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方法

2019-07-22     心臟衛士

腦卒中亦叫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病(ACVD),主要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卒中是我國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疾病,其病死率僅低於腫瘤,占第二位。據統計,目前我國存活的腦卒中患者中,3/4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實,腦卒中患者發病後若能在早期採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康復,可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殘程度,甚至可以使其恢復步行能力,實現生活自理。

早期注意體位

腦卒中患者早期應避免半坐位,以臥位為主,以免因緊張性頸反射引起下肢痙攣,宜多採取側臥位,不讓身體向後扭轉,腳不要懸空。在採取側臥位和仰臥位時,患者足底不宜放置任何|支撐物。值得注意的是,要為患者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床太硬易產生褥瘡,太軟則身體容易下 陷,使康復訓練受限。同時,要保持床鋪清潔乾燥,經常給患者洗澡,勤換內衣,勤剪指(趾)甲等。

重視精神護理

腦卒中多發於中老年人,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差,再加上疾病造成的殘疾,更易產生焦慮、緊張、憂傷、痛苦等心理變化。因此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疏導工作,家人要多關心、體貼老人,儘量多談些老人感興趣的話題,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使患者保持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在康復過程中,不宜讓親友"走馬燈」似的前來探視,說些"很快會好的"等無關痛癢的話。家屬還要事先叮囑前來探視的親友表情要輕鬆樂觀,切忌驚愕、皺眉,否則不但會影響患者的休息,增加患者煩惱,也不利康復。最好做些能讓人信服的思想工作,提供一些康復病例,以增強患者的康覆信心。常來探視的親友,要多發現患者肢體功能等方面的進步,這樣對鼓勵患者堅持鍛鍊、促進康復,十分重要。

重建科學生活方式

飲酒、吸煙、飲食不加節制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誘發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患者必須重建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戒除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

腦卒中患者的飲食應以高蛋白質、低脂、 低鹽為主,要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豆漿、牛奶、雞湯、魚、米粥和新鮮疏菜等均為較好的選擇。飲食要注意有粗有細、葷素搭配,做到一天進食三四頓、每頓七八分飽。喂飯要選擇幽雅安靜的環境,患者體位要舒適,精神要集中,否則易引起患者嗆咳。

注意預防併發症

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褥瘡。體位變換可有效預防患者發生褥瘡和肺部感染,一般每2小時變換1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在變換體位時應多給患者拍拍背,每次約5分鐘,以促進排痰,防止墜積性肺炎發生,同時還要注意做好口腔衛生護理。此外,注意將血壓、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可防止病情復發與加重。

防止便秘和感冒

患者長期臥床易導致腸蠕動減慢,出現便秘。故應適當多吃些高纖維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或喝些蜂蜜水,保持大便通暢。居室要注意定時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周還可用食醋加熱給房間消毒。注意預防風寒侵襲,防止對流風直吹患者,避免患者因受涼感冒而加重病情。加強肢體康復訓練

待患者病情穩定——意識清楚、生命體徵穩定、神經症狀體徵在48小時內無變化,就可以幫助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一般腦梗死患者在發病2~3天後,腦出血患者7~10天後,即可有目的地進行主動功能鍛鍊,如在醫生指導下協助患者進行被動運動,從上、下肢的大關節處進行屈伸活動與按摩等,直到患者能主動自行運動。肢體功能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並注意勞逸結合,保證患者的安全,防止過度疲勞,防止意外傷害,從而達到最佳訓練效果。

配合必要的治療

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因針對患者的病因、病情、病位、病症等不同,依據辨證施治的原則,配合推拿按摩等治療手段。這樣做能提高康復效果,減輕患者肌萎縮、關節攣縮、足下垂、足內翻等後遺症的發生機率。

及時進行語言訓練

有些患者因失語而不能與外界交流,時間久了可能患上孤獨症和抑鬱症,致病情惡化。因此家屬應多與患者交談。若交流困難,家屬可與患者採用書面交流,待患者心情放鬆再進行對話。要鼓勵患者多練習讀報紙、講故事與唱歌等,促進語言康復,防止抑鬱症發生。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患者音量與高音的控制。

最後需要提示家屬的是: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是緩慢的、枯燥的,護理者一定要細心、耐心與熱心,要像對待"老小孩"一樣,千萬不可急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_ZgJGwBmyVoG_1Zj-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