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式月餅最受歡迎?蘇州人拿出了蘇式月餅……

2019-08-29     末末silvia

中秋節快到了,月餅的市場又開始風起雲湧。作為一個杭州人,我小時候吃的最多的其實就是現烤的月餅。從鮮肉月餅到榨菜鮮肉月餅,一兩塊的酥皮月餅才是我們家裡比較會買的。

當然,當時家裡收到的月餅禮盒則常是廣式月餅,一大盒的包裝,拆開後只有幾隻,裡面的餡從蛋黃蓮蓉到流沙,各種口味,總得來說比較甜膩。

後來也去了蘇州,吃到蘇州的月餅,口感酥軟,就像那吳儂軟語一樣,吃了就化。今天,想和各位來聊聊月餅圈的一些趣事。


中國人為什麼要吃月餅?

在月餅還沒有誕生之前,中國人已經吃了很多年的餅了。

秦代以後,發酵原料普遍應用,餅迎來了它餅生中的「第一春」,從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已載:「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胡麻著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並隨形而名之也」。

而裡面提到的胡餅,就是月餅可以追溯的前身。

出土文物:唐代壓膜花式點心

胡餅到了唐朝,也還沒有變成月餅,只是在加入的調味料上發生了變化,而唐代已經形成中秋節,不過飲食方面主要是擺酒席以賞月,還說不上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到了宋代,做餅的技術越來越成熟,餅更精緻了,種類花色也豐富了起來。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的月餅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物。雖然與現在的月餅還不太一樣,但街市上已經能買到月餅,菊花餅等各種餅。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在宋代,月餅就被列為了節日佳品,宋朝人懂得生活,北宋都城開封的許多酒樓都出售新啟封的好酒,水果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中少見。

即使是住在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饌,歡度中秋。宋朝人看重中秋節,但月餅還不是最重要的,至少比不過酒。

而月餅真正迎來它的「餅生巔峰」是在明代以後,特別是朱元璋對月餅有著特殊的喜愛,每到中秋宮廷里就要互贈月餅,而這種習俗在民間也非常普遍。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

太平歡樂圖

明清以後,不止是吃月餅的記載多了,而且月餅也走向了專業生產的道路,關於月餅的做法和流派也逐漸形成了,拉開了各大月餅派系粉墨登場的序幕。

模具

月餅的流派

風味各異的月餅在不同的城市誕生,比較有名的如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等。

起初京式月餅還是很有地位的,它有宮廷御膳的背景。京式月餅,是北方地區月餅的代表,明清時期的宮廷膳食影響了月餅這一類糕點的做法,它主要特點是皮餡比適中,通常為 2:3,重用麻油,口味清甜酥脆,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為自來紅月餅和自來白月餅。

京式月餅甜度適中,口感香脆、酥鬆、油潤,屬於硬皮月餅類。傳統京式月餅的主要有自來紅月餅、自來白月餅、提漿月餅、翻毛月餅、五仁月餅等品種。

其中味道最好的,要算東四八條西口瑞芳齋的翻毛月餅了。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內外城糕點鋪……當年以東四南大街合芳樓為最佳。

翻毛月餅跟現在的玫瑰餅很相似,周身通白,層層起酥,薄如粉箋,細如綿紙,從外到內可都鬆軟無比,咬起來完全不硬。這翻毛月餅的餡一般是棗泥的,甜淡相宜,搭配外面的酥皮很是美味。清代京城的月餅上還印著各種各樣的花色,什麼月宮、蟾蜍、玉兔等等圖案。

而到了到晚清,很多京式月餅逐漸失傳了,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則發展成了兩大陣營。

清代文人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里詳盡了記錄了兩種月餅的製作方式:

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兒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花邊月餅:明府家制花邊月餅,不在山東劉方伯之下。余常以轎迎其女廚來園製造,看用飛面拌生豬油子團百搦,才用棗肉嵌入為餡,裁如碗大,以手搦其四邊菱花樣。用火盆兩個,上下覆而炙之。棗不去皮,取其鮮也;油不先熬,取其生也。含之上口而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其工夫全在搦中,愈多愈妙。

從描述上來看「劉方伯月餅」,比較類似蘇式月餅,特點是酥皮;而「明府家制花邊月餅」則像廣式月餅。

蘇式月餅PK廣式月餅

兩個陣營的月餅,在工藝上都開始走向進一步發展,他們在上海的市場發生了正面交鋒。但廣式的風頭似乎更大。

「最得粵人信仰,且調味是正確者,則推廣州府順德縣大良鄉的出品。」

冼冠生《月餅研究》,《食品界》1933年第5期

民國食品大王冼冠生乾脆說月餅只分廣東派和江浙派,而以廣東派為主,並推溯其淵源正宗。但因為他是廣東人,所以他的觀點不能代表廣式月餅全國最棒的說法。

比較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其實兩者的差別很大,面向的市場,人群也不同。

從價格上,廣式月餅賣得貴。廣式的月餅大而薄,一隻就有半斤重,賣幾角到幾元,而蘇式月餅只有那個四五分之一大而已,只賣六分到一角,而且這個價格是四個裝的。

大個頭廣式月餅

酥皮的蘇式月餅

口感上,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蘇式月餅雖然便宜,但是蘇州人對食物的講究是滲透到方方面面的,做月餅,也一定是精工細作。工序通常由選料、初加工、擦餡、制皮、制酥、包酥、包餡、成型、蓋章、烘烤、包裝等工藝製作而成,目前其製作工藝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事實上蘇式月餅起源並非蘇州,而是江蘇揚州。

蘇式月餅的「蘇」的理解,確切地講應該是「酥」。南宗定都臨安之後,蘇杭一帶的飲食點心也開始迅速發展,「酥」通「蘇」,把「酥皮」稱作「蘇皮」,這也許便是蘇式月餅的最早得名了。

蘇式月餅重油多糖,層酥相疊,甜、咸、葷、素品種多樣。蘇式月餅的口味有玫瑰、百果、椒鹽、豆沙、薄荷、火腿、鮮肉、蔥油等,甜軟油滑之感引入垂涎。由於蘇式月餅的油太大,因此月餅下通常都會放一張紙。

蘇式月餅酥皮與餡兒大約三二開,吃起來表里並重。而廣式月餅較大(二寸)沒有酥皮,且皮少餡兒厚,其實更多的是吃餡兒的味道。

以1928年《廣州月餅的名稱》中記錄的,光是涎香茶樓(廣州永漢路),就是幾十種高級餡料:

合桃丹鳳月,杭仁蓮蓉月,寶鴨穿蓮月,五仁羅漢月,金華火腿月,鳳凰西山月,銀河映秋月,欖仁椰蓉月,火鴨鴛鴦月,南乳香肉月,金鳳臘腸月,東坡騰皓月,金銀叉燒月,杭仁豆蓉月,玫瑰上甜月,上豆沙肉月,什錦上咸月,上品果子月,蓮子蓉月,芬芳椒鹽月,五仁香月,豆沙羅漢月,五仁咸月,豆蓮羅漢月,豆蓉肉月,冰片蓮蓉月,豆沙肉月,冰片豆蓉月,豆蓉素月,蓮蓉素月,雙鳳蓮蓉月。

最為著名的莫過現在統治月餅半壁江山的蓮蓉。

廣式月餅能一統天下,最重要的一條是廣式月餅的原料,這個原料就是蓮蓉。早在1889年,當時廣州城西的一家叫「蓮香樓」的糕酥店,將蓮子熬成蓮蓉作餡料,做成的酥餅清香可口,大受歡迎。後來,蓮香樓的生產者將這種蓮蓉餡料的餅點定型為月餅,逐漸形成後來的廣式月餅。

所以,喜歡吃餡的人就會選擇廣式月餅,對酥皮比較愛的人就會選擇蘇式月餅。

但這場鬥爭最後還是在市場上出現了勝負,蘇式月餅在上世紀80年代還曾遭遇了一次致命打擊,因為蘇式月餅油重糖厚,包裝酥皮易碎,不便運輸。很多月餅廠家為了降低成本,不重視蘇式月餅餡料的選擇,在餡料中加入太多的劣質原料和粉類,使蘇式月餅的聲譽日下。

當時廣式月餅已經開始從原料源頭控制,並採用轉爐烤制了,這工業化帶來的優勢就是月餅每一隻的質量可控,自然大家也就更喜歡

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廣式月餅就證明自己的霸主地位。

而在市場上失敗了,並不證明蘇式月餅就輸了。如今,喜歡蘇式月餅的人又多了起來。

蘇州胥城酒店是當地最有名的鮮肉月餅老字號,每天排長隊而當地人樂此不疲。胥城鮮肉月是蘇式口味的代表之作。胥城鮮肉月的餡兒,咬開後有著小籠包般的多汁口感。不是多放肥膘肉的油膩、不是摻水的糊軟,而是加了肉皮凍的肉汁四溢,相當驚艷。

這種肉餡相當講究比例,一公斤的6瘦4肥的新鮮五花肉,要加100克糖、20克生抽、14克老抽調味,30克芝麻屑增香,200克肉皮凍增汁。最後用料理機攪上勁,再用冰凍到半硬,保證肉質的紮實。如此一來,還能有不好吃的道理?

比起咸餡,蘇式,江浙月餅就能贏廣式月餅。畢竟,對鮮美的探索,是江浙人的專長,就像杭州的榨菜鮮肉月餅一樣,它並不是非常傳統的月餅,榨菜和鮮肉結合在一起,讓原本甜膩的月餅變成了一道鮮美的酥皮菜。

肉汁滲透的薄皮,入口酥、香、鮮,這才是我們童年裡的月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_bD4WwBJleJMoPMKR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