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波:詩經「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伊人」就是「巧娘娘」

2019-08-03     隴上旅遊君

原標題:酈波:詩經「在水一方」的女神 就是「巧娘娘」

來源:鳳凰網甘肅綜合 作者:吳永隆

8月1日晚,第十一屆隴南乞巧女兒節在西和縣拉開序幕。在當日舉行的文化講壇中,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酈波為詩經《蒹葭》中「在水一方」的女神到底是誰揭開謎底:「詩經中所謂的『伊人』,就是女修,而女修,就是『巧娘娘』。」

酈波教授說,西和的女孩秀外慧中,勞務品牌被人交口稱讚,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吳永隆 攝

酈波坦言,我們懷念女修,是因為她智慧、聰明、伶俐,發明了織布,進而創造了工業革命和現代文明,我們更加期待,這種智慧和靈巧融入現代文明,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當我漫步在碧波蕩漾,蘆葦茂盛西和晚霞湖邊,看到民間自發的迎『巧娘娘』,傳唱著朗朗上口的乞巧之歌,這一民間的歌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意境唯美極了,就像詩經《蒹葭》中所刻畫的那樣。」 酈波說,隴南西和、禮縣一帶是秦人的故鄉,是秦先民生活繁衍的地方,禮縣大堡子山秦人最早墓地--西垂陵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在未來發展中,要理清文化的根脈,將文化和產業深度融合,這樣,文化產業才有真正的內核和價值。」酈波說,作為文化學者,他非常感謝隴南的乞巧文化節,感謝隴南的山川大地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不僅滋養了大秦兒女,也滋養了華夏兒女。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當晚,《蒹葭》這一千百年來吸引了人們窺探與遐想的詩詞,以朗誦形式唯美呈現。吳永隆 攝

正如酈波教授所言,民俗專家們也一致認為,乞巧文化是起源併流傳於隴南市西漢水上游西和、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隴南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民俗文化活動,活躍在西漢水流域的近20個鄉鎮、300多個村,經常性參與的有50多萬群眾,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

據介紹,在乞巧文化傳承發揚的新時代,西和女性用勤勞賢慧、淳樸善良、心靈手巧,創造出刺繡、剪紙、草編、麻紙等燦爛的非遺文化。她們中很多的優秀者,還敢闖敢幹,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從事家政行業,闖出了一片天,叫響巧鄉「巧嫂」、「巧妹」的勞務品牌。

據悉,本屆乞巧女兒節以「弘揚傳統文化,決戰脫貧攻堅」為主題,將舉辦民間乞巧民俗文化體驗、乞巧之鄉「巧嫂巧妹巧漢子」才藝大賽、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攝影展、西北五省區秦腔會演等13項豐富多樣、異彩紛呈的活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QHEWGwBUcHTFCnfac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