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太強的背後,其實孩子的精神已經涼涼

2019-10-10     大孩子家庭教育

來源丨深度育兒

前段時間,小區里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名三年級的小男孩,離家出走了。

接到這個消息是在那天中午,業主群里有人發消息,到處問詢是否有人見過這個男孩,也有人自發集結起來,到附近尋找。所幸人多力量大,當天傍晚男孩就在另一單元的大樓天台被人發現,把他送回了家。

雖然男孩只失蹤了短短几個小時,但他離家出走的原因卻讓大家哭笑不得。原來正值颱風季,天氣突然變涼,這位媽媽因擔心孩子受涼,匆忙找了一雙樣式很過時的襪子,逼他先穿襪子再穿涼鞋。孩子不願意:「這麼難看,會被人笑的。」

誰知媽媽大發雷霆:「小孩子懂什麼好看難看,你給我穿上就行了,不用這麼多廢話!」最後孩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

這聽起來好笑的事,我卻覺得細思極恐,這根本就是壓倒孩子的一根稻草。

據我所知,孩子的媽媽對他要求嚴苛並非一兩天了,小到穿什麼衣服出門,喜歡吃什麼零食,洗碗的時候是先洗筷子還是先洗盤子,大到功課的完成程度,媽媽都嚴格把控著,把他其他的想法都強壓了下去。

這讓我想起韓劇《天空之城》里的一幕。

兒子從7歲開始就365天從不停歇地每天學習到半夜,就算生病也從不例外。但因為一次沒考第一名,媽媽就沒讓他吃飯,以此作為懲罰。

後來,因為想要擺脫母親的強壓,兒子不惜把日記解鎖,希望母親偷看後,能讓他活得更像自己一點。他說和這樣的媽媽生活,一點也不幸福。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那麼幸福的孩子也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沒有控制欲超強的父母。

這個條件看似簡單,卻暗示了孩子能自在發展的空間。

許多成年人,由於童年時和原生家庭過於粘連,其中衍生出來的問題,甚至需要花一輩子去克服。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不該打著各種幌子對孩子加以控制。

父母控制欲過強

孩子終其一生都要與心魔做對抗

前段時間,韓國夫婦具惠善和安宰賢傳出離婚的事,因具惠善控制欲過強而登上了微博熱搜。而在此之前,我對具惠善的了解,更多來源於她自導自演的電影《女兒》。

故事中,山是一名正在上初中的少女,她可愛活潑,渴望獨立和實現自我塑造。然而山的這些變化——例如山新交了不少朋友,山有了想學的樂器,都讓媽媽不安,覺得她正在失控,要變成另一個人。

於是為了讓山繼續當個乖女兒,媽媽監視山的一舉一動,甚至不惜用體罰來對山加以控制。

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具惠善和母親相處的過往,因為她不僅常在社交平台提及過去的生活,還把和控制欲做對抗的狀態投射到電影里,甚至連畫作都能看到控制的痕跡,譬如:

(具惠善的畫作)

無奈的是,具惠善沒能逃脫控制,還形成了這樣的人格。和安宰賢結婚後,她要求對方隨時和自己保持聯絡,每小時報備一次行蹤。這樣緊繃的相處,以至於她和丈夫都患上了抑鬱症。

後來不少心理研究者也關注了此事,對此形容:「控制狂是把自己的陰影完全投射出去的人,向著配偶,或重要關係人。日積月累,這些投射還會層層疊疊繼續發酵。

心理學家李雪認為:「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這是因為,當父母強行控制時,如同往孩子的軀體中塞入其他不合規格的靈魂,孩子被迫接受著。久而久之,高壓控制變成了心魔,必然讓孩子終其一生都不得不與之對抗。

吹熄高度控制的燭火

孩子的獨立人格才能迅速發展

「不控制孩子」五個字,說起來容易,對一些父母而言,做起來卻極為艱難。

知乎上有個高回答問題:「父母控制欲強是怎樣的體驗?」

一個親歷者回答:「如果你身邊有個人,無論你做什麼他都要糾正一下,並且要你完全按照他的意思來,否則絕不善罷甘休。一件小事就糾纏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這是噩夢。無奈這個人,是你的母親。」

我的表姐就是這樣,她嚴格把控著侄女的行為標準。譬如侄女的書包必須按她的要求整理,水杯只能放在書包右邊;吃完飯,侄女習慣把碗放在左邊,表姐命令她一定要放在右側。

要求太多,侄女忍不住把苦惱寫進了作文,連老師都苦口婆心地勸:「別看整理書包是小事,但對這個年紀的孩子,都是證明自己,形成個人風格的重要環節。過多的控制會剝奪她獨立感的體驗,還得不到任何快樂。」

直到這時,表姐才想起反思自己。

《情感勒索》一書中說:「許多控制者,會利用恐懼感、責任感控制對方,然後一起被困在惡性循環之中。

所以每當父母要屢次向孩子提要求時,先問自己:我的行為是出於恐懼和不放心,還是真的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如果是出於前者,不妨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改善控制欲

艱難卻意義重大

武志紅曾經指出:「讓控制狂自省並不容易,因為強制別人的過程常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他們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不願回頭去看。

但身為父母,我們仍可以一步步改善情況,這對自己或是孩子,都意義重大。

(1)學會放棄不合理期望

控制欲強的人,喜歡讓別人完全按自己的想法來行事。但一項研究發現,在控制欲強的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中,57%是出於自己的意志,想讓孩子用服從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情緒。而這其實違背了孩子的想法,是強加給孩子的「不合理期望」。

研究中稱,有心改善的父母可以將一天作為觀察對象,記錄自己對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晚上回顧時,或許就會發現許多強人所難的要求,譬如「水杯的耳必須朝外」「必須每天學習到12點」等,而這些就是改善的突破口。

《親密關係》一書中說:「當你想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不如告訴自己:放棄這項期望吧,別把滿足這項需求當做對方的職責。

孩子作為親子關係的一員,承擔著許多責任和義務。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必須為父母的所有要求買單。消化控制情緒,以此改善親子關係的,應該是父母自己。

因此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放棄不合理期望,停止把控制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

(2)克服想像帶來的焦慮與失控

心理學上,父母的控制欲之所以越來越強,是因為孩子的不服從會讓他們感到焦慮與失控。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失敗,繼而沉浸在痛苦中不可自拔。

但《身體知道答案》中指出,失控和失敗實際上都沒有發生,是控制型父母對孩子不服從後果的想像,造成了他們的焦慮。他們覺得,不服從控制的孩子會不斷挑戰家長權威,最後引發嚴重後果。而這一切,其實都只是他們的想像。

因此,如果家長認為孩子的不服從是一種失控,不是孩子出了問題,是父母有了心病。要戰勝控制欲,就必須克服由想像帶來的焦慮與失控,學會轉移注意力,學會相信孩子。

(3)不斷成長與修行

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對雙親而言,家庭教育首先是保持自我教育。

改善和戰勝控制欲,說來簡單,但不再把不合理期望強加給孩子,並學著克服想像帶來的焦慮與失控,都是艱難的過程,需要家長的實際的家庭教育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沉得下的心,不斷修行,和孩子一起成長。

總體說來,許多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出於關心或權威,難免對孩子帶有控制感。但從孩子長遠的成長意義而言,滿足他自我發展的需要,給予他人格不斷充實的空間,遠比我們的控制欲得到實現,更重要。

親子關係如同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發現不足,激勵我們不斷改變。剔除掉不合時宜的控制欲,孩子能生活得更好。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GIYtW0BMH2_cNUghF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