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鐵錘:二戰芬蘭「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小史

2020-02-12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2800字,配圖1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1年6月25日,即德國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三天後,蘇聯西北方面軍下屬的空軍第1集團軍出動了460架飛機,對芬蘭境內的18座機場實施轟炸。隨後,芬蘭軍隊邁過了1939年至1940年冬季戰爭(即蘇芬戰爭)後劃定的國境線向蘇聯境內挺進,意圖收復之前割讓的領土。這場戰爭被視為冬季戰爭的延續,被芬蘭方面稱為「繼戰」。


芬軍裝備的德制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對付BT-7、T-26之類的蘇軍坦克威力尚可,但對於T-34、KV坦克就無能為力了。


戰爭爆發後,裝備相對落後的芬蘭立即向盟友德國請求援助,但同樣面臨巨大作戰消耗的德國也沒有多餘的裝備,僅撥付了一批庫存的Pak 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加上芬蘭原有裝備的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和繳獲的蘇制45毫米反坦克炮,仍不足以應對數量龐大的蘇軍坦克的威脅。為了彌補反坦克炮嚴重不足的情況,芬蘭軍隊著力加強步兵的反坦克能力,開發單兵用近距離反坦克武器。早在蘇芬戰爭期間,芬蘭士兵就大量使用「莫洛托夫雞尾酒」攻擊蘇軍坦克,同時還裝備了威力巨大的「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以對抗蘇軍裝甲車輛和防禦工事。


芬蘭軍隊使用的各種單兵投擲武器,包括卵型手榴彈、長柄手榴彈、「莫洛托夫雞尾酒」和「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


從戰場環境來看,蘇芬邊境地區,尤其是作為主戰場的卡累利阿地峽多是森林、湖沼和丘陵,地形複雜,道路條件較差,不利於大型機械化部隊的運動,因此無論是冬季戰爭,還是後來的「繼戰」期間,芬蘇兩軍都很少爆發大規模決戰,特別是在1941年9月,芬軍將戰線推至冬季戰爭前的國境線後,便轉入就地防禦,積極構築工事抵禦蘇軍反撲。在此後蘇軍反攻期間,雙方的戰鬥也以中小規模的局部進攻、防禦以及伏擊、滲透等短兵相接的形式居多。複雜的地形讓重武器的機動和展開相對困難,較近的接戰距離則讓手榴彈成為芬軍手中的一大利器,其中就包括「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


一枚「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的實物,就是一個安裝了手榴彈木柄的炸藥盒子。


「卡薩帕諾斯」是一種半制式裝備,又被稱為「挎包炸彈」,因為它配有特製的攜行裝具,外觀看上去就像是個帆布挎包,每個挎包中能夠攜帶一枚「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儘管芬蘭人將「卡薩帕諾斯」稱為手榴彈,但其重量大大超過普通手榴彈,因此士兵很難單手完成投擲,而且投擲距離也很近。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者要像擲鐵餅一樣將其丟向目標,之後迅速臥倒或尋找隱蔽,以免被爆炸誤傷。


手持「卡薩帕諾斯」隱藏在路邊灌木叢中的芬軍士兵。


單從彈體結構而言,「卡薩帕諾斯」更像是用一枚M32型長柄手榴彈改裝的集束手榴彈,只不過捆綁在一起的手榴彈彈體被換成了裝滿TNT炸藥的長方形鐵皮罐。早在一戰時期,西線戰場的德國士兵就將長柄手榴彈臨時改造為集束手榴彈用於反坦克作戰,芬蘭人沿襲了這一思路,在1936年開發了「卡薩帕諾斯」手榴彈,它採用手榴彈的握柄和發火裝置,引爆彈體內填充的大量炸藥,通過強力衝擊摧毀裝甲車或坦克等目標,就毀傷方式而言非常簡單粗暴。


使用德軍M24型長柄手榴彈製作的集束手榴彈,將6枚彈體綁在1枚手榴彈的周圍。


芬軍裝備的「卡薩帕諾斯」手榴彈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由兵工廠批量製造的制式產品,主體結構是一個裝滿TNT炸藥的長方體金屬盒,由薄鋼板衝壓焊接而成,在彈體一端安裝有M32型手榴彈的木柄和拉繩發火裝置。「卡薩帕諾斯」手榴彈主要有三個型號,裝藥量分別為2公斤、3公斤和4公斤,其中威力最大的4公斤型手榴彈全重4.26公斤,全長38厘米,其中彈體長17厘米,寬10.8厘米,高16厘米,手柄長度21厘米。根據生產廠家的不同,細節上多有變化,比如部分彈體上開有雷管室開孔,可以在使用前安裝雷管,以提高運輸安全性。此外,還有木製彈體的訓練型手榴彈。在部分「卡薩帕諾斯」手榴彈的彈體側面還焊有一個鐵鉤,其作用並不是為了便於攜帶,而是用於掛在鐵絲網上作為爆破器材使用,為步兵破拆障礙物,打開進攻通道。


幾款「卡薩帕諾斯」手榴彈的合影,包括2公斤、3公斤、4公斤型和訓練版本。


另一種「卡薩帕諾斯」則是在野戰條件下由部隊自行製作的,外觀要簡陋得多,最常見的是將幾塊TNT炸藥連同包裝一起用鐵絲或電線綑紮固定在一枚M32型手榴彈的彈體周圍,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塊數量,最大號的自製版「卡薩帕諾斯」重量高達6公斤!根據1940年2月芬蘭陸軍總部推廣的經驗,1~2公斤的TNT炸藥足以擊毀輕型裝甲車,或者嚴重毀傷坦克履帶,3公斤的裝藥足以炸毀重型裝甲車以及T-26、BT-7等輕型坦克,而最常見的4公斤「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如果能被投放到坦克發動機艙蓋或是炮塔後方的薄弱位置上,就能將一輛T-34坦克徹底炸毀,即使在底盤下方或履帶附近爆炸,也能將乘員震昏或使坦克失去機動能力。


一枚前線自製型「卡薩帕諾斯」手榴彈。


由於早期作戰經驗不足,蘇軍的步坦協同經常出現脫節等問題,這就給芬軍以可乘之機。在交戰中,芬蘭人常常先放過坦克,讓其衝進陣地縱深,再以密集火力切斷蘇軍坦克和步兵的聯繫,再以反坦克炮將坦克擊毀,或用步兵反坦克小組實施近距離攻擊,用「卡薩帕諾斯」或「莫洛托夫雞尾酒」將目標摧毀。不過,隨著戰爭的推進,經驗愈發老道的蘇軍不再像先前那般冒進,步兵和坦克的協同更加密切,讓芬蘭步兵在近戰中攻擊坦克的風險成倍增加。


使用「卡薩帕諾斯」攻擊蘇軍坦克的示意圖,可以攻擊坦克發動機艙蓋,也可攻擊履帶或底盤。


由於「卡薩帕諾斯」手榴彈過於沉重,投擲距離很近,使用者即使投擲成功,也有被爆炸形成的破片或衝擊波殺傷的風險,想憑藉這種武器取得戰果,不僅需要有莫大的勇氣和豐富的經驗,很多情況下還要用生命作為賭注博上一搏。在芬蘭戰爭影片《無名戰士》的片尾,班長科拉凱斯從路邊排水溝中躍起,試圖將一枚自製的「卡薩帕諾斯」投向正在前進的T-34坦克時,被伴隨其後的蘇軍步兵擊中而陣亡。


芬蘭影片《無名戰士》中,芬軍士兵使用「卡薩帕諾斯」攻擊蘇軍坦克的鏡頭。


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面對滾滾而來的蘇軍裝甲洪流,芬軍更多情況下依靠的是盟友德國提供的「鐵拳」火箭彈和III號突擊炮等反坦克裝備,尤其是蘇軍於1944年6月9日自卡累利阿地峽展開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迅速以優勢炮火和裝甲部隊突破第一道防線,芬軍在抵抗五天後於6月14日退往二線陣地,而到7月份,由於缺乏反坦克裝備,芬蘭又進一步後撤到1941年6月的進攻出發線,將「繼戰」的戰果全部丟失。到了1944年9月,蘇芬達成停火協議,「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也結束了其短暫的服役生涯。


戰爭後期裝備德制「鐵拳」反坦克火箭的芬蘭步兵。


總的來說,「卡薩帕諾斯」重型手榴彈的設計思路是單純增加裝藥量以提升威力,相比同期出現的採用錐形破甲裝藥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彈已經明顯落伍,但是對於缺乏工業基礎的芬蘭來說,在特定的作戰環境中,由經驗豐富且勇敢無畏的戰士使用時,仍不失為一款擊殺裝甲怪獸的利器。


今日陳列在芬蘭繼戰博物館內的武器實物,其中包括「索米」衝鋒鎗和「卡薩帕諾斯」手榴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cTRRXAB3uTiws8KhL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