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3D列印,建模時你需要注意這10個技巧

2020-08-04     OKidea好智力

原標題:乾貨:3D列印,建模時你需要注意這10個技巧

3D印表機大多的建模手段是使用輔助設計軟體CAD來進行製作的,在計算機輔助設計中,AutoCAD是功能比較強大的一種軟體,適用範圍很廣,對一般建築、機械、電子等方面的繪圖設計,都是可以勝任的,是絕大多數工程設計人員都需要掌握的。

給大家分享10個建模時的小技巧,幫你更好的3D列印出來,一起來看看吧。

1. 45法則

一般模型里超過 45 度的突出部位,列印時都需要加支撐。所以咱們建模的時候,儘量避免較大角度的突出。

2. 優化設計少加支撐

加支撐、去支撐的痛也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了,而且去完支撐後,仍會在模型上留下很醜的印記,去除痕跡的過程也費時費力。

其實需不需要加支撐,全看建模時你下的功夫大不大了,你可以為必須突出來的部位設計上支撐物或連接物等,來減少加支撐的幾率。

這樣就省去了加支撐、去支撐、打磨支撐部位的麻煩了。當然,模型實在避免不了加支撐的,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加了。

3. 儘量自己設計列印底座

模型底部和平台接觸面積大了可以有效減少翹邊,比如最知名的「老鼠耳朵」。

如下圖,這是一種圓盤狀或是圓錐狀的底座,增加抓地力。

當然,你也可以使用切片軟體里的裙邊、底筏(raft )來減少翹邊。不過底筏不建議用,拖累你的列印時長,而且難以去除、損壞模型的底部。

4. 了解自己印表機的極限

根據自己印表機的情況,合理設計模型,比如用FDM印表機列印細節多的手辦模型,那無疑是自找苦吃,去支撐、修邊角....

5. 合理設置公差

普通桌面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模型,誤差是肯定有的,尤其是活動部件、內孔等部位。

對於精度要求比較高的,設計模型時候要合理設置公差,比如內孔給出補償量。要找到正確的公差比較麻煩,需要摸摸自己機器的脾氣。

6. 適度使用外殼(Shell)

一些膠紉求高的模型上,設置外殼時不要使用過多,尤其是表面印有微小文字的模型,外殼設置過多,會讓這些細節處模糊。

7. 善用線寬

玩3D印表機時,有一個很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變數,那就是線寬。 線寬是由印表機噴頭的直徑來決定的,大部分印表機階入本妒 0.4mm 。

列印模型畫圓時,印表機最小能畫出來的圓的直徑是線寬的兩倍,比如0.4mm的噴嘴,最小能畫出來的圓,直徑是 0.8mm。

所以建模時善加利用線寬,如果你想要製作一些可以彎曲或是厚度較薄的模型,將你的模型厚度郊瞥梢桓魷末硨UU謾

8. 調整列印方向以求最佳精度

對於FDM印表機來說,你只能控制Z軸方向的精度(層厚),因為XY軸方向的精度已經被線寬決定了。

如果你的模型有一些精細的設計,最好確認一下模型的列印方向是否有能力接〕瞿切┚細的特徵,建議Z軸方向上(豎著)列印這些細節部位。

大家設計模型時,細節部位也最好放在方便豎著列印的位置。實在不行,可以將模型切割開來列印,然後再重新組裝。

9. 調整列印方向以承受壓力

列印件需要承受一定壓力時,要想保證模型不會損壞、斷裂,建模和列印時你都得長點心眼。

建模時,你可以根據受力方向,適當加厚承受壓力的位置。列印時,Z軸方向上豎著列印,層與層之間粘結力有限,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如XY軸方向上橫著列印。

10. 正確擺放你的模型

列印時,模型的擺放也是個大學問,除了上面說到的調整列印方向,你還得注意擺放位置,儘量減少加支撐的幾率。

還有,如果是一大堆模型一起列印,模型的擺放需要注意下間隔,離的太近了並不一定是好事。

總之,掌握一些小技巧,少走點彎路總是好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yDkuHMBLq-Ct6CZo0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