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景區傳說之三十二:天水石門八景

2019-09-23     隴上旅遊君

來源:辛軒 秦源風雅

石門夜月

石門山風景區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距麥積山石窟景區22公里,與仙人崖石窟風景區相距17公里,海拔2000餘米,「蓋天險也。山峰有三,凡十八盤而上,約十餘里,始臻其巔,無限松簧,輝映殿閣,為秦州第一洞天福地也。」(《秦州志》)景區內崖岩壁立,峭石千仞,古木參天,松篁映翠,流泉清幽,風光秀雅。因為山勢險峻、奇峰刺天,林木蓊鬱、古寺懸空,兼有黃山之秀,華山之險、泰山之雄而飲譽隴上。其主要景點可概括為一樓、二樹、三奇、四洞、五峰、六獸、七禽、八景。一樓為北峰的鐘樓;二樹為等天松和鎮山槐;三奇為樹奇、石奇、山奇;四洞為三皇洞、藥王洞、桃花洞、神仙洞;五峰為玉靈峰、皇天峰、斗姆峰、興龍峰、麒麟峰;六獸為金錢豹、鹿子、林麝、梅花鹿、岩羊、石虎;七禽為胡兀鷲、黑頸鶴、打山鴝、李鳳鶯、百擔鳥、錦雞、黃鶯;八景為石門夜月、八仙掛畫、鷲嶺臥虎、白鹿救主、懸空飛石、翠凝仙橋、吳琳贈寶、夜半鐘聲,而尤以石門夜月為首,位列「秦州八景」之一。

相傳有一天,東海各位大仙,朝罷玉帝路過石門山,但見此處松篁映翠,流泉清幽,風光秀雅,大感意外。呂洞賓道:「貧道走遍天南海北,還未曾見這般的好景致,眾位道兄,莫若我等就此歇息片刻,你看如何?」鐵拐李回道:「正合我意。」其他道兄也道:「二位道兄所言極是,我等於此游山賞景,也是不期之樂啊!」

卻說這晚正是八月中秋之夜,因為眾位大仙貪賞景致,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可是月宮的嫦娥因為在王母娘娘的宴會上,禁不住多喝了一些玉液瓊漿,直到這時還是醉眼朦朧,東倒西歪,無法按時出班。而她不能按時出班,可是違犯天條的大罪,這可怎麼辦呢?這不光急壞了正在搗藥的玉兔,連八度神仙也著急起來。而就在此時,一貫與嫦娥要好的何仙姑站出來對大家說:「諸位大仙,看在我的情面上,還請大家幫幫嫦娥的忙吧!」眾仙聽了,忙問如何才能幫助。何仙姑回道:「請大家修一座山出來,把嫦娥的臉面遮住,就沒事了。」眾大仙一聽,覺得可行。於是,懷抱漁鼓的漢鍾離趕忙從華山搬來了一塊石頭,一瘸一跛的鐵拐李趕忙從黃山取下了一個山峰,曹國舅趕忙拿了一點峨眉山的土,呂洞賓趕忙搬來了泰山的一個山頭。也真是仙家妙手,沒有多少工夫,一座氣勢雄偉、層巒疊嶂的高山,便在這裡矗立了起來。而且這座奇峰,既有黃山之奇,又有華山之險,還有泰山之雄偉,峨眉山之秀麗。可是雖然它高大雄偉,但究竟能不能遮住嫦娥的臉面呢,眾仙心中卻沒有底。這時,何仙姑連忙將她珍藏了好多年的量天尺,拿出來緊挨斗姆峰崖畔,丈量了一番;韓湘子也從他那百寶如意花籃中,掐了些仙花異草,撒在了上面。傾刻之間,這高聳入雲、直插霄漢的山上,便長滿了參天的青松和碩大無比的樺樹。其中青翠的樹葉噴著奇異的幽香;珍貴的靈芝發著閃閃的寶光。接著,湫母娘娘又將她那琵琶潭中的仙水,澆灑了一會。於是,這些樹木花草也就長得格外青翠。只是,遺憾的是,那何仙姑的量天尺,匆忙間忘了拿走,竟然落地生根,變成了一棵直刺青天的量天樹,一直長在哪兒(只可惜該樹1993年被風吹倒)。於是,人們便流傳道:「黃山的迎客,峨眉的樟,比不上石門的量天長。」

當然,雖然眾位大仙短時間內修起了一座高聳天際的山峰,遮住了嫦娥的臉面,幫了她的忙。可是不知怎的,卻惹怒了長期在月宮內砍伐桂樹的吳剛。他一氣之下,掄起了他那大扳斧,向山峰砍去,只聽得「咔喳」一聲,便將這座秀美的山峰劈成了兩瓣。自然,他這一劈,立即驚醒了夢中的嫦娥。她醒來一看,才知道由於自己酒醉,幾乎釀成了大錯。她大吃一驚,趕忙一面吩咐吳剛仍去砍他的桂樹,一面又面帶笑容,向諸位大仙賠罪。同時,為了向所有的人和玉帝表明,她並沒有耽誤月亮升天的時間,便悄悄地從吳剛剛劈開的那座山縫之間,冉冉升起。各位大仙本來都正對吳剛的粗暴行為不滿,但當看到嫦娥的表現,也就不再計較什麼。

中秋之夜,因嫦娥臉帶醉意,又向諸位大仙陪罪致謝,因此微紅的笑臉,顯得格外嫵媚。同時,眾大仙也為了安慰她,都不約而同地聚攏在一起,向著明媚嬌美的月光揮手致意。

如今,每當中秋佳節,一輪明月奇巧的從這兩座石山當中冉冉升起,巨大的銀盤擱在那精巧而雄偉的插屏之上,猶如兩條巨大的出水蛟龍,吞吐戲弄著斗大的寶珠,真是「千巒環翠,嶺上誰鋤月;萬壑流清,階前自掃雲。」這就是的「石門夜月」的傳說。以致後人有聯雲「天斧何利,劈得石門開西東,此方一覽蟾光早;神技焉絕,造就仙經通南北,彼岸幾覓禪機先。」

八仙掛畫

八仙掛畫與石門夜月、南山臥虎、白鹿救主、懸空飛石、翠凝仙橋、吳琳贈寶、夜半鐘聲等被譽為石門八景,而傳說中的八仙掛畫之處位於石門風景區聚仙橋側的掛畫崖。

相傳自從嫦娥帶醉升月之後的中秋之夜,八度神仙每年都要來石門山聚會,欣賞石門夜月的美景。卻說這一年中秋節即將來臨,八度神仙想,年年聚會,空手去來,甚覺無趣,今年得帶點禮物,以壯行色,於是商定:根據各自所好,每位大仙每人畫幅巨畫,賞月時選一寬敞的地方,掛畫其上,以增添情趣。接著,中秋節轉眼來到,八度神仙便各自帶上自己的畫作,三三兩兩,從不同地方出發,騎驢的騎驢,駕雲的駕雲,趕赴石門聚會。

且說八度神仙中呂洞賓最為多事,他有兩個小毛病,一是貪杯,二是貪色,自從結識白牡丹後,他朝思暮想,日夜盼著能再次相會,這次赴石門之前,他依照白牡丹的像貌,精心繪製了一幅《牡丹仙子圖》帶在身上,不與其他仙人結伴,獨自來到白牡丹處,與她幽會。

白牡丹見呂洞賓到來,十分高興,趕忙做了幾道好菜,拿出上等美酒,為他洗塵。席間,白牡丹戲問呂洞賓道:「即來看望,有何禮物?」呂洞賓一聽,暗暗責怪自己粗心,只想途中找機會看望她,卻忘了給她準備點禮物,因而張口結舌,一時半晌說不出話來。而此時的白牡丹,卻發現他背著一幅畫,便誤認為他在故意扭怩作態,因而不由分說,一把奪過來畫,揶揄道:「這是送給誰的禮物,該不會你心中還有他人吧!」

呂洞賓見問,一時犯了難:說是給她的麼,到了石門,兩手空空,對其他仙人無法交待;說是為賞石門夜月準備的禮物吧,又怕她疑心自己與嫦娥有染,心中吃醋不說,弄不好還會結下怨仇。當然,最後他權衡利弊後下定了主意,決定先混過這一關,到了石門再想別的辦法。於是,他對她道:「你先看看,畫上畫的是誰?」

白牡丹打開一看,原來畫著一位楚楚動人的仙女,再看畫題,書的是《牡丹仙子圖》,便明白畫的她自己,不由得心中高興。但是,她卻故意問道:「這畫中人物,該不是你的相好吧?」呂洞賓見問,故意伸出一個食指,在她的額上戳道:「畫的就是你這個相好。」白牡丹聽了,更加高興。於是,她又為他敬酒,以致他直喝得酩酊大醉,早把到石門與八仙相聚賞月的事兒忘了個一乾二淨。

再說鐵拐李、曹國舅、何仙姑等七度神仙先後到達石門聚仙橋,久等呂洞賓不見,便在十八盤頂上選了一面峭壁,將各自帶來的畫作先行掛上時,這才見他一搖一晃地趕上前來。當然,雖然他人趕到了,可是雙手空空,什麼也沒帶,自然,眾大仙明白又是他喝酒誤的事,便不再說什麼,只扶他上了聚仙橋,與大家一道欣賞石門夜月,嘻笑取樂。因此,人們就將他們掛畫的這面峭壁叫做掛畫崖。又由於呂洞賓將所畫的《牡丹仙子圖》送給了白牡丹,因此,盛產奇花異卉的石門山就獨獨缺了牡丹。

翠凝仙橋

石門山景區北峰上有斗姆峰、興龍峰、麒麟峰諸峰,南峰上有皇天峰、玉靈峰等諸峰,各個峰頂竟插雲天,且均建有廟宇,因此,石門山又稱為五陽觀。其中更有蓮花石、筆架石、海豹石、石門坎、小石門五座巨石、傲然挺立,各具情態。而南北二峰壁立對峙,中間有一座飛檐走廊式木質渡橋,此即聲名遠播的聚仙橋。

聚仙橋橋長14.5米,寬3.8 米,雙峰對峙,天然成門,每當天晴滿月,一輪圓月從雙峰所構成的石門中冉冉升起,靜寂的山林便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從而構成了「石門夜月」的奇景。據《重修石門山記》載:「月出東山之上,儼然驪珠之在仙掌,銀鏡懸於雲台,蟾光柱影,燦然文明。」故堪與泰山日出、黃山雲海等奇觀相媲美。據載,聚仙橋原橋已毀,今為20世紀90年代重修,為石木結構拱形橋,廈亭上所懸「隴月先得」匾,系晚清天水翰林張世英所書。張育生(1843-1915),光緒六年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歷任多地縣、州地方官,一生倡導教育、民多愛戴,著有《警示集》《二語擇要》等。其故居原秦州區西關二郎巷今更名為育生巷。

關於聚仙橋,當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當嫦娥因酒醉耽誤了月亮升上天空的時間,何仙姑請來鐵拐李、曹國舅、漢鍾離、呂洞賓等八度神仙重新修建了一座奇山要遮擋她的臉面時,卻惹怒了長期在月宮內砍伐桂樹的吳剛。他一氣之下,掄起大扳斧向新修的山峰砍去,只聽得「咔喳」一聲,便將山峰劈成了兩瓣,中間陷成了一條幽深的峽谷。當然,他這一砍卻嚇醒了嫦娥。嫦娥為了向玉帝表明自己並沒有耽誤月亮升上天空的時間,便悄悄地從吳剛砍出的山縫之間冉冉升了起來。

中秋之夜,因嫦娥臉帶醉意,又向諸位大仙陪罪致謝,因此微紅的笑臉,顯得格外嫵媚。各位大仙見了,深為感動。同時,也為了安慰她,便紛紛動手,采來各種樹木,精心構思設計,在幽谷處架起了一座玲瓏精巧的天橋。接著,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又在左側的崖壁上,寫上了「神仙」二字。只是後來「神」字飛到了武當山,只剩下一個「仙」字。可就是這個「仙」字,人們只要去摸一摸,也便都能夠沾上仙氣。又由於摸它的人太多了,以至於如今它左側的單「人」旁也看不見了,僅剩下了個「山」字的輪廓。因為當時八度神仙一齊站立橋頭,向著明媚嬌美的月光揮手致意,於是,人們就叫它聚仙橋。

如今,每當中秋佳節,一輪明月奇巧的從這兩座石山當中冉冉升起,巨大的銀盤擱在那精巧而雄偉的插屏之上,猶如兩條巨大的出水蛟龍,吞吐戲弄著斗大的寶珠,形成「石門夜月」的奇景。同時,如果在陰雨朦朧、煙霧縹緲之際登臨橋頭,則整座雲橋煙霧繚繞,如仙似幻,宛若仙境,又是為人們所稱頌的「石門雲橋」。又因為橋頭兩側仙花異草遍布,參天古木蔭濃,青松翠竹,鳥語花香,故其「翠凝仙橋」名列「石門八景」之一。

鷲嶺臥虎

鷹鷲嶺又叫臥虎台,是石門風景區的著名景點之一。山上枯藤老樹密布,奇松異柏遮天,山勢險峻,怪石嶙峋,極為險絕。尤其山頂巨石,猶如一頭惟妙惟肖的斑斕猛虎,令人擊節讚賞。而關於這塊肖虎的巨石,至於還流傳著一個老虎報恩守寶的感人傳說。

相傳自八度神仙修造了聚仙橋,每年相聚觀看石門夜月美景時,都要帶來一些禮物,放在山中。這些禮物有金銀器具、珍珠瑪瑙等,件件價值連城。而年復一年,以至於寶物多得不計其數,無處堆放。於是,他們便在山中開鑿了一個大洞,將寶物全部藏在了裡面,然後封門上鎖,將鑰匙交給了山中道長保管。

再說這位道長心地善良,凡樵夫、牧童,還是進香的善男信女,只要遇到困難,他都要想法設法,給予幫助。就連山上的狼蟲虎豺,也從不傷害,都用善行予以感化。一次,他在山中採藥時發現一隻老虎,傷痕累累,奄奄一息,瀕臨死亡,顯然是在山中行走時,不小心跌下懸崖摔的。他善心大發,立即給它清洗傷口,敷上草藥,仔細包紮,又取出所帶乾糧,喂它充飢。這樣經過多日的細心照料,這隻老虎終於傷口癒合,氣力恢復,然後回到了山林。

然而石門藏寶的消息不徑而走後,時常有惡人來山中企圖盜竊。他們三五成群,或巧言或敲詐,都要道長交出鑰匙,進洞取寶,但都被他婉言拒絕而沒有得逞。雖然如此,但是,仍然有三個歹徒,並沒有死心,他們竟然喪心病狂,要硬行強奪。這天,道長剛來到南山頂端採藥,就被這群歹徒圍住。他們個個手持山刀棍棒,伸言如不交出鑰匙,就要將他劈死。並邊說邊持山刀,就要向道長砍來。本來道長就不是這三個歹徒的對手,何況這些歹徒都個個非常殘忍。可是,這個道長卻臨危不懼,他寧可自己丟掉性命,也不交出鑰匙。情況萬分危急,突然,一隻斑斕猛虎從林中跑出,向歹徒撲去。歹徒們一見,早嚇得屁滾尿流,四散亂竄。

那老虎趕跑歹徒之後,跪在道長面前,連連磕頭道:「謝謝恩人的救命之恩!恩人可能把我忘了,我就是被您救活的那隻老虎,自從被您救下,我就一直悄悄地跟著您,尋找報答您的機會。前幾天在山中見這三個傢伙,鬼鬼祟祟,我猜測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今日又見他們一直跟蹤著您,就知道要給您使壞,沒想到果不其然。」道長聽了,大為驚訝,趕忙扶起老虎,道:「難為你知恩圖報,前來救我!你不知道,他們這是為奪石門寶洞的鑰匙而來。洞中有八度神仙帶來的寶物,件件價值連城,我怎麼能夠讓歹人拿走呢?我就是拼上老命,也不能讓他們得稱的,這次你來得好,來得好啊!」

老虎聽了,大為感動,接道:「恩人拿上寶洞的鑰匙,隨時就會有危險。既然這樣,今後我就一直臥在南山頂上,專門看守鑰匙,以報答您的救命之恩,您就放心好啦!」

道長聽了,大為高興,便將鑰匙放在南山頂上,交於老虎好生看護,然後下山去了。從此,人們就將老虎保管鑰匙的南山頂上叫臥虎台,也即鷲嶺臥虎的來歷。

白鹿映門

石門聚仙橋下崖壁上有一眼狀如普通農家門窗的石洞,叫實門,它的裡邊正是傳說中八度神仙藏寶的石門藏寶洞,洞的一側崖壁上有一隻飛奔狂跑的白鹿。只見這隻白鹿驚慌失措、心急如焚,它本來是要飛奔入洞的,卻是一步來遲,剛奔到洞口,洞門卻已經關閉。而這就是被譽為「石門八景」之一的白鹿映門。清代詩人王際有詩曰:「尋山頻立馬,遠石果有門。天斧何年劈,雲根幾許存。疑扉惟白鶴,穿戶有玄猿。好藉登臨長,從茲謁九閽。」

卻說石門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親年老體衰,身體有病,耳聾眼瞎;孩子年幼,是一個牧童。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艱難。然而牧童雖小卻聰明懂事,對母親很孝順。他每天在山上去牧牛、割草或砍柴,每次都要采些野果,回家給母親充飢。

有一次,他在放牛回家的路旁,看見一隻白色的幼鹿臥在草叢裡,看見他就像盼到救星似的,不僅不躲避,而且還呦呦鳴叫著求救。顯然是它找不見母鹿,饑渴相加,不能行走了。他見它十分可憐,就抱回家裡,用牛乳喂養起來。過了幾天,小白鹿恢復了體力,能夠走動了,他就把它帶到了山上。這時,他一邊砍柴放牛,小白鹿就滿山奔跑覓食,晚上又一起下山回家。漸漸地小白鹿長大,就每日馱著他進山出山。

過了兩年,小牧童的老母親離開了人世,石門山道長見小牧童孤苦伶仃,無依無靠,便收他為徒。一天,道長帶他到南峰頂端,小牧童見一隻老虎臥在那兒,一動不動,就問它在幹什麼。道長告訴他,說老虎在看護著石門寶洞的鑰匙。牧童又問,石門寶洞是幹什麼用的。道長見他天真善良,但小小年紀,不可將實情相告,以免生出事非,就騙他說,洞裡有幾個修仙的長老,怕外人打攪,讓老虎看門。

誰知小牧童聽道長這麼一說,心想此洞肯定是個靜心修練的好地方,就想自己看看長老們如何修練,於是便等到第二天,獨自跑到南山頂上,向老虎討要鑰匙。老虎見是恩人的徒弟,便臥台閉眼,休息起來,任憑他自己去找。小牧童抓住機會,找到鑰匙,便奔下臥虎台來。

他來到聚仙橋下,立即取出鑰匙去開石門。鑰匙剛插入石鎖,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石門便被打開。只見裡面香草鋪地、仙花遍綴、殿宇宏偉、金碧輝煌。他心中大喜,立即便跑進洞中,要去尋找眾位長老。可是有誰知道,就在他剛一奔進洞中的一霎那間,只聽得身後「轟——」一聲巨響,石門就已重新關閉起來,將他困在了裡邊。

再說小白鹿在斗姆峰見主人拿著鑰匙開了石門跑了進去,接著聽見轟隆隆一聲巨響,眼看石門將要關閉,主人會被困在裡邊,它便不顧一切,朝石門一躍,試圖進洞救出主人,可就在此時,石門卻已經閉上,它避之不及,一頭撞於峭壁,化作一幅壯美的捨身救主圖……

如今,當你駐足在石門山下的映月湖畔或湫母園,便可看到壁立千仞的斗姆峰上有一隻栩栩如生的白鹿在奔跑,因為它正在趕著去救人。後來又傳說,石門寶洞與峨嵋山相通,那日小牧童進了寶洞後見洞門已經關閉,便一直朝前走,走著走著,竟然從峨嵋山頂走了出來。出來後他在峨嵋山住下誠心學道,最後終於成了仙,白鹿也成了神鹿。

懸空飛石

懸空飛石又叫飛來石,位於石門山風景區北峰主峰——興龍峰之青龍背側的懸崖峭壁上。天外飛石,架在兩棵樹杆之間,凌空而立、背後是無底深淵。據《秦州志》記載,石門山「蓋天險也。山峰有三,凡十八盤而上,約十餘里,始臻其巔,無限松簧,輝映殿閣,為秦州第一洞天福地。」

三峰指北峰、麒麟峰和南峰。北峰由斗姆峰、興龍峰、麒麟峰等三座山峰組成,其中興龍峰又叫無量頂,為北峰之主峰。南峰由皇天峰、玉靈峰等諸峰組成,之巔海拔2097米,為石門山最高處。清衛姿都《登石門山頂》詩曰:「山聳一境幽,望之心悚作。凌晨作氣登,為踐山靈藥。微茫經逼崖,榛莽林匝壑。道人向我言,中有蛇虎穴。攀陟不復顧,身經十八折。飄忽入半空,洞達開雙闕。月樓暫延位,蕭瑟天風作。指點讒削處,鼓氣仍不竭。峨峨老君堂,到頭心目豁。昨見插天峰,今來左右列。仰看銀漢連,俯視塵月隔。同輩相顧驚,齊聲叫奇絕。我更謝山靈,賜仗何通脫。持茲入大千,欲撻妖氣滅。」

興龍峰又叫無量頂,是北峰的主峰,上有青龍背、趙公殿,無量祖師殿和飛來石等景觀。青龍背上古木根絡密密麻麻,縱橫交錯、千姿百態,天然成趣。無量祖師殿除供奉祖師諸神塑像外,尤其保存有明崇禎元年(1628)重修祖師殿記事碑一塊,嵌於殿內塑像底座下方,內容完整無損,十分珍貴。興龍峰而下有鷹嘴石、藥王洞、盤古洞等景觀。盤古洞內供肇啟文明的伏羲、女媧和神農氏,也叫三皇洞;藥王洞內有石桌、石床,傳為藥聖孫思邈來此採藥休息之處;三仙庵內供奉為廬、梁、馬三真人塑像,尤其廬真人塑像是目前唯一一尊用真人坐化後的骨架塑成的神像,因而十分罕見。

飛來石為橫空飛石,凌空而立,其下是無底深淵,似乎有點風吹草動都會墜入深崖,奇險無比。然而妙就妙在它的兩邊分別伸出了兩棵樹杆,將它穩穩地托舉起來,使它風雨不動安如山。而關於這兩棵樹杆則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其中一桿是張果老的龍頭拐杖所化,另一桿是呂洞賓的一根筷子所化。相傳當年嫦娥因酒醉耽誤了月亮升上天空的正常時間,八度神仙趕忙修建了一座奇山以迷補損失,但卻惹怒了長期在月宮內砍伐桂樹的吳剛。他一氣之下,掄起大扳斧向新修的山峰砍去,只聽得「咔喳」一聲,只見亂石飛濺,朝人們的頭頂砸來。其中最大的一塊砸向藍采和的量天尺後反彈開去,直向青龍背飛去。眼見就要砸向青龍背了,八度神仙大吃一驚,尤其正在吃飯的呂洞賓,趕忙伸出手中的筷子去攔截,同時張果老也趕忙伸出龍頭拐杖去阻擋,這才讓青龍躲過了一劫,同時也將巨石隔擋在了懸崖之邊。當然,為了讓巨石不再滾動,二位大仙的筷子和拐杖落地生根,化成了兩棵樹杆將它托舉了起來,這就是懸空飛石的來歷。

石門寶鍾

據資料統計,天水石門山風景區現存古建築共24座48間,其中塑像62尊、壁畫2368平方米。玉皇殿、三官殿、山神廟、聚仙橋、靈官殿、財神殿、文昌宮、鐘樓、三清殿、趙公殿、祖師殿、三仙庵、聖母殿、王母宮、桃花庵等主要集中在南北二峰上;祖師殿、孤魂殿、靈官殿、戲樓、大山門、南北廂房等則分布在五陽觀。而五陽觀以祖師殿為中軸,坐東朝西,為四合院式格局。

在石門山建築群中,從山下到山上,分出高低層次,所有建築均依山勢而設計,建築規格也由大體量逐漸變成小體量,與山峰比例十分相稱與得體。如山下五陽觀大殿面積多達100多平方米,顯得雄偉而大氣;而山頂鐘樓則占地不足9平方米,緊湊而小巧。同時,建築布局亦因勢而設,大小錯落有致,造型及排列十分得當。如王母宮採用麒麟峰獨特的地形地貌,運用重檐八卦挑角的小體量亭台式布局,既顯莊嚴華貴,雍容典雅,又不失靈巧古樸,無論其位置、體量大小以及外觀造型,都搭配得恰到好處,極具科學性和藝術性。據專家介紹,石門山建築群以中國山水畫「近大遠小,下大上小」的透視規律進行布局,設計上則主要以小巧玲瓏的建築來烘托點綴那些奇山秀峰的雄偉,即所謂以小襯大,從而使山勢與建築緊密結合,參差交錯又協調統一,收到了工穩精巧,恰到好處的視角效果,堪稱我國建築史上的典型。

石門寶鍾則指鐘樓上的一口大鐘。鐘樓占地不足9平方米,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下層南北兩側砌土牆,東西敞通,形成一條樓下便道,可徑直通往三清殿。上層底部有樓板,四周豎起1米高的木柵欄,正中懸掛一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鑄造的大鐘。鍾高120厘米,鐘口周長260厘米,直徑83厘米,鐘口厚5厘米,鐘面記載有石門山建鍾記,為「名山不名,至聲無聲。人徒知,神聖之教如撞鐘然,叩小小鳴,叩大大鳴。人要知,神聖之行如鐘上然,鳴不在叩,鳴亦在叩。非叩有鳴,非叩無鳴。乃知,無聲揚聲,不聞終聞。雖然,山無鍾,山不靈;鍾無響,鐘不應。故,鍾其鍾,以灌立橫,以橫立臥,以啟世愚,以明世昧,以醒世迷,以覺世夢。」為康熙戊辰孟冬吉日郡人白瑛佐謹識。

該鐘已有300餘年歷史,歷多劫而倖存,因而頗有傳奇色彩。相傳它很有靈性,若第二天山上要來顯貴要人或將要發生異常事情,該鐘半夜時分就會不擊自鳴,且聲音格外宏亮。這就是被譽為「石門八景」之一的「夜半鐘聲」,而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住山道士就必須要於次日誦經一晝夜。

吳琳贈寶

石門山上原有兩件鎮山之寶,一件名叫金佛爺(古代官帽上飾物),一件是一對象牙笏板。據說此二件寶物系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吳琳所贈。石門山眾道敬慕吳琳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壯舉,將所贈之物奉為鎮山之寶。

吳琳(1102-1167),南宋抗金名將,字唐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吳玠之弟,少好騎射,從玠攻戰。紹興初,統制和尚原兵馬,與玠守和尚原、仙人關。紹興三年(1133),遷榮州防禦使,節制階文。次年金兀朮率兵十萬攻打仙人關,吳玠採用他「後陣阻隘」的建議,大獲全勝。紹興九年升為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知秦州。紹興十年,金人撕毀條約,撤離喝渡黃河,進入長安、鳳翔,宋軍被截隔在後,致使朝野震恐。宋將主和呼聲更熾,河池守將四川制置權宣司胡世將是戰是守一時舉棋不定,其參謀官孫渥卻建議他棄河池,退往仙人原。吳琳一聽,厲聲反駁道:「怯懦之語喪我士氣,殺之!吳琳懇求率百人破敵。」胡世將受其鼓舞,從而打消求和念頭,而主動與金軍約戰。十一年(1141),與金國統軍胡盞、習不祝相戰於剡家灣。

是時,金國統軍習不祝老謀深算,胡盞英勇善戰,他二人合兵一處,堪稱金玉之合。他們倚峻岭,以臘家城為後盾,據險自固,堅守不出。而吳琳通過調查研究,新創疊陣之法,並確立在山上做戰的原則。先派姚仲和王彥戰馬銜鈴,潛上山嶺而後放火。姚仲二人依計上至山嶺,擺好陣勢,然後一齊放出火箭,金兵一見,陣腳大亂。這時,吳琳則親率兵馬於陣前挑戰,而胡盞經不住多次挑逗而終於出兵。這時,吳琳則發揮其疊陣法之威力,「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並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則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敵退,謂之『疊陣』」。一時金兵大敗,降者達上萬人之多,胡盞不得不敗走臘家城。吳琳軍士氣大振,立即對胡盞實施攻擊。然而就在宋軍即將攻克臘家城之際,秦檜卻上書詔吳琳撤兵。吳琳被迫撤兵,以至僅收復秦州及隴右諸郡而功虧一簣。

其後吳琳多次用兵,官亦累遷秦鳳路經略安撫使,歷知熙、秦二州,節制陝西兵馬,任四川宣撫使。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撕毀盟約,派合喜為西元帥,渡淮出兵。吳琳又力戰而收復州郡多處。其官亦至太傅,封新安郡王。他晚年又在漢中復修褒城古堰,溉田數千頃,受到人們的稱頌。

今天水市麥積區吳砦鄉即吳琳與金兵作戰時安營紮寨之處,故稱吳砦。其與金兵做戰時,常向石門山上的道長求教,後來他想送些禮物,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他為官清廉,身無他物,便將朝廷配給自己的的官帽頂子和笏板送給了他們。而石門山眾道士慕其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的壯舉,將所贈之物奉為鎮山之寶,此即吳琳贈寶來歷。據傳此二物於20世紀50年代遺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qPgsXW0BJleJMoPMbT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