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關注,你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3個月大的寶寶,我們就管他叫小寶吧。
小寶來診所就診的原因是:
吃奶挺好的,但體重不僅不長,反倒下降了。
簡單來說,就是越吃越瘦。
很顯然,這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啊!
崔醫生在了解了小寶的情況後,開始給小寶查體。
很快,崔醫生就發現了異常,那就是小寶呼吸的時候胸廓起伏嚴重,用聽診器聽診,能聽到心臟有很明顯的雜音。
根據崔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可以初步判斷,小寶可能是心臟出現了問題,這也可能是導致小寶越吃越瘦的重要原因。
於是,崔醫生把這個推測告訴了小寶的媽媽。
小寶媽媽比崔醫生想像中鎮定多了,不慌不忙地拿出了B超報告給崔醫生看。
報告是鎮醫院出具的,最後的診斷建議一欄上寫著:
「3mm室缺?」
問號的意思就是說並不能完全確診,只是懷疑小寶有3mm的室缺。
小寶媽媽說:「孩子在我們那兒的醫院做了B超了,醫生說有3mm的室缺,建議回家繼續觀察,等寶寶6個月以後再說。」
小寶媽媽話其實並沒有錯。
如果確診是3mm室缺的話,這麼小的缺口通常會自愈,如果不能自愈,再視孩子的情況做進一步的治療。這樣的話,確實是需要小寶回家觀察,等到6個月之後再採取相應的措施。
但是,能安心在家裡觀察情況的前提是孩子一般狀況良好。
顯而易見,小寶都越吃越瘦了,他的情況距離「良好」差的可不止一個數量級。
崔醫生和小寶媽媽說,小寶的情況很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樂觀。
但是小寶媽媽表示很不理解,這報告上寫著3mm的室缺,醫生看了報告也說可以回家觀察。
光聽了聽診,能比報告準確嗎?
不過,出於對崔醫生的信任,最後小寶媽媽還是同意給小寶複查一個心臟彩超。
彩超的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但是結果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原來,小寶根本就不是所謂的3mm的室缺,而是心內膜缺損。
小編給大家打個比方:
如果把心內膜比喻成門上掛著的門帘,那麼,3mm的室缺就相當於門帘上的一個小洞,而心內膜缺損,就相當於直接把門帘都掀沒了。
心房和心室直接……打通了。
這是一種極其嚴重又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果發現不及時,隨時隨地都能要了孩子的命。
崔醫生把小寶的情況詳細地告知了小寶媽媽,而小寶媽媽也終於認識到,小寶的病情遠沒有報告顯示的那麼簡單。
其實,像小寶媽媽這樣特別依賴檢查報告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懂醫學,所以會下意識地認為精密儀器做出來的檢查,會比醫生簡單的幾句問診更讓人心裡踏實。
基於這樣的心理,在帶孩子看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報告看的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這種情況讓小編想起了鄭人買履的故事。
說一個鄭國人他想給自己買雙鞋,於是提前在家量好了自己腳的尺碼,但是去買鞋的時候不小心忘了帶這個尺碼,最後鞋沒買成,白跑了一遭。
因為他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種心態類似於咱們總是過分相信孩子的檢查報告,而不相信孩子本身所傳達出來的信息。
鄭人買履,頂多就是多跑兩遭,但是帶孩子看病,只相信報告,就遠不是累累腿這樣簡單的後果了。
小編說
所以,大家千萬要記得:
要帶「孩子」看病,而不是帶「報告」看病。
因為醫生給孩子看病是個很複雜周密的過程。
醫生不僅要從家長口中去得知孩子的一般情況,更需要見到孩子本人,通過查體來了解孩子更為具體的信息,之後再通過相應的必要檢查作為輔助手段來進一步確診孩子的疾病。
診斷是結合主訴、查體和輔助檢查之後才能得出來的相對準確的結論。
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綜合考慮的過程,過度看中輔助檢查這一項,對於檢查疾病來說,過於片面,不利於孩子病情的判斷。
所以,小編希望大家能通過小寶這個故事明白崔醫生給大家傳達的觀念,那就是:
帶孩子看病,別帶報告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