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驅月夜轉進突遇英巡劫道,狂飆38節拉煙跑路
(溫馨提示:本文約4400字,配圖20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當歷史的車輪在隆隆炮聲中駛入1945年,第三帝國曾經橫跨歐陸的廣袤版圖已經大為縮水,恰如一張從邊緣點燃的紙漸漸向中心燃燒,火焰過處皆成焦灰餘燼。在1945年初,德國陸軍和空軍在東西兩面的巨大壓力下不斷收縮戰線,力圖做最後的抵抗,德國海軍也竭力將散布在歐洲海岸線上的殘存水面艦艇撤回相對安全的波羅的海,以保衛帝國本土,其中包括駐紮在挪威的驅逐艦部隊。儘管直到戰爭結束德軍始終控制著挪威海岸線,但德軍戰艦的歸國之旅依然充滿坎坷,隨時可能遭到英軍飛機和艦艇的截擊。1945年1月28日凌晨,沿挪威海岸南下的3艘德軍驅逐艦在皎潔的月光下迎來了一場劫難……
北域孤師
從1942年起,為了切斷北極航線,德國海軍將可用的大型戰艦都集中到挪威北部,為了確保大艦的安全,有相當數量的驅逐艦也被調往北方水域,提供護航和協助搜索船隊。由於1942年12月巴倫支海海戰的失利,暴怒的希特勒要求將全部大型戰艦拆毀,新任海軍總司令鄧尼茨抵制了這一命令,但部署在挪威的德軍主力戰艦僅剩「沙恩霍斯特」和「提爾皮茨」號,伴隨的驅逐艦部隊也陸續削減,到1943年12月只有第4驅逐艦支隊的5艘艦。「沙恩霍斯特」號在1943年12月的北角海戰中被擊沉,「提爾皮茨」號也於1944年11月被英國皇家空軍炸沉,第4驅逐艦支隊在挪威的任務也接近尾聲,接到返回德國的命令。Z29號驅逐艦於1944年12月先行返航,Z31、Z33、Z34、Z38號仍留在特羅姆瑟,計劃在1945年1月啟航歸國。
這幅彩繪表現了Z38號驅逐艦為「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護航防空的場面。
第4驅逐艦支隊的艦隻均為戰時建造的1936A型驅逐艦,即納爾維克型驅逐艦,在1942年到1943年間建成服役,艦齡較新。1936A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達3750噸,主機功率70000馬力,航速36節,續航力2600海里/19節。受納爾維克海戰的影響,1936A型驅逐艦強化了艦炮火力,配備5門TbtsK C/36型150毫米艦炮,最大射程可達21950米,火力堪比某些輕巡洋艦,但射速僅為7~8發/分,並不適合驅逐艦間快節奏的炮戰;魚雷武備沿用了2座四聯裝533毫米發射管,防空武器為4門37毫米高射炮和5~10門20毫米機關炮,另有4座深彈拋射器,可裝載60枚水雷。在戰爭後期,1936A型驅逐艦安裝了FuMO24/25型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可達25000米。
德國海軍1936A型驅逐艦的側視及俯視圖。
Z31、Z34、Z38號驅逐艦於1945年1月25日告別特羅姆瑟,在支隊司令馮·瓦根海姆海軍上校帶領下向南駛向納爾維克,這也意味著德國海軍驅逐艦部隊在北極海域長達三年半的作戰正式落幕。為了掩護支隊主力行動,駐泊在納爾維克博根峽灣的Z33號驅逐艦從1月24日開始連續數日發送假電訊,以製造第4支隊仍在納爾維克的假相,迷惑英軍的偵察。英國方面通過「超級機密」偵獲了德軍艦隊南下的跡象,並且磨刀霍霍準備半路截殺。
1936A型驅逐艦Z39號,注意其雙聯裝150毫米艦炮。
本土艦隊
從1944年底開始,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和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加強了對挪威海岸的監控力度,出動飛機和艦艇攻擊德軍艦船和港口,打擊挪威沿海的德軍航運。進入1945年1月,此類行動更加頻繁,比如1月11日至12日夜間,英軍「諾福克」號重巡洋艦和「貝洛娜」號輕巡洋艦在埃格爾松外海截獲了一支德軍運輸船隊。1月27日, 「坎帕尼亞」、「奈拉納」和「首相」號護航航母在「貝里克」號重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護衛下由斯卡帕灣出擊,前往挪威西南海域搜索並打擊德軍艦船。
英國海軍「貝里克」號重巡洋艦,1945年1月27日護衛3艘護航航母執行空襲任務。
就在航母編隊出海後不久,本土艦隊司令亨利·摩爾海軍上將接到了有關德軍驅逐艦行動的報告。摩爾判斷德軍艦隊會像以往那樣選擇貼近挪威海岸的航線南下,藉助沿海島嶼的掩護,同時還能駛入受到雷區和岸炮保護的峽灣以躲避英軍艦艇的攻擊。如果德艦採用近岸航線,那麼將由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第18大隊的飛機承擔打擊任務,它們的「英俊戰士」和「蚊」式戰鬥轟炸機對於深入內陸峽灣獵殺德軍艦船早已駕輕就熟。但是,德軍艦隊也可能選擇在夜間從遠離海岸線的開闊外海高速航行,迅速通過危險海域,對此摩爾也做了防備,指示第10巡洋艦中隊指揮官弗雷德里克·達爾林普爾-漢密爾頓海軍中將率領「模里西斯」和「王冠」號輕巡洋艦出航,前往卑爾根外海巡邏。當時本土艦隊沒有多餘的驅逐艦可供調遣,摩爾有意取消航母行動,以抽調驅逐艦加強給漢密爾頓,但最後還是決定由巡洋艦單獨實施攔截。
英軍的「英俊戰士」戰鬥機使用火箭彈攻擊德國貨船。
1945年時擔任本土艦隊司令的摩爾上將(左)和第10巡洋艦中隊指揮官漢密爾頓中將(右)。
「模里西斯」號屬於斐濟級輕巡洋艦,1940年1月建成服役,滿載排水量10725噸,主機功率72500馬力,航速31.5節,續航力10100海里/12節,裝備4座三聯裝152毫米艦炮,4座雙聯裝102毫米副炮,2座533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舷側裝甲帶厚度83毫米。「王冠」號屬於改狄多級輕巡洋艦,1944年1月建成服役,滿載排水量7200噸,主機功率62000馬力,航速32.25節,續航力3685海里/16節,裝備8門133毫米艦炮,2座533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舷側裝甲帶厚度76毫米。「模里西斯」號曾在遠東和地中海作戰,久經沙場,「王冠」號也在北極航線和諾曼第經歷戰火洗禮,都不乏實戰經驗,在火力和防護上相比德軍驅逐艦占有優勢,又有性能優良的雷達加持,因此漢密爾頓對於即將到來的對決還是頗有底氣的。
在大洋上破浪航行的「模里西斯」號輕巡洋艦,攝於1942年9月在印度洋作戰期間。
月色煞人
1月27日午後,「模里西斯」和「王冠」號升火起錨,駛離斯卡帕灣錨地。漢密爾頓計劃首先向東北方航行,入夜後轉向東面直取卑爾根外海的預定位置,之後轉向北方搜索,迎擊南下的德軍艦隊。27日傍晚,德軍驅逐艦編隊在松恩峽灣以西海域被英軍巡邏戰鬥機發現並遭到攻擊,但所有炸彈都偏離了目標,沒有德艦受損。馮·瓦根海姆很清楚位置已經暴露,但將至的夜幕免除了他對空襲的擔憂,認為即使英軍戰艦馬上出擊趕來攔截,恐怕也是鞭長莫及。急於趕路的德國人沒有選擇進入附近的峽灣躲避,而是決定從沿海島嶼外側的開闊海面高速航行,這與摩爾之前的判斷正相反。然而,馮·瓦根海姆沒有料到的是,兩艘英軍巡洋艦早在數小時前就已經出港,將在航路前方恭候他的到來。
表現1936A型驅逐艦Z32號快速航行的彩繪,屬於Z31的姊妹艦。
第4驅逐艦支隊以Z31、Z34、Z38的順序排成單縱隊星夜兼程,疾速南下。當晚挪威近海出了隆冬時節少見的晴好天氣,風平浪靜,月朗星稀,又逢滿月,能見度頗佳。1月28日0時48分,德軍編隊航行至烏特瓦爾燈塔西南13海里、卑爾根西北30海里處,藉助明亮的月光,德軍瞭望哨發現西方海平面上出現了兩個艦影,距離約10海里,雖然未能辨別出身份和艦型,但馮·瓦根海姆心生不祥之感,立即發出警報,命令各艦火炮和魚雷轉向右舷,做好接敵準備。就在德國水兵玩命地轉動炮口和魚雷管時,數發照明彈在頭頂的天空中點亮,炫目的白光代替月光照亮了海面,令3艘德軍驅逐艦無所遁形,隨後遠處的夜幕中閃現出無煙火藥燃燒的橙黃色火光!現在,德國人所有的疑慮和僥倖都已煙消雲散,他們遭遇了英國戰艦!
1944年時的「王冠」號,為狄多級改進型,拆除了Q炮塔,133毫米主炮數量減少到8門。
狄多級輕巡洋艦裝備的雙聯裝Mk I型133毫米艦炮,最大射程22000米。
自西而來的兩艘戰艦正是「模里西斯」和「王冠」號,英國人幾乎與德國人同時發現了對方。漢密爾頓命令兩艘輕巡洋艦轉向南方,與德艦平行航行,從左舷接敵,在發射照明彈後兩艦隨即以全部主炮在約18000米距離上展開齊射,火力集中在處於先導位置的德軍旗艦Z31號身上。英制152毫米及133毫米艦炮射速都能達到8發/分,這意味著兩艘輕巡洋艦的20門主炮在一分鐘之內可以向目標傾瀉160發炮彈!英軍的射擊十分精準,Z31很快被密集的水柱所包圍,飛濺的炮彈碎片敲擊著艦殼,發出刺耳恐懼的金屬撞擊聲,迫使德軍水兵四處尋找掩蔽。海水在炮彈動能和爆炸能量的驅動下,猶如暴風雨般潑灑在德軍官兵身上,把他們澆個透心涼,在冰冷的空氣中濕透的衣物變得格外沉重,透著刺骨的寒意。飛揚的水霧遮蔽了視線,模糊了鏡頭,令德國人難以瞄準目標。
英國海軍三聯裝Mk XXIII型152毫米艦炮,攝於「貝爾法斯特」號輕巡洋艦。
「模里西斯」號輕巡洋艦的152毫米主炮進行夜間射擊的情景,火光映襯出舷側的兩座雙聯裝102毫米副炮。
海戰爆發伊始,德軍艦隊便遭到英艦凌厲炮火的壓制,陷入被動。Z31尚未做出有效的反擊就連連中彈,在短時間內被5~7枚152毫米炮彈命中。英軍艦炮使用延時引信的半穿甲彈,穿透單薄的艙壁在內部爆炸,由內而外造成大範圍的破壞。Z31的前主炮塔被直接命中,當場報銷,水聽操縱室、魚雷控制站等多個艙室受損,上層建築被炮彈破片打得千瘡百孔,甲板上遍布狼藉。炮彈爆炸引發火災,火勢迅速蔓延,烈焰肆虐,濃煙瀰漫,這艘驅逐艦就像是熊熊燃燒的火炬,在夜色中格外醒目。英艦的炮火給Z31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有55人陣亡,24人受傷,約占全艦人員的四分之一!幸運的是中彈位置多在水線以上,動力艙段未受影響,仍能保持高速機動,但是馮·瓦根海姆顯然已經無法指揮艦隊了。
1936A型驅逐艦前部的雙聯裝TbtsK C/36型150毫米艦炮,攝於1945年的Z39號。
逃之夭夭
在目睹了旗艦的慘況後,Z34號艦長卡爾·亨茨海軍中校接替指揮,帶領Z34、Z38對英艦展開反擊,然而德國人的炮火缺乏準頭,無一命中。Z34發起兩次魚雷攻擊,試圖迫使英艦改變航向,也未能取得成功。Z38也準備發射魚雷,但煙囪突然起火,又有一條鍋爐管道爆裂,只能取消攻擊。在對射中Z34水線部位也被擊中一彈,未造成明顯損害。亨茨意識到強行突破已無可能,繼續對耗下去只怕凶多吉少,為今之計只有避敵鋒芒,走為上策,於是下令全體轉向180度,調頭北上,並向海岸靠近,尋求岸炮的支援,同時各艦施放煙幕,干擾英艦瞄準,隱蔽自身位置。在發覺德艦改變航向後,英軍巡洋艦也轉向北面展開追擊。
德國海軍1936A型驅逐艦的2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的電腦復原圖。
1936A型驅逐艦的後部150毫米主炮,呈背負式布局,攝於1945年的Z39號。
在完成轉向後,Z34發起了第三次魚雷攻擊,再次被英艦成功規避。德軍驅逐艦邊打邊撤,繼續以後部主炮與英艦交火,終於有所斬獲,一發炮彈擊中「模里西斯」號左舷前部的住艙甲板,未造成傷亡,數分鐘後「王冠」號艦體中部的舟艇甲板也被擊中,有一人陣亡,三人受傷,不過兩艦的戰鬥力絲毫未減,對德艦持續追射。為了逃脫追殺,德軍驅逐艦馬力全開,冒著鍋爐爆炸的危險超負荷加速,猶如脫韁野馬般向北狂奔,飈出了38節的極速!相比之下,英艦的最高航速為31~32節,航速差距使得交戰距離逐漸拉大,雙方的炮彈也盡數落空。在近一個小時的追逐後,德軍驅逐艦於凌晨2時接近阿斯珀弗峽灣入口,2時14分,德軍岸炮向英艦開火,漢密爾頓深知與岸炮交手絕非明智之舉,只能遺憾地放棄追擊,目送德艦遁入峽灣。「模里西斯」和「王冠」號在加速脫離岸炮射程後向斯卡帕灣返航。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5年1月28日「王冠」號輕巡洋艦與德軍驅逐艦交火的場面。
1月28日天明後,第4驅逐艦支隊繼續航程,於當天抵達卑爾根,重傷的Z31入塢維修,Z34、Z38於當晚再次啟航,經過三天航行後於2月1日抵達基爾。Z31在簡單修理後於2月8日離開卑爾根前往挪威南部港口霍爾滕,並在那裡接受大修,遲至3月15日回到格滕哈芬。斷後的Z33於2月5日離開挪威北部南返,原計劃與Z31會合後結伴而行,不料途中擱淺受損,又在費爾德峽灣遭到英軍空襲(詳見本號文章《戰艦》黑色星期五:1945年2月英德費爾德峽灣海空戰記),最後拖延到4月2日才抵達斯維內明德。雖然屢經磨難,第4驅逐艦支隊終歸還是全體返回德國。
1945年2月9日,在費爾德峽灣遭到英軍飛機空襲的Z33號驅逐艦。
1945年1月28日卑爾根外海夜戰是英德海軍在挪威海域的最後一次水面戰鬥,也是二戰時期德國海軍進行的倒數第二次水面交戰(最後一次是1945年3月18日的利古里亞海海戰),3艘德軍驅逐艦重創一艘,輕創一艘,傷亡79人,2艘英軍輕巡洋艦受輕傷,傷亡4人,從損傷情況看英軍更勝一籌,但沒有擊沉任何敵艦,未能達成作戰目的。英德雙方對於此戰的結果均不滿意,摩爾對於自己沒有增派驅逐艦的決定感到後悔,而後世學者認為當晚良好的能見度條件和德艦的航速優勢使英軍難以實現全殲對手的目標,戰後擔任第一海務大臣的安德魯·坎寧安元帥評論漢密爾頓的戰術選擇是合理的,同時也認為英軍兵力不足。德國海軍認為第4驅逐艦支隊的損失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在1月27日傍晚被英軍飛機發現後應該選擇靠近海岸航行以獲得掩護。從英軍炮口下劫後餘生的德軍驅逐艦都熬到了戰爭結束,淪為戰勝國的戰利品,Z31、Z33、Z34、Z38作為賠償艦分別被法國、蘇聯、美國和英國瓜分。
戰後移交法國海軍的Z31號驅逐艦,更名為「馬爾索」號,服役至1958年。
收藏
舉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dhaO3gBDlXMa8eqsQ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