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史話:一個人用一輩子,做了一顆糖,終結了一種病

2020-04-27   大錘說史

由於目前持續的世界範圍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錘也史無前例地在大錘說史這個欄目中插入了一個「戰疫史話」專輯,專門講述歷史上的人類與各種傳染病奮力抗爭的故事。

這個專輯到目前為止已經做了九期,整個節目的播出節奏,起初是2月份的時候,由於疫情關注度高我們是連續播出,後來疫情逐漸平緩,我們就改成了每一期正常大錘說史節目後更新一期戰疫史話,最新我們決定又改成了每兩期正常的大錘說史節目之後再播出一期戰役史話節目。

以上的變化,都是根據世界疫情和我國疫情的變化來調整的。本期我們繼續更新戰疫史話,本期我們要說的,是脊髓灰質炎,也就是俗稱的,小兒麻痹症。

在開始本期節目之前,大錘依舊要代表整個團隊,向此時此刻仍舊堅守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逆向前行者們致敬,同時也要跟所有與大錘一樣加入復工復產大軍的讀者聽友朋友們,共勉。

言歸正傳。小兒麻痹症,又叫做脊髓灰質炎,是大家所非常熟悉的一種兇險的疾病,它實際是一種兒童腸道傳染病,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以肢體不對稱麻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由於這種病導致的肢體麻痹是不可逆的,嚴重危害兒童健康,因此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各國聯合希望消滅的重大傳染病之一。

根據考古發現,脊髓灰質炎出現的歷史非常悠久,至少在35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因為考古工作者在古埃及中王國時代留下的一塊浮雕上,發現浮雕中的一個年輕祭司的右腳明顯微縮,腳部呈現出一種馬蹄足的姿勢,根據後世學者推斷,這位祭司表現出的體態病症,很可能就是脊髓灰質炎的遺蹟,而當時的雕刻工匠就偶然間將他的形象記錄在了人類歷史中。

不過關於脊髓灰質炎在人類社會中出現的具體年代,這個還停留在推測階段。而更豐富、更實錘的證據,實際要等到18世紀末,英國記錄了世界歷史上第一例脊髓灰質炎的臨床描述。隨後到19世紀70年代,醫學工作者通過近代解剖學,發現這種病症對人體脊髓構成損傷,脊髓灰質炎就此才得到正式的命名。

通過脊髓灰質炎在近代被發現到被命名,其實我們就能發現這個病的某些特徵:這個病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工業革命的發展而越來越得到重視的。這是因為,恰恰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鋪開,脊髓灰質炎的傳染被加劇了。

這裡大錘必須說一下,這樣說並不是在詆毀工業革命,而是在陳述這種疾病是如何成為威脅人類的重大傳染病的。因為根據現代學者的推測,在18世紀人類正式發現脊髓灰質炎之前,這種疾病應該也是存在的,就像在古埃及中王國時代就已經存在了那樣,不過在古代,因為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落後,人類跨地區交往也不頻繁,所以這些烈性傳染病往往只存在於某些地區,並沒有發展成後世大規模傳播這種恐怖的局面。而到了工業革命時代,社會生活水平客觀上有了巨大的進步,結果,脊髓灰質炎反倒流行起來了。

而且這裡大錘多解釋幾句,從脊髓灰質炎在工業革命時代的流行來說,其中還有一些讓我們現在可能不太好理解的細節特性。比如說,這個病在當時的髒亂差環境里、窮苦人家那裡,並不是那麼流行,而越是條件好的家庭的孩子,反而更容易中標。

這不是脊髓灰質炎本身還有甄別階層的本事,而是因為嬰兒在接受母乳的時候,母乳中本身就含有針對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抗體,而在當時工業革命時代,越是生活條件惡劣、髒亂差的環境下,那些貧苦人家的孩子們很可能在出生時就最快速度接觸到了這些病毒,而這些孩子恰好還在母乳喂養期,因此他們能夠在母乳抗體的支持下戰勝這些病毒。

反而是那些更富有家庭的孩子們,因為年幼時家庭條件好,小時候接觸不到這類病毒,到了長大一些、脫離了母乳了才得上脊髓灰質炎,結果無法抵抗,而且這個病還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患者年齡越大得這個病,對身體的損傷也越大。我們所知的美國二戰時期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他就是39歲得這個病的,最終落下了終身殘疾。

從近代開始,人類通過認識脊髓灰質炎,並最終向脊髓灰質炎發動攻擊,這個事件長達200多年,直到1950年代,人類才開始向脊髓灰質炎發起全面的攻擊。人類手中的決定性武器,就是疫苗。

富蘭克林·羅斯福

這裡大錘要特別介紹對我國脊髓灰質炎防治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這就是被授予「人民科學家」稱號的中國著名醫學科學家、協和醫科大學原校長,顧方舟。這位被稱為「糖丸爺爺」的抗疫專家,在2019年1月剛剛去世,享年92歲。

顧方舟1926年出生,1951年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留蘇學生,前往蘇聯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學習。當時,美蘇的同類疫苗也在研發過程中,中國雖然起步晚,但是卻是與世界先進國家幾乎同步開始了對脊髓灰質炎的決戰。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社會生活的改善,脊髓灰質炎的傳播也成為了需要嚴肅對待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當時,顧方舟在綜合考慮了我國的防治現狀、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經濟性等多種要素,最終建議我國在當時走減毒活疫苗路線。1959年12月,顧方舟正式負責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顧方舟

在疫苗研製出來之後,先進行了動物試驗,在證明有效之後,進入了臨床試驗。當時臨床試驗分成三期,第一期是觀察疫苗對少數人是否安全。於是,顧方舟不僅成了疫苗的研製者,還成了自己研製的疫苗的第一批臨床試驗者,他和他的同事們,率先喝下疫苗溶液,並最終證明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

但是在一期試驗中,光有成人試驗還不行,必須要有兒童試驗者。上哪裡去找這些志願者呢?反覆考慮權衡之後,顧方舟帶著自己不滿周歲的兒子,加入了試驗。而最終的實驗結果證明,疫苗是安全的。

之後二期臨床試驗是2000人,三期臨床試驗是450萬人,最終證明這個疫苗的安全性,實現了大約250萬到1000萬分之一的疫苗異常反應病例,這已經是非常低了。不過,研製成功的疫苗還需要使用滴管的方式滴在饅頭上面喂給孩子,而且孩子還不愛吃,防治效果不佳而且運輸困難,於是顧方舟又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測試,最終通過糖丸這樣一個方便運輸同時也能夠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實現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徹底普及

此後脊髓灰質炎在中國就遇到了真正的對手,並呈大幅度下降的趨勢,最終在2000年正式消滅了脊髓灰質炎。顧方舟先生在帶領團隊發明糖丸之後仍繼續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研究工作,前後長達40餘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

2016年,鑒於世界範圍內脊髓灰質炎防治的新變化,以及防治脊髓灰質炎新階段的新要求,而且糖丸的發病機率雖然非常低,也還是有的,為了更安全,我國已經停止了糖丸使用,而採用更安全更具有針對性的疫苗。曾經為我國的消滅脊髓灰質炎立下汗馬功勞的糖丸,最終功成身退。這本身也是人類戰勝脊髓灰質炎過程中的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