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社交的這些大坑,你可不要踩

2020-04-09     崔玉濤育學園

「來來來,快跟阿姨打個招呼吧?」……「你這孩子藏什麼藏,不就打個招呼麼看你那個膽小勁兒。」

「來來來,給大家背兩句詩吧?」……「你這是怎麼回事?在家不背得挺熟的嗎?」

「別跑呀,跟小朋友問個好那麼費勁嗎?」

這些話,恐怕我們要麼自己跟孩子說過,要麼就聽別的家長說過。孩子在需要跟人交流時,如果出現這些畏縮的表現,家長往往會比較緊張,擔心孩子有所謂的「社交障礙」。那麼,這些表現真的能說明孩子社交能力有問題嗎?家長又該怎麼幫助孩子培養社交能力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如何正確評價孩子的社交能力?

其實,在問「怎麼辦」之前,要先問「是不是」,也就是說,如果擔心孩子社交上存在問題,要先進行科學系統的評測,確定孩子的社交發育水平到底是什麼程度,而不能武斷地根據幾個表現就認為寶寶出現了社交障礙。育學園App里就提供了免費的評測工具,家長可以根據評測結果進行初步的判斷。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評測時,家長應當以觀察孩子的表現為主,不要過多干預,否則會影響結果。如果結果表明孩子社交方面確實有落後的跡象,就可以請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檢查和評估。

此外,家長也應當注意緩解自己的焦慮,很多時候,家長的焦慮來自對孩子現狀的不了解。其實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社交的特點和需求是有不同的,比如1-2歲的孩子確實還完全不懂得跟小朋友分享,家長如果因此就覺得他沒禮貌,不會社交,就完全是錯怪他了。因此家長需要了解一下自己孩子當前年齡段下的社交特點,這樣才能對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有正確的預期。

當下,家長還要考慮環境影響的因素。因為疫情隔離,孩子跟同齡人接觸互動的機會比平時少了很多,這可能也會暫時影響孩子交流溝通時的表現。

那麼,應當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更好地發展社交能力呢?

避免強迫,以身作則

孩子的能力發展有其規律,個性和發育也有個體差異,對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家長應該更加耐心,以鼓勵為主。像本文開頭那樣強迫孩子,一定會適得其反,因為這會帶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還會讓孩子將社交和不好的感覺聯繫在一起,造成惡性循環。正確的做法是照顧孩子的感受,多觀察多陪伴,當孩子表現出社交的意願和行動時,多多引導鼓勵,孩子退縮時也要表達對他的理解和安慰,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社交能力。

此外,家長們經常會忽視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其實孩子的很多行為方式,來自家長的示範。如果家長平時都很少跟人打招呼,跟朋友聊不了幾句就悶頭各自玩手機,那麼孩子有樣學樣,還能指望他熱情地跟小朋友們交流嗎?所以要想孩子社交能力好好發展,家長也得多注意跟朋友交流的方式。

親子遊戲,玩也要得法

疫情期間,孩子確實難得有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的機會,這時候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要靠家長多陪玩了。其中親子遊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既能增進親子感情,又能讓孩子在遊戲中學到社交的基本規則。不過想要玩得盡興,玩出效果,也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親子親子,一定是家長帶著寶寶玩,不是找個大人比如保姆、早教老師陪孩子玩就叫親子遊戲,只有家長親自陪伴孩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還有些家長認為跟孩子互動需要專業知識,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其實設計好玩又有助於孩子發展的親子遊戲確實需要專業人士,但陪玩卻並不用什麼專業知識,所以家長對陪玩可不要有什麼心理壓力哦。像育學園App商城里就有很多很好的親子遊戲的課程和材料,比如《兒童成長遊戲課》等等,感興趣的家長可以自行挑選,貨到了放心按說明陪孩子玩就是。

對孩子來說,有足夠的信心表達自己,對社交能力的發展很有幫助,所以家長在陪孩子玩親子遊戲,特別是角色扮演類的「假裝」遊戲時,家長一定要記得要把自己也當作小朋友,完全沉浸到孩子的世界中,而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常識帶入遊戲之中去說教孩子。像什麼「這不就是你的小被子嗎,怎麼說它是飛毯呢?」「房子就該是方的,你堆的這個歪歪扭扭的東西怎麼能說是房子呢?」之類的話,可千萬別說出口。不然既會讓孩子覺得家長陪伴很無趣,也會影響他表達自我的信心和意願。

父母爭吵,務必妥善處理

脾氣再好的人也會著急上火,家裡偶爾吵吵架也實屬正常。不過,成年人火消了也就沒事了,可旁邊的孩子會怎麼想呢?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家長之間惡語相向,很容易給孩子豎立壞榜樣,讓孩子以為原來溝通就是這個樣子的。結果孩子以後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時,也會採取比較粗魯的方式,以至於被其他小朋友疏遠,造成出現社交問題。

所以家長們要注意,儘可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以免他模仿。要是偶爾沒忍住吵起來了,家長也要及時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這不是他的錯,跟孩子解釋爸爸媽媽之間只是因為偶爾想法不同,導致了爭論。這樣,孩子既能意識到吵架是錯誤的,不是家庭的常態,也能獲得更強的安全感。此外家長們也可以做一些事情預防吵架,比如帶孩子玩親子遊戲前,父母可以先商量好規則和由誰主導遊戲,這樣玩的時候,就不容易發生爭執了,而且一致的規則也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且不會產生困惑。

至於那些吵架非常頻繁的家庭,則更要學會平心靜氣地溝通,否則孩子的性格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變得很粗暴,要麼變得很懦弱,相信沒有家長願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

影響社交的,還可能是聽力問題

最後,還要提醒一下家長,社交活動需要溝通,而溝通這種複雜的活動需要發育良好的「硬體」來支持。有些情況下,孩子其實並不是社交能力有問題,只是身體原因導致無法正常社交。

舉個例子,溝通一定要能聽到別人在說什麼,如果孩子的聽力因為種種原因受到損傷(比如外傷、中耳炎、腺樣體肥大等),那麼別人說話他可能根本就沒法聽清,自然也就無法跟別人正常溝通了。而孩子的發育也是存在敏感期的,如果在相應的時期錯過了社交能力的培養,那以後就得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追趕。所以,家長應當定期對孩子進行評測和體檢,發現問題早干預,比如懷疑孩子聽力有障礙就應及時就診治療,必要時配備助聽設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XxgYXEBnkjnB-0zQw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