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T-34危機,德軍從倉庫搬出一戰老炮應急,還是法國造

2020-11-06     崎峻戰史

原標題:面對T-34危機,德軍從倉庫搬出一戰老炮應急,還是法國造

#致真知灼見#

(溫馨提示:本文約3300字,配圖18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數百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侵入廣袤的蘇聯領土,兵鋒銳利,狂飆突進,掠地千里,然而 T-34、KV坦克的出現令德軍迅猛的攻勢屢屢頓挫。蘇軍新型坦克的火力和防禦讓德軍坦克和反坦克武器黯然失色,在它們面前德軍37毫米Pak 36型 反坦克炮徹底淪為敲門磚,最新的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也相當吃力,「T-34恐懼症」在德軍官兵當中迅速蔓延,令士氣頗受打擊,前線迫切需要更強有力的反坦克武器應對這場嚴重危機。但是,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距離量產列裝尚需時日,於是德國軍工部門提出一項應急方案:將倉庫中的法制75毫米野戰炮臨時改裝為反坦克炮,填補Pak 40批量服役前的反坦克火力短板,以解燃眉之急。

這幅畫作表現了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在T-34引領下發起衝鋒,打得德軍落荒而逃。

所謂法制75毫米野戰炮就是鼎鼎有名的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亮劍》中李雲龍炮轟平安縣城的「義大利炮」實際上就是以這種火炮為原型。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於1898年定型服役,是史上第一種採用彈性炮架的速射火炮,利用液壓氣動反后座裝置吸收后座力,使火炮射擊後不會顯著移動,不必重新校準,加上採用整裝式彈藥,大幅提高了射擊速度,在熟練炮手操縱下可達20~30發/分,被法國陸軍廣泛應用於一戰戰場,並出口多個國家,產量超過21000門!當二戰爆發時,法國陸軍中仍保有約4500門75毫米野戰炮,此外,波蘭陸軍也裝備了1230門同型火炮,它們在戰爭中都成為德國人的戰利品。

法國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採用液壓氣動長后座裝置,大幅提高了射速。

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中,德軍繳獲了860門75毫米野戰炮,並將其中80門轉送給羅馬尼亞軍隊。在1940年5、6月間的法國戰役中,德軍又繳獲了多達2440門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以及大量備用炮管和配件。儘管已經服役超過40年,這款經典火炮仍被德軍認為尚有利用價值,將其列入自己的裝備體系,稱為7.5厘米KF 231(f)型野戰炮,更常見的名稱是7.5厘米KF 97(f)型野戰炮。德國空軍計劃將部分75毫米野戰炮改裝為高射炮,但沒有實施。 德國海軍打算將數百門75毫米野戰炮安裝在艦艇上,在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中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另有數百門炮被分配到準備參加「海獅」計劃的陸軍部隊中,以加強火力配置,但是大部分繳獲的75毫米野戰炮及其配件都被運回德國作為儲備武器,計劃用作要塞炮或者用於訓練。

20世紀30年代波蘭陸軍裝備的法制75毫米野戰炮。

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彈道低伸,具有作為反坦克炮的潛質,因此當1941年東線戰場的「T-34危機」爆發後,德軍立即想出將倉庫里落灰的大量法制75毫米野戰炮改造為應急反坦克炮的主意。經過測試,75毫米普通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為52毫米,在1500米距離上為40毫米,性能上勝過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雖然不足以擊穿T-34、KV的正面裝甲,但可以從側面和後面給予致命殺傷,而且蘇軍坦克部隊在1941年到1942年間仍以老式坦克和輕型坦克為主,因此75毫米野戰炮改裝的反坦克炮在東線很有用武之地,最關鍵的是能迅速提升前線部隊的反坦克能力,耗費的時間和成本都相對較少。

一門保存至今的75毫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是由法制M1897式野戰炮的炮身與德制Pak 38型反坦克炮的炮架組合而成。

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炮閂細節照片。

法制75毫米野戰炮改裝為反坦克炮的主要問題是,其原裝的單臂式炮架是針對馱馬牽引設計的,不適合車輛牽引,而且限制了火炮的水平射界,德國人決定為其更換現代化的炮架。當時,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已經準備由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替代,正好可以使用Pak 38的炮架用於改裝法制75毫米野戰炮。除了更換炮架外,德國人還加裝了特製的炮口制退器,形似胡椒瓶,以縮短后座距離。經過改裝後的75毫米野戰炮被重新命名為7.5厘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德國陸軍於1942年1月下達了改裝1000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訂單,第一門炮於1942年5月交付,每門炮的改裝費用為8000帝國馬克,主要是製造Pak 38型炮架的成本,而一門Pak 40型反坦克炮的成本為12000帝國馬克,是Pak 97/38型成本的1.5倍。

從後方拍攝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使用Pak 38型反坦克炮的雙腳式炮架取代了原炮的單臂式炮架。

處於運輸狀態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在合攏的炮架後方加裝了一個輔助車輪。

75毫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戰鬥全重為1190公斤,運輸狀態為1270公斤,長度4.65米,炮管長度為2.72米(不含炮口制退器),約合36.5倍徑,寬1.85米,高1.05米,採用螺式炮閂,高低射界為-10~+18度,水平射界為60度,射速為10~14發/分,炮口初速570米/秒,在發射榴彈時最大射程為10公里,發射穿甲彈時有效射程為1500米。

德軍反坦克炮組正將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移動到炮位上。

Pak 97/38型反坦克炮可以發射繳獲的波蘭和法國炮彈,彈種包括榴彈、榴霰彈和穿甲彈。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德國人為Pak 97/38開發了成形裝藥的特製破甲彈,在1942年5月採用的Gr 38HL/A型破甲彈的穿甲能力為70毫米,後來改進的HL/B型達到75毫米,最後的HL/C型增至100毫米。但是,Pak 97/38發射破甲彈時初速僅為450米/秒,不適合打擊小型移動目標,而且發射穿甲彈時后座力非常猛烈。此外,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炮架重量較輕,射擊時不夠穩定,也不適合高速運輸,德軍曾在1942年9月發布命令,要求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牽引速度不得超過20公里/小時。

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由一輛法制雷諾UE牽引車拖帶進行戰場機動,火炮和牽引車都是德軍繳獲的戰利品。

經過一番改裝後,這款一戰老炮煥發了新的生機,具備了不俗的反坦克能力,被緊急投產,配發前線部隊。雖然75毫米Pak 40型反坦克炮在1942年初開始服役,但直到1943年才逐漸成為主力裝備,因此在1942年間Pak 97/38實際上是德軍最為倚仗的反坦克炮,在當年就改造了2854門,1943年又改造了858門,總產量達到3712門。此外,還有160門炮被安裝在Pak 40型炮架上。與Pak 97/38型反坦克炮的改造生產相配合,德國兵工廠在1942年到1944年間還生產了260萬發75毫米破甲彈。與Pak 40型反坦克炮不同,Pak 97/38型反坦克炮沒有被大量用於改裝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只有10門炮被置於繳獲的蘇制T-26坦克底盤上改裝為自行反坦克炮,於1943年裝備第563裝甲殲擊營第3連,直到1944年3月被「黃鼠狼III」自行反坦克炮取代。

被置於火炮掩體內的75毫米Pak 97/38型反坦克炮。

被安裝在蘇制T-26坦克底盤上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這種改裝自行反坦克炮僅有10輛。

兩名美軍士兵在察看被繳獲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

被摧毀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旁邊散落著彈殼。

除了德國自用外,有520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被出售給德國的盟友,包括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和保加利亞。值得一提的是,芬蘭在1940年3月從法國進口了12門M1897式75毫米野戰炮,1940年10月又從德國購買了36門同型火炮,但對其性能不太滿意。1943年初,為了加強反坦克能力,芬蘭請求德國方面按照Pak 97/38的標準對法制75毫米野戰炮進行技術升級。在1943年3~6月間,德國人對46門75毫米野戰炮進行了改裝,這批改裝火炮在隨後的作戰中損失7門,其餘火炮服役到戰爭結束,直到1986年才全部退役。

1944年3月,兩名芬蘭士兵在操縱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

荷蘭海岸的一處德軍岸防陣地上,炮手們將一門Pak 97/38型反坦克炮推入海岸堡壘中。

在接受反坦克炮改裝之外,德國庫存的剩餘法制75毫米野戰炮大多作為要塞炮使用,被部署在大西洋壁壘上,還有少量火炮被重新安裝在輕型基座式炮架上,擴大了射界,提升了仰角,作為輔助防空武器,德國海軍也把少量75毫米野戰炮配置在艦艇上,當作艦炮使用。總之,這款最初為對抗德軍而設計的經典火炮反而在冤家對頭的陣營中做到了物盡其用,實在是歷史的諷刺。

1943年夏季,美軍在西西里繳獲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其炮盾上註明「最大速度20公里/小時」。

今日保存在博物館內的Pak 97/38型反坦克炮,被精心布置成反坦克炮陣地場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VkZrHUBdHeNs4oxqKB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