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講故事
新學期第二周,一則 「兒子考98分家長患抑鬱症」的消息,衝上微博熱搜,並引發大量關註: 身為老師的秦女士,對5歲兒子的標準永遠是100分,即便兒子考了98分,秦女士都會覺得自己非常失敗,教得了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十分「愚鈍」。後經診斷,秦女士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無法接受孩子成績不如學生,秦女士這是典型的「輸不起」心理在作祟。遺憾的是,類似的家長「輸不起」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卻屢見不鮮。 就在前不久,一名小男孩只因數學考了85分,便被媽媽丟在了高速路上。不止如此,媽媽還揚言讓民警去起訴她,說她寧願坐牢也不要兒子,因為「孩子成績太差了」。 在這位媽媽心裡,只有孩子贏得高分,他才有價值,一旦孩子輸掉了高分,他就一無是處。 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說:「人生的第一課,也是畢生之課,是學會輸得起。」 很多時候,我們責備孩子輸不起,而事實卻是,每一個輸不起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輸不起的家長。
孩子輸不起,大多緣於家長輸不起
開學前夕,浙江一名高三女生離家出走後自殺的消息,觸痛了無數家長敏感的神經。據報道稱,該女生一直成績優秀。 可如此優秀的「別人家孩子」,卻在遺書中說:「希望你們生一個能考第一、不玩電子產品的孩子吧。」
長期活在父母飽含焦慮的高期望下,孩子不得不努力「求贏」。於是,「不能輸」、「輸不起」便成了他們一生的信條,當外界壓力來臨時,當成績比預期過低時,各種偏激的行為也因此而生。 評論區里,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都說現在的孩子抗壓能力太低,殊不知,他們的父母才是那個真正輸不起的人。」 深以為然。 今年初,我家隔壁搬來了一家三口,夫婦倆熱情好客,卻太過強勢,凡事都喜歡爭第一。即便是孩子間的遊戲,他們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輸。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4個年齡相當的孩子騎自行車比賽,他家孩子因為開小差,起步比其他孩子晚了點,所以落在了後面。孩子們都不以為意,女鄰居卻一臉的不高興。 幾天後,孩子們約著「再戰」。這一次,他家孩子每一輪都牟足了勁往前沖,輪輪奪魁,隨之而來的,是鄰居夫婦笑逐顏開的讚賞。 後來,他家孩子漸漸被「孤立」了,沒有孩子再願意跟他一起玩。對此,孩子們給出的解釋是:「他每次都要贏,還總要當警察,從不願意當壞人……」
就如作家劉震雲所說:「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便是輸家。」 父母的勝負心裡,實則藏著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輸不起的孩子,往往緣於輸不起的家長。
小時候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也贏不起
楊瀾說:「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起。」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講,適度的「輸不起」能有效激發孩子的進取心,但若孩子過分求贏,到頭來則可能滿盤皆輸。 一是「輸不起」的孩子,容易誘發心理問題。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分享過一個故事:他在北大讀大二的一天夜裡,從夢中驚醒後,發現窗外有一個全身赤裸的男生,邊跑邊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 原來,這個男生是數學系的,在上大學前一直都是學校里成績最好的那個,但上了北大後,發現自己只能考中等成績。他無法接受,就變得越來越自卑。而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因有一門數學課沒及格,於是徹底崩潰了。 在北大就讀,這是多少人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他僅僅因為自己成績中等,就自卑、抑鬱、變瘋,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二是「輸不起」的孩子,人格更易扭曲。 還記得那起刷爆朋友圈的「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的慘案嗎? 山東淄博某校的初三男生秦某,只因馬同學一直考第一,而自己屈居第二,就伏擊在馬同學小區樓道口,將其殘忍殺害。 渴望好成績本是學生的正當心理,秦某卻因自己不是第一名,而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這難道不是「輸不起」導致的惡果嗎? 有句話說,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人生哪能十全十美,教孩子學會認輸,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學會讓孩子輸,家長要先學會輸
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說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人類的發展就像生物進化一樣,是在不斷適應、試錯的過程中緩慢前進的。」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輸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要想讓孩子學會輸,作為家長我們自己要先學會輸。
- 在孩子面前學會「輸」
吳尊曾發微博說,女兒NeiNei一心想贏得亞洲芭蕾舞比賽,結果卻輸了。於是NeiNei傷心地哭了。 隨後,吳尊為了讓女兒開心起來,不僅帶她去游泳,還跟女兒分享了自己在籃球比賽中以26:128輸了的故事。 很快,NeiNei就從失敗的情緒中走了出來,愉快地吃了晚飯。 在孩子面對失敗時,父母的共情與接納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孩子一起傷心,既認可了他的努力,也體恤了他的情緒;與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孩子的負疚感,還能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 不與他人作比較
很多時候,我們輸不起不僅是因為想要得到更多,而是因為我們總喜歡與他人作比較: 「他學歷比我低,憑什麼收入比我高」;「他年齡比我小,工作能力不及我,為啥成為我的上司」;……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比較也就無所謂輸贏。不拿孩子與他人作比較,也不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才能以最漂亮的姿態面對輸贏。 教會孩子坦然地接受「輸」,和教他去贏,一樣有意義。
資深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專家陳默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個高二的孩子總是失眠,他媽媽在他的書包里找到一個本子,看完後大吃一驚。原來,這個孩子在班級里數學總是考第一。 到了高二,班裡轉來一位新同學,搶了他的第一名寶座。半年裡,他都在寫日記,琢磨如何「滅」掉對方。 陳默老師說,孩子一心求贏的表現,很可能都是家長教育出來的。 比如,在孩子還上幼兒園時期,媽媽與孩子的對話就是這樣的:
寶寶,你今天得了幾個五角星?1個。那班上小明得了幾個?2個。那寶寶你明天要得3個,超過他。
類似的場景是何等的熟悉啊!自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便傾其所有為孩子創造「贏」的環境,生怕一不小心他就被時代所拋棄。
遺憾的是,輸贏乃人生常態,一如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是一樣的,人生路漫漫,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是「贏家」。 告訴孩子,凡事盡最大努力,無論輸贏,他只管去努力。爸媽對他的愛,無論成敗,都不會少。
-end-
Tips:喜歡請轉發!如果想第一時間收到更多好內容,請把我們置頂/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