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最大的4個教育誤區,千萬別踩

2019-11-20     成長說

家長都知道,家庭輔導對於孩子來說必不可少。

可同樣是輔導,為什麼有的孩子成績越來越好,有的孩子學習卻一落千丈?

也許,就是家庭輔導出了問題。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所以在輔導孩子時請務必注意,避免走入這4種誤區。

1

誤區一:完全不管

教育孩子有三大騙局:快樂教育、釋放天性和學歷無用。

有的家長想讓孩子快樂長大,以為長大了再管教也不遲。

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有的家長認為,順應孩子的天性是最好的教育。

可懶惰也是天性之一,若從小縱容,就會埋下禍根。

更有家長堅信「讀書無用論」,殊不知在不管孩子的學習時,也關上了孩子通往未來的大門。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若父母不能給孩子做好榜樣,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

一個嘴上告訴孩子讀書很重要,自己卻整天玩手機、打麻將的父母,不能讓孩子信服。

父母的言傳身教,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董卿的父親為了讓女兒成才,自小就狠抓她的教育,每天都要背古詩詞,抄成語故事,讀經典名著。

武亦姝的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自己以身作則,陪著孩子一起讀《二十四史》,背經典詩詞,演名著故事。

一個優秀的孩子,是整個家庭努力的成果。

2

誤區二:全靠老師

自從孩子入學以後,很多家長就當了「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給老師,留下一句:

「老師,我孩子就全靠你了。」

孩子出問題了,老師好不容易聯繫到家長,家長卻說自己很忙:

「老師,你說一句頂得上我們十句,你就多說說他吧。」

哪怕孩子在家出狀況了,家長不是第一時間反思自己,而是質疑老師:

「我把孩子交給你,你怎麼把他教成這樣了?」

很抱歉,再優秀、再負責的老師,也無法讓所有家長滿意。

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品行、讀書的興趣、成長的目標、全面的素質等等,這些都要靠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唯一,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喜歡讀書,那是因為別人家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秀,那是因為別人家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莫言說過:「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特殊對待」。

家庭教育做到位了,學校教育才能發揮作用。

3

誤區三:越俎代庖

小學階段,孩子需要「陪讀」。可在陪讀過程中,父母往往會犯這幾種錯:

在旁邊監視:一旦發現孩子走神就斥責。

指指點點:一旦發現孩子做錯就指點。

直接代勞:喜歡為孩子分擔,代替孩子做作業。

如果父母總是越俎代庖,就相當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北大才女趙婕曾說:「我最敬佩一種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時,給予親密的照顧;在孩子長大後,懂得適時放手。」

這裡所說的「放手」,不是前文所說的完全不管,也不是將孩子託付給老師。

而是在陪伴與引導的過程中,把成長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天賦,也不是努力。

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不可以推卸給任何人。

孩子能否獨立,是否長大,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是大筆一揮寫上自己的名字,還是在人群中尋找監護人的影子。

在恰當的時候應該選擇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學習、獨立生活、獨立成長。

父母的品位、格局和境界高度,才是孩子的人生起跑線。

4

誤區四:盲目從流

當前教育中,存在比較嚴重的「跟風」現象。

比如這段時間流行英語,家長就讓孩子學英語;之後流行畫畫了,大家一窩蜂去學畫畫。

家長給孩子報了上不完的班,卻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跟風教育,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毫無特點的庸才。

你讓孩子讀書,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有好品質,這些都是對的。

但是,孩子應該讀什麼書,養成什麼習慣,擁有什麼品質,你有考慮過嗎?

如果父母自己都沒有明確的認識與目的,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出問題。

曾經遇到一個孩子,家長給她報了很多班。

除了要學舞蹈,學畫畫之外,她每天晚上都得上補習班。

結果不僅舞蹈與畫畫都沒學好,成績也一直退步,課堂表現越來越差。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選擇適合的、正確的,才是為了孩子好。

要知道,一個孩子的習慣、閱讀、品質、修養等等都與目標息息相關。

父母首先有了目標,對孩子的教育才有方向,孩子的學習才有目標。

一個家庭的教育、素質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請所有父母務必慎重。

-end-

來源:超級父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dl1iG4BMH2_cNUg0d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