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難容四虎!滿清初期四大貝勒的歸宿

2019-06-08     朝陽阿力

清朝皇室爵位等級分為四級,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貝勒是皇室爵位之一,滿語全稱「多羅貝勒」,地位次於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

1616年,努爾哈赤(1559-1626年)在赫圖阿拉(在今遼寧撫順)登基為汗,建立後金。努爾哈赤任命自己的四個子侄協助自己處理朝政,四人地位和權力平等,這就是四大貝勒。四大貝勒分別是:努爾哈赤次子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1564年―1611年)次子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第五子三貝勒莾古爾泰,努爾哈赤第八子四貝勒皇太極。這四人輔佐努爾哈赤分掌國家實權。清初四大貝勒是努爾哈赤時代滿族貴族四大實力集團的首領,其權勢堪比後來的和碩親王。

清太宗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但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四人一起面南而坐,同受群臣朝賀,稱為四大貝勒時期。

四大貝勒的出現是後金政權建立初期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自然不能長存,最終在天聰六年(1632年)被清太宗皇太極廢除。

代善(1583—1648):清初宗室大臣。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勇武善戰,多有戰功。33歲時(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代善以排序第一稱為大貝勒。1626年,與諸子立皇太極為汗。1643年皇太極死,八月,與諸王貝勒擁世祖福臨(順治皇帝)即位,以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在他的8個兒子中,3人被封為親王,2人被封為郡王。在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中,代善祖孫三代就占了3個,即代善首封的禮親王爵,其子岳託首封的克勤郡王爵,其孫勒克德渾首封的順承郡王爵。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年),代善在北京病逝。

代善(1583—1648)

禮親王代善墓碑(左側半截)

禮親王家族墳在京西香山附近門頭村,原墳地占地面積很大。清朝滅亡後,他的後代坐吃山空,變賣祖墳維持生活,幾十年間,墓地拆得面目全非。到現在只剩下代善孫傑書(1645-1697年)的碑還在,代善自己的碑也只剩下碑身。

阿敏(1586—1640年):努爾哈赤的侄子,父親愛新覺羅·舒爾哈齊。因作戰勇敢,戰功卓著,天命元年(1616年)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被封為和碩貝勒,號稱「四大貝勒」,阿敏以序稱二貝勒。但因桀驁不馴,不遵上命,於1630年被皇太極削爵囚禁,十年後病死。

阿敏(1586—1640年)

莽古爾泰(1587-1632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五子,在四大貝勒中排行第三,被稱為三貝勒。少時常跟努爾哈赤征伐。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受封為和碩貝勒。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年), 莽古爾泰因大凌河戰事與皇太極發生爭吵,憤怒之下抽刀威脅皇太極,以大不敬之罪,奪去和碩貝勒爵位,降為多羅貝勒。1632年抑鬱而死,死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封爵,其子被廢黜宗室資格,子孫由黃帶子降為紅帶子(紅帶子是清代皇室旁支子孫的代稱)。

莽古爾泰(1587-1632年)

皇太極(1592-1643):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努爾哈赤第八子。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瀋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攻打明朝,將西部邊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天聰十年四月改元崇德,改國號大清,正式稱帝。1643年(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猝死於盛京(瀋陽)後宮,年52歲。廟號太宗。葬瀋陽昭陵(北陵)。

瀋陽昭陵(皇太極之陵)

瀋陽昭陵(皇太極之陵)

瀋陽昭陵(皇太極之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PNrSGwB8g2yegND9M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