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辭謝之儀」到「驗疾之具」,漫談宋朝台參制度是如何演變的?

2020-02-07     古凌

記得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名字叫《我們為什麼愛宋朝》,剛看時不解,愛宋朝?宋朝有何可愛之處?它既沒有唐朝的繁華盛世亦沒有元朝的寬廣疆域,而且還需要時時防範遼與契丹這兩個異族的狼子野心。但是,隨著紀錄片進度條的逐漸推進,我開始了解了這個朝代,並且喜歡上了這個朝代,我們為什麼愛宋朝?

大約是愛它的大俗大雅,愛它的理想與現實並重,這是一個不平凡的時代,畢竟在這個時代有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順應時代而生,畢竟在這個時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汴梁盛景,但凡看了的人都會對汴梁城心馳神往。但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東京汴梁的繁華,亦不是宋朝有多麼適合生活,而是關於宋朝的台參制度。

所謂台參,即有關官員對台官,即御史台官員進行參謁(台官泛指朝廷公卿),在北宋前中期之前的台參,都是在朝堂之上進行的,是對於御史台官員的辭謝之儀,但是到了宋神宗熙寧年間,這種參謁逐漸轉變成了一種「驗疾之具,」即朝廷借用台參的名義來「驗視官員是否老疾昏懦,」此時台參的地點亦由朝堂轉變到了御史台。

後來,雖然台參的地點又由御史台回到了朝堂,但是「驗疾之具」的性質卻仍然保留了下來。那麼宋代台參制度為何會從「辭謝之儀」轉變到「驗疾之具」呢?既然發生了轉變,那麼從「辭謝之儀」到「驗疾之具」的轉變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一、 何為台參?台參的歷史由來又是如何?

所謂台參,簡而言之就是有關官員對御史台官員進行參謁,在北宋前中期一直是一種「辭謝之儀,」多在朝堂之上進行。到了宋神宗熙寧年間,台參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驗疾之具,」即「驗視官員是否老疾昏懦,」此時台參的地點已經由朝堂之上轉移至了御史台。

台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台參,是指御史台官員驗視任滿赴闕的那些官員老疾等功能如何的台參之制。而廣義的台參則是指,在朝堂之上所舉行的有御史台官員主持的關於見謝辭等方面的活動,往往蘊含著有關的文武官員需要接受御史台官員檢驗考察的意思,這種情況在史料中常常被冠以「台參」之總名。

有關於台參最早的記載,見於唐文宗大和九年,「文武朝參官新除授,及諸道節度、觀察、經略、防禦等使,及入朝、赴鎮,併合取初朝謝日,先就廊下參見台官,然後赴正衙辭謝。」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唐朝中後期,台參是有關官員朝見與辭謝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禮儀制度。

文中所述的廊下,即朝堂廊下,在唐朝中後期,朝參等活動多在大明宮的含元殿進行,含元殿的廊下有廊舍,可供官員休憩等用。另外,關於參謁的地點,此處所述為正衙,但是有些文獻則記載為朝堂之上,至今未有定論,在此便略過。

最後,若前來參謁的官員恰逢台官放假,則需等台官放假歸來後再完成辭謝。由此可見自唐朝起,朝廷便十分重視台參,至宋朝,或許由於重文輕武的國情,朝廷對於台參這一制度的重視尤為明顯。

需要進行台參的官員在《宋會要輯稿》中有詳細的介紹,即「其赴台參、謝、辭者,尚書侍郎則三院御史各一員、中丞、大夫皆對拜。三院仍班迎,不全班即不赴。節度使、賓客、太常、宗正卿則御史一員、中丞、大夫皆對拜。

兩使留後至刺史、秘書監至五官正、上將軍至郎將、四廂都指揮使及內職軍校遙郡以上、樞密都承旨及內職帶正員官者、四赤縣令、三京司錄、節度行軍至團練副使、幕職官任憲銜者,皆御史一員對拜,中丞、大夫對揖。赤令揖訖,進言「得參風憲」,再揖而退。若曾任中書門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階、勛、食邑、章服,館閣三司、開封府職事及內職轉使額、軍額,亦不赴台謝。」

二、「澄清簪笏,」加強對老弱、患疾、懦弱、昏聵的官員的體量是台參制度發生演變的重要原因

關於宋朝台參制度由「辭謝之儀」轉變為「驗疾之具,」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王子韶。宋神宗熙寧二年,監察御史里正王子韶奏請改革台參制度,其客觀的分析了老疾懦昏之人對於朝政的弊端,並提出由御史台來審查前來台參之人是否為老疾懦昏,如此既可以肅清朝堂,又可以為帝王分憂。王子韶的奏請恰好正中時弊,甚得帝心,於是台參便自然而然的演變成為了「驗疾之具。」

並且,就台參的形式而言,在改革的前後並未有多大的改變,均是由「拜揖」為核心,在這個方面,「辭謝之儀」與「驗疾之具」之間矛盾並非不可調和。雖然台參在形式上的矛盾可以調和,但是台參在地點上的衝突卻凸顯出來了,可以說,朝堂和御史台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政治空間」。

朝堂在中華五千年的歲月,在歷朝歷代間雖然有很多種用途,但是其最大的用途還是在「禮儀方面,」可以說,朝堂是不可代替的「禮儀空間。」而御史台是「監察機關,司法機關。」倘若將台參的地點從朝堂移到了御史台,那麼,台參就成為了一個沒得感情的「驗疾之具,」關於台參「禮儀」方面的初衷就發生了變化。因此,在台參改革遭到了許多官員的反對。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重視「禮儀」的理念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台參改革觸犯了中國的「禮儀」,是難以獲得成功的,果不其然,在台參由朝堂轉移至御史台數月之後,熙寧三年,台參的地點最終還是重新回到了朝堂。

這也宣告了台參作為一種專門審查檢驗老疾懦昏的官員工具的失敗。但是即使台參的地點重新轉移回了朝堂之上,台參也不再是宋初的那個「台參」了,台參經歷了這麼多的風風雨雨,雖然地點最終又改回到了朝堂之上,但是它終究還是進化了,即它在實質上成為了御史台檢驗老疾昏懦官員的工具,並且終宋而不再更改。

這也從側面的反映出,如何處置老疾懦昏的官員成為了北宋中期之後統治者必須直面的問題。其實早在宋仁宗時期,歐陽修就已經意識到了關於如何處置朝堂之中那些老疾懦昏的官員這個問題,他將這部分人稱為「冗官」,並提出要與髒官一併廢除,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沒有得到採納,但是這個在此之後懲治這些官員逐漸成為了朝堂之上的共識。

總而言之,雖然台參終究還是難以擺脫「辭謝之儀」的影響,但是其在實質上還是成為了宋朝統治者用來檢驗懲罰老疾懦昏等不作為官員的工具,並且終宋不改。

三、 關於「辭謝之儀」到「驗疾之具」的演變過程

宋朝台參制度的演變都詳盡的記載於《宋會要輯稿》中,而關於台參制度由「辭謝之儀」到「驗疾之具」的演變過程,在此便粗略的講述一番。前文曾提到過,台參制度最早出現在唐朝中後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儀制度,宋朝對其進行了沿襲,並且在中期之後進行了改革與演變。

改革在歐陽修之時已經埋下了種子,此時的宋朝朝廷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老疾懦昏等不作為官員對於朝堂的危害,到了宋神宗熙寧二年,御史台里正王子韶提出改革,御史台作為宋朝統治者的「耳目之司」,再加上王子韶所提出的隱憂即是統治者心中長久之想,由是神宗採納了王子韶的建議,頒布了詔令,史稱「崇寧台令」,此時歐陽修之前所埋下的那顆改革的種子發芽。

雖然最終這次改革以失敗,但是這顆種子的實質已經發生了改變。台參此時僅有「辭謝」之名,然其實質已成為了「驗疾之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台參制度的演變究其根源是為了維護宋朝統治者的統治,為了審查老疾懦昏等不作為的官員。反觀現代社會,亦有一些社會的蛀蟲,他們心安理得的食民之祿,卻毫不作為,他們拿著國家的錢到處揮霍,他們冷眼旁觀那些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

當今社會的我們在交通、通訊以及網際網路等技術的高速發展之下,已然不再需要台參制度來審查那些不作為的官員,我們有更高科技的方法讓那些污穢黑暗的東西無所遁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cM5I3ABgx9BqZZIUZ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