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地方行看甘肅」臨夏縣: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

2019-09-19     隴上旅遊君

9月19日上午,脫貧攻堅地方行看甘肅線下走訪活動前往臨夏縣百益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臨夏縣布鞋產業園採訪

臨夏百益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5年5月,位於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公司現有管理人員14人,專業技術人員16人,常年務工產業工人32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96人。累計投資1.2億元,集中流轉土地2000多畝,建成鋼架大棚230座、日光溫室88座,連棟溫室3座。建成油桃、啤特果等林果基地1000多畝,發展高原夏菜1000畝,年產各類綠色果蔬6000多噸,年產值500多萬元,年銷售收入1500多萬元,公司生產的甘藍、西紅柿、娃娃菜等10個果蔬單品已獲批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百益公司花卉種植基地是臨夏縣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旅遊觀光農業的重點示範性產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500多萬元,配套修建育苗基地、展銷中心等相關設施,建成花卉種植大棚19座,通過自主培育和品種引進,種植了三角梅、仙客來、茶花、杜鵑、水仙等花卉、盆景100多萬盆,預計年產值500多萬元。今年初,在縣上促進縣域農業多元化發展、助推脫貧攻堅的政策引導下,百益公司按照公司主導、合作社經營、能人帶動、群眾參與的模式,在該基地搭建產業扶貧、助農增收的平台,通過土地入股、技術入股、勞動力入股,孵化培育了臨夏州海龍花卉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11戶群眾(貧困戶5戶)參與合作經營,預計到年底每戶可獲得分紅收益1萬元, 吸納52名勞動力就業務工(貧困勞動力19名),年人均勞務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產業園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

近年來,臨夏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不斷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探索龍頭企業牽引、合作社帶動農戶的聯動帶貧機制,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渠道。特別是著眼於讓農村留守婦女、尚有勞動力的在家老人等群體實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縣上把布鞋加工選定為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在以往幫扶扶持的基礎上,積極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大好機遇,加強與廈門市思明區的聯繫對接,按照「政府十公司(協會)十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整合政府財政補助、東西部幫扶資金、企業投入等三方面力量,著力推進布鞋產業發展、帶動群眾穩定就業增收。

2018年,利用建成的臨夏縣精準扶貧布鞋加工培訓基地(縣級扶貧車間),對全縣自願從事布鞋加工的1996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255 名)貧困群眾免費提供加工技能培訓,培養發展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同時引導「扶貧車間」,吸納1418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234名)群眾參與布鞋加工產業,有效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近就業。截止2018年底,全縣布鞋加工企業和加工戶已遍及23個鄉鎮、98個村、173個社,加工企業30家、村級「扶貧車間」62個、炕頭「扶貧車間」317個、來料加工「扶貧車間」7個,加工戶1081戶,從業人員25000人,銷售網點300個,遍布9省60個縣市,年生產各類布鞋530萬雙,銷售490萬雙,實現產值2.1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96 億元。

2019年開展布鞋加工技能培訓62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17人),成功註冊「河州老媽媽」品牌商標,投資150萬元設計製作了布鞋包裝10萬套。同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成產業扶貧車間10個、在建3個,鼓勵合作社(扶貧車間)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6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00多人),進一步拓寬廣大群眾的就業增收渠道,切實解決空巢老人贍養、留守兒童成長、農村婦女勞動力閒置等問題。截止8月底生產各類布鞋405.87萬雙,銷售392.88萬雙,實現產值1.62億元。計劃年底達到600萬雙,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以上。

今年,我們在鞏固提升「扶貧車間」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臨夏縣布鞋產業園」建設。目前,有臨夏縣百利布鞋農民加工合作社、臨夏縣阿瑪熙製衣農民加工合作社、臨夏縣伊美斯服飾有限公司、臨夏縣揚帆製衣有限公司、廈門凱鳳鞋業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入駐臨夏縣布鞋產業園,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178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54人),生產各類鞋產品57萬雙,服飾21萬件。

通過布鞋產業園和「扶貧車間」的輻射帶動,布鞋產業在精準扶貧中的「造血」功能顯著增強,有力促進了布鞋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形成了小產品拉動大市場、小產業促進大增收的良好局面。隨著技能培訓、產品開發、生產加工、市場銷售等體系的日益完善,布鞋加工產業已成為全縣重要的富民產業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tg8TG0BJleJMoPMs0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