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球獎《愛爾蘭人》獲得多項提名,最後卻一直陪跑,沒有獲獎和內容、時長、節奏都有一定的關係。但這卻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看似緩慢的節奏,正如一個歷經了歲月洗禮的睿智老人,緩緩的道出那些關於生存、關於利益、關於經濟、關於選擇,最後,所有的經濟行為都轉化為政治,而一切都逃不過時間的淡化。
美國的工會是一門生意。
在影片的開頭,1975年,弗蘭克和羅素帶著各自的太太進行一場公路旅行。旅行的目的地是底特律,行走的路線是弗蘭克親手在地圖上劃的:從費城出發,經過皮茨頓,上80號公路,經過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到達托萊多,再往北去底特律。
這其實是老大羅素 布法利諾的生意分布圖,這趟旅行也是羅素視察自己經濟帝國的一次巡遊,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
老大羅素黑白通吃,影片中通過弗蘭克的旁白特意交待羅素的夫人也是來自黑道中顯赫的家族。
羅素的生意版圖非常有意思,如果留心會發現,這幾個州恰恰是二戰後美國製造業黃金時代的集中區域。
那個時期是重工業和製造業的黃金時期,可以說製造業帶就是美國經濟的驅動器,製造業帶上分布著眾多中小重工業城市。
二戰後,美國身居全球恢復生產的主力,資方寧可提過工資,儘量避免罷工。於是,美國勞工工作環境好,工資優厚,但是產品成本卻不斷提高。
而這條製造業帶 ,最早從19世紀中葉起,大批移民至此,發展了大規模的農牧業,建立了一系列商業、城鎮和農畜產品加工工業,興建了運河、鐵路網和公路網,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刨造了條件。所以有義大利人和愛爾蘭人也並不奇怪,並且數量還相當多。
底特律,是吉米 霍法起家的地方。他從這裡起步,最後也被害於這裡。
吉米 霍法是一個時代的傳奇,如果了解他的過往,就會明白他為何最後那麼的執著,一直在強調:那是我的工會,我的工會。
吉米 霍法並不是一個富二代,他出身貧寒,父親是煤礦工人,很早就過世了。幼年喪父的吉米小小年紀就到底特律的一個倉庫里當搬運工。
1933年20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參加組織了素菜水果裝卸工罷工。
在這次罷工中,吉米展現了他非凡的組織能力和一呼百應的調動能力。後來在一次次罷工中,他的威信迅速提高。
1957年卡車司機工會主席因行賄被判刑,由吉米.何法接替當選卡車司機工會主席。到1964年,吉米將全美國所有的卡車司機都納入他的工會,當時只要和運輸有關的行業,吉米 霍法都能將它們併入他的工會,甚至包括了航運業,非常牛。
所以,弗蘭克會說吉米是一個象披頭士那樣的人物。
最高峰時期卡車司機工會有二百多萬人,工會主要承擔的是代表工人和資方進行談判,如果談判不成功將會有工會領導下的工人罷工。
工人罷工,資方也不會坐以待斃,雙方勢必會有一些衝突。而這時,一些黑手黨盯上了這些工會,他們開始了合作。為了爭取談判的勝利,工會會不惜一切代價。而罷工中的那些暴力行為,會由黑手黨的人去做。就這樣,一次次的罷工,黑幫開始介入工會,甚至在6,70年代,全美服裝工會就被黑幫控制了。
而在影片中,也有很多義大利黑手黨人已經完全滲入、控制了工會,擔任很多地區的工會主席。
更別說工會還有會費、養老金、資產等巨額財富了。面對這筆錢,所有人都想分一杯,所以人人都羨慕嫉妒吉米 霍法那個位置,也想和他搞好關係,利用卡車司機工會這些數目龐大又極其廉價的錢,他們用來投資、建酒店、建商場,開發海島等各種名目的低息貸款。
吉米霍法是個一路乾上來的強人,他在位的時候自然可以掌控全局。他很適當的處理著黑白兩道的關係,但財權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借款給誰用,不給誰用,由吉米 霍法一個人說了算。
愛爾蘭人和義大利黑幫只能用各種方法去影響他。所以,羅素派出了弗蘭克,多年一直跟隨在吉米 霍法身邊,直至取得吉米霍法信任,完全打入了工會這個圈子。
當時擁有眾多會員的美國卡車司機工會,也無疑是最好用的票箱。
當擁有的財富足夠多的時候,他們自然想再要的更多。
所有的經濟最後都是政治
就象《教父》家族規劃自己的第三代必須出一位總統一樣,黑幫能夠控制或者局部控制工會後,他們也想有自己更大的保護傘。
在劇中,弗蘭克說羅素的黑幫和吉米霍法的工會為甘迺迪的當選既出錢又出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電影為什麼叫《愛爾蘭人》?
羅素是愛爾蘭人,弗蘭克也是愛爾蘭人,羅素後來交給弗蘭克一個金色徽章戒指,說只有三個愛爾蘭人擁有。
甘迺迪家族也是愛爾蘭人。
1848年一個名叫派屈克 甘迺迪的窮苦愛爾蘭人乘船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波士頓,在制桶廠找到一份工作,然後娶妻生子。
約翰 甘迺迪是這個愛爾蘭家族的第三代。
美國的愛爾蘭人素來以抱團聞名,在地方政務和教會事務中大顯身手。早年其他族裔曾因此怒不可遏,抱怨說地方和教會全都被愛爾蘭人把持著。
約翰•甘迺迪的祖父和父親既是成功的商人,更熟知如何把金錢轉變為政治力量。甘迺迪的祖父發誓要讓自己的家族出人頭地,他把他的兒子約瑟夫•甘迺迪(約翰 甘迺迪的父親)送進了哈佛。天主教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能擠進常春藤名校,在那個年代,也並不常有。
到了約翰甘迺迪這一代,家族是勢必不惜重金,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力量,要打造出一位總統的。
電影中只說在黑幫、工會的大力支持下,他們將約翰 甘迺迪贏得了選票,將他送上了總統之位。
當時甘迺迪與尼克森的選票只差十二萬張。
而主流的說法芝加哥、德克薩斯州的幾萬張選票有被操縱的嫌疑。當時共和黨的陣營紛紛勸說尼克森一定要徹查此事,但尼克森沒有採納。他認為這會造成美國的憲法危機,尼克森也深知,就算動用法律手段,時間至少也要拖到一年半的時間,而甘迺迪家族實力雄厚,有著非常出色的公關、法律團隊。他即使公開置疑,也未必最後能有什麼結果。
作為黑幫、工會的大佬們則是高興的,他們本以為甘迺迪上台後,他們會有更大的保護傘和靠山。可誰知,甘迺迪兄弟上台後,馬上轉過身來,開始了一系列針對工會和黑幫的整頓。
這也是劇中矛盾的第一個高潮,當時羅素寄希望於老甘迺迪去約束和管教他的兩個兒子,但等來的卻是老甘迺迪中風並去世的消息。
羅伯特 甘迺迪擔任司法部長期間,吉米霍法入獄,在這個時候,他失去了對工會的控制權。
因為對甘迺迪兄弟的翻臉不認人的強烈不滿,吉米霍法贊助了尼克森,後來獲得了尼克森總統的豁免而出獄。
但出獄後,他本可以退休,但他不甘心就此退出,開始利用各種機會重新獲得控制權。他不在的日子,早已分配好的蛋糕和默契怎麼可能重新打破。
吉米的出局是必然,但他的性格決定了他不可能退讓。
所以才有了謀殺。
他最信任的弗蘭克殺了他,並且還是從背後殺人這樣卑劣的手法,他完全沒有防備。
弗蘭克即使帶上了那據說世上只有三枚的愛爾蘭人戒指又怎樣?
時代已經變了。
由於工會的介入,產業工人工資不斷增高,隨之生產成本也不斷的增長,人工成本的提高使得資本方開始向國外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影片開始的時間是1975年,已經是美國製造業黃金時期的末端,1981年,美國製造業工資增速達到10%的高點,自此就一路下滑。在紀錄片《美國工廠》中福耀玻離曹德旺就曾對工會格外牴觸和小心,並請了反工會組織來動員員工。
1980年到現在,美國將大部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都外包出去,僅保留價值鏈高端的製造業如汽車、航天航空、晶片等,而信息技術和金融作為新的增長點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
世界的規則已經改變了。教父們也終將成為歷史。斗得你死我活又怎麼樣?曾經費盡心機想要得到的一切,最終時代的洪流卻是朝著另一個方向。
金融和科技的浪潮註定了教父們身後帝國的坍塌和毀滅。
看著老年弗蘭克被家人遠離,獨自一人,卻留著門縫的那個瞬間,一個時代結束了,所有的人都死了,所有的恩怨都煙消雲散,只留下他獨自經歷著時間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