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細節解密》之 書中這句罵人話隱藏的時代陰霾與歷史變遷

2020-01-03   大錘說史

《水滸細節解密》系列正在繼續,本期第一百三十回!

最近大錘的水滸細節解密,已經講到了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出場的虛擬人物,我們之前用了幾個章節的篇幅,重點介紹了以史文恭、欒廷玉為代表的水滸世界中的反派教頭,以及歷史上武術教師這個行業在宋代的興衰。本期大錘要插一點別東西來講述,因為我們已經講了很長時間的《水滸傳》中的歷史人物和虛擬人物了,老是講人物恐怕各位會出現審美疲勞,所以我們插著講點別的,本期我們就說一些《水滸傳》中涉及的市井民俗,那就是罵人話

《水滸傳》中的罵人話可以說是罵出種類繁多、花樣翻新了。我們今天要說的,其實只是其中的一句罵人話,只不過它在書中出現的機率是挺高的,這就是「村」。

「村」這個字本身是蠢笨的意思,在《水滸傳》中,它是搭配各種後綴,形成了五花八門的花式罵街。比如說,書中描寫九紋龍史進率領莊客迎戰少華山強人跳澗虎陳達的時候,就寫到「史進上了馬,綽了刀,前面擺著三四十壯健的莊客,後面列著八九十村蠢的鄉夫」。

又比如,花和尚魯智深從五台山下山後路過桃花莊劉太公莊上,因為天色已晚想借宿一宿,而這一晚正是附近山大王的小霸王周通來強娶莊上民女的日子,因此莊客驅趕魯智深快走並且言語不恭,引得魯智深勃然大怒,回罵道:「你這廝村人,好沒道理!」

再比如,豹子頭林沖雪夜上梁山時路過小旋風柴進莊院,與莊客發生衝突,酒醉之後被莊客們綁了起來,正碰到柴進,柴進開口說道就是「教頭為何到此,被村夫恥辱?」說到這裡,可能有讀者聽友要問了,大錘你說的這個真的是罵人話嗎?村蠢村人村夫之類,雖然有些貶低的含義在裡面,但是也沒聽出來是罵人話啊。

這是因為,罵人話也是要生長於相對應的歷史時代才能夠彰顯其攻擊他人的威力的。比如這個村字,我們現代人可能說起來也不是覺得有多大的罵人威力,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宋元以後,古人聽起來這句帶「村」的罵人話,感覺就大大不一樣了。而且恰好在《水滸傳》中,專門有一場戲,就是為我們活生生演示了一下,這個「村」字在水滸故事成型的宋元時期,是怎樣一句有威力的罵人話

這就是插翅虎雷橫打死白秀英的故事中,雷橫來到鄆城縣的勾欄里聽新來的粉頭白秀英唱曲,結果到了白秀英討要賞錢的環節,雷橫因為口袋裡沒帶錢,只好說明日一發賞給她。而白秀英和她父親白玉喬,以為遇到了如今網上常見的「白嫖」分子,於是就依仗與新任鄆城知縣之間的「超友誼」關係,公開奚落雷橫。

雙方就吵開了,而其中最成功的拱火的罵人話,就是從白秀英父親白玉喬指桑罵槐,對白秀英說道:「我兒,你自沒眼,不看城裡人、村裡人,只顧問他討甚麼?」這一說完,雷橫就急了,然後白玉喬又補一槍,說就罵的是雷橫這個「三家村使牛的」,結果引得雷橫大怒,一頓拳頭就把白玉喬打傷了,白秀英因此找自己的姘頭縣令去告官。這才引出後續的雙方矛盾升級,雷橫打死白秀英的故事。

正是在這段勾欄中的對罵中,白玉喬先說自己女兒白秀英分不清城裡人還是村裡人,這才一個勁追著雷橫要錢,暗指雷橫是村裡人,引得雷橫焦躁,隨後又直接說雷橫是三家村使牛的,引發雷橫鬥毆。由此可見當時這個「村」指頭的罵人話對雷橫的攻擊威力。

這是因為,雷橫平時在鄆城縣是都頭身份,自己有武力而且還有身份,所以平日裡都是他欺負別人、萬萬沒有被人擠兌的時候。而在勾欄里,由於自己沒帶錢,白玉喬依仗縣令的權勢狐假虎威,公開說自己跟村中農民一樣無錢無勢無見識,這種攻擊帶來的身份落差實在太大,因此才引得雷橫的怒火,最終引發了毆鬥。

由此我們也能夠看出來,「村」字頭的罵人話,在《水滸傳》中的罵人威力,實際是在於攻擊對方「像村中農民那樣蠢笨、那樣沒有見識、那樣窮困」這樣的含義,類似於我們現在罵人話中的土鱉、鄉巴佬這一類,而且在古代語境中,這個「村」字頭的罵人話,威力要更大一些。

說到這裡,可能列位讀者聽友也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異的現象,那就是在描述北宋農民起義的《水滸傳》這本書中,實際是非常鄙視那種沒有本事的、只知道低頭彎腰種地的農民的,因此這種「村」字頭的罵人話,才會在書中如此大行其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其實這還真不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看不起農民,而是整個宋元時代開啟的市井文化都有這類看不起農民的傾向

其實從宋元時代開始,都市的市井文化開始興盛起來,標誌之一就是市井中的戲劇、說書等市民藝術興起,而這些戲劇、說書等最初的主要觀眾,都是當地的市民階層。而這些人的身份地位、審美傾向已經不同於傳統的農民,這些人在尋找本階層的認同時,首當其衝就把農村的村民當成取笑的對象,而為了滿足這些市民觀眾的惡趣味,話本、小說、戲劇中譏諷村民蠢笨、沒見過世面的情況就屢屢發生,因為當時說書的唱戲的人家也要「恰飯」啊,結果就把那些在城市人眼中看來沒有見識的蠢笨村民當成了小丑弄上台,只為譁眾取寵吸引更多觀眾。

根據兩宋文獻,大約在北宋時代的都城汴梁,就流行在做這類表演時專門安排人來裝扮山東、河北的農民進城出糗。而作為宋元戲劇話本的一個後繼者,《水滸傳》因此不可避免地沾染了這種惡俗。

就是這麼一個用來罵人的「村」字,背後隱藏的,正是宋元時代市井文化野蠻生長、並與原來的鄉村文化脫鉤這樣的時代大潮。從這個角度來說,《水滸傳》確實保留了這樣的歷史時代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