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不說話,袁崇煥就會遺臭萬年!可憐一代忠良

2019-11-07     朝陽阿力

11月4日(星期一)下午,我來到位於北京廣渠門內的袁崇煥墓祠,欲瞻仰一番。可不巧的是,大將軍墓祠正在閉門維修。

袁崇煥祠

袁崇煥祠

袁崇煥祠墓位於北京東城區廣渠門內東花市斜街 ,包括墓碑、祠堂、廟宇等一系列紀念建築,曾多次遭到損毀,現已被作為重點文物被保護。

袁崇煥祠堂有正房五間,前廊兩端及室內牆壁上嵌有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葉恭綽敬題"明代先烈袁督師墓堂"匾額。袁崇煥手書"聽雨"石刻保存完好,嵌於牆上。

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

門當石鼓

祠堂後為袁崇煥墓,葬著袁崇煥的頭顱,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撫吳榮光題寫的"明袁大將軍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墳側小丘為佘義士之墓。1952年曾對袁崇煥祠和墓進行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1992修復祠和墓。2002年袁崇煥祠、墓改建成袁崇煥紀念館。

袁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

袁崇煥手書"聽雨"石

袁督師墓堂

袁崇煥(1584-1630),祖籍廣東東莞。明萬曆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他心系遼疆,關心國家安危,毅然投筆從戎,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獲寧遠、寧錦大捷,有交阻遏了後金軍南下。

院內正維修施工

1630年(崇禎三年),大明王朝中皇太極反間計,將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屍",葬於北京崇文門東花市斜街,並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世佘幼芝女士。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袁大將軍墓

據《南明史》記載,南明政府曾給袁崇煥平反,諡袁崇煥"襄愍"。乾隆49年(1784年),乾隆帝也下詔說:"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真相始大白於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2tDR24BMH2_cNUg8t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