發廣告並不是為了拿用戶,而是為了做「技術熱身」、熟悉渠道流程。

我們先通過各個漏斗的成本和轉化率,估算一下人肉群發廣告的獲客成本:

1. 每個人平均每分鐘發 3-4 條,則每小時的上限是 200 條左右,四五人的團隊如果專心致志不吃飯不撒尿的干一天,大約可以發 6000 到 8000 條。

2. 如果小廣告轉化率為 5%(彈窗私聊小廣告的轉化會比其他渠道稍高一些),那麼每天有 300~400 人到達 Landing Page。

3. 假設 Landing Page 的轉化有 10%~20% 的話,每天將有平均 50 個人註冊為用戶。

4. 如果 5 個運營的平均工資是 8000 元,那麼每日工資成本大致為 2000 元。

5. 如果不計其他成本,獲客成本將至少是 2000 元/50 用戶 = 40 元/用戶。

做運營策劃的第一件事,就是成本核算,而運營拉新成本的「理論上限」則是在線廣告投放成本——換句話說,你折騰了半天,如果效果還不如買關鍵詞排名,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去買百度廣告呢?

40 元的獲客成本,遠遠超出了我們正常投放百度廣告的成本。這個方法看上去已經可以被判死刑了……

……然而一切都是剛剛開始。

在把整個發小廣告的流程、TM 的反垃圾規則搞明白後,就開始著手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了——做一台超級小廣告群發機器人。

在我們的設想中,這台廣告機器人的架構應該很簡單,就是打開電腦運行起來,自動一條一條發廣告。如果帳號被封,我們就手動更換帳號,然後繼續群發。如此這般,機器的效率會遠遠超出人肉操作,成本又可以壓縮到僅僅需要電費的水平。

機器人 V1.0 的工作流程,應該是這樣的:

1. 獲取廣告內容和目標用戶列表。

2. 通過代理池更換 IP 和帳號。

3. 對目標用戶發送廣告。

那時候我還是純種文科生,對技術一無所知,上述功能都是我通過集成了現成的工具東拼西湊出來的。很快,V1.0 做好了,是一台單體辦公電腦,24 小時不間斷髮廣告。

不過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最終我耗在這個機器上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期間在不斷的組裝和調試。並將機器人升級到 V2.0 版本,新版本增加了如下功能點:

1. 去華強北扛回來 10 台工控機,同時每一台機器都開了兩三個虛擬機,每台虛擬機里都有一個帳號在發廣告,由於多客戶端並行,廣告發送量直接提高了幾十倍。

2. 每個機器要讀取的廣告內容和用戶列表,都來自同一份文件,而這份文件我利用分布式同步工具進行管理,避免了資源的混亂、消除了管理成本,還實現了設備在兩個不同的辦公室之間的自動協調。

3. 所有機器都連接到一台 KVM 切換器,10 台機器、幾十個虛擬機,只需要 1 個顯示器,就可以查看運行狀態。

4. 偶爾 TM 會出現要求輸入驗證碼的情況,我接入了一個打碼平台,只要出現驗證碼,無需人工干預,可以自發解決。

當機器人 V2.0 最終上線的時候,我心裡默默的想,阿里 TM 技術部門的兄弟們,又對不住你們了……

上線一周後,機器人 V2.0 就成為 TM 上全球小廣告發送量第一名,日發送量在 20 萬~40 萬之間。成本僅為日常運維成本加電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機器人晝夜不停的運作,大批精準用戶導入產品,我們的 SaaS 產品又開始一輪新的增長。

至此,我的流量機器人,打造成功。

本節要點1. 任何運營活動,都必須先計算成本。2. 拉新類活動的成本上限,是在線廣告獲客價格;高於在線廣告價格,就沒有做的意義。3. 如果獲客成本過高,不要急著否定目前的渠道,先考慮能否降低成本。4. 任何問題都有解決方法,如果你想不出來,就去諮詢會寫代碼的朋友。5. 打碼平台的背後是一個一個真人在給你看驗證碼,並不是什麼 AI 人工智慧。要敬畏技術,但技術並不總是最佳方案。6. 技術不好,就儘量不要做對抗平台的事(例如機器人群發廣告)。如果技術好,當我沒說。

關於運營與技術的思考

完成了流量機器人之後,我思考了很多關於運營和技術的關係。

誠然,運營人有很多功能完整的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涉及到具體業務,總有特殊場景需要技術的介入。例如我的機器人 V2.0,直到完成,還有幾個技術細節沒有解決:廣告目標的資源文件雖然實現了同步,但依然需要我們每日手動切分源文件;而封號後的帳號更換也還是只能靠我們手動處理等等。

於是我就產生了學習技術的想法,再後來,轉型成了一個寫 Python 的後端開發工程師,並開始在公司裡帶技術團隊,這一做就將近三年了。

現在,我認為卓有成效的運營,應該是這樣的——通過某些方法(技術或非技術),實現別人不知道或很難實現的運營策略,要麼是「黑手段」,要麼是「黑科技」。而這一切只有唯一的判斷標準,就是「有效」。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網際網路世界風雲變幻,運營更是不斷疊代升級,但其內核永遠不會變。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與所有網際網路人共勉!

機器人,打造成功。

附錄:本文要點匯總1. 「冷啟動」的流量,大部分都是「偷」來的。如果暫時沒有思路,不妨想想去哪裡「偷」。2. 做運營不要有道德潔癖,馬化騰也曾在 QQ 上裝妹子聊天。3. 市面上有很多自動化運營工具(例如 QQ 機器人等),平時挨個試一遍,或許有奇效。但微信大號不要試,會被封號。4. 80% 的流量來自於 20% 的渠道,吃透任何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渠道,都有可能帶來流量的爆炸式增長。5. 魔鬼在細節中,死磕運營細節往往會給你超額回報,龜兔賽跑的故事要牢記於心。6. 有效的方法往往並不複雜,天下無敵的降龍十八掌,一共也才 18 招。核心是反覆練習,吃透招數。7. 任何運營活動,都必須先計算成本。8. 拉新類活動的成本上限,是在線廣告獲客價格;高於在線廣告價格,就沒有做的意義。9. 如果獲客成本過高,不要急著否定目前的渠道,先考慮能否降低成本。10. 任何問題都有解決方法,如果你想不出來,就去諮詢會寫代碼的朋友。11. 打碼平台的背後是一個一個真人在給你看驗證碼,並不是什麼 AI 人工智慧。要敬畏技術,但技術並不總是最佳方案。12. 技術不好,就儘量不要做對抗平台的事(例如機器人群發廣告)。如果技術好,當我沒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j7Gn20BMH2_cNUgLx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