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不聽話家長頭疼,但孩子如果太聽話了甚至喜歡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父母看在眼中也會覺得很心疼。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討好型孩子並不在少數,他們有的時候會用很貴重的東西去換一些對方不值錢的東西來換取友誼,又或者是用新買的玩具送給別人,希望對方能和自己玩一會。
並非所有的討好都是孩子懦弱的表現,如果家長發現他們開始嘗試用物品的交換和別人建立關係,那就說明孩子進入了人際交往敏感期。他們視同尋找共同的興趣愛好來和別人建立長久的關係,最後他們就會從一對一的關係發展到擁有很多小夥伴的社交圈子。
對於大人來說朋友之間互送禮物是很常見的一種社交手段,中國自古就有禮尚往來的傳統美德,這種行為在孩子身上卻是需要培養的一種品質,大多數的孩子會因為不喜歡與人分享,甚至搶奪別人的東西而發脾氣,產生肢體衝突。
孩子的愛都是自私的,甚至看到父母對別人過於關注而吃醋,隨著年齡的增長,在4歲左右孩子開始有了分享的意識,這其實說明孩子對於用自己的東西來進行交換期待對方的回應,他們開始有了社交的意識。
如果適度的交換或者是贈送可以說明孩子進入了社交敏感期,但是這種行為如果變成了一味的付出不求回報的話,那家長就會懷疑孩子變成了討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甚至會把自己很貴重的東西送給別人,雖然說他們眼中沒有什麼金錢價值的概念,可事這樣的「大方」也令家長頭痛。
當家長問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歡送自己喜歡的東西給別人的時候,這種類型的孩子會說害怕自己不送就交不到好朋友。
導致這樣的情況並非是很多問題綜合的結果,比如說孩子小時候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家長告訴他們把東西給比人才是「好孩子」,不然就得不到別人的喜歡,在他們的概念中就會形成一種,想要得到別人的喜歡,就要拿出自己珍貴的東西去換,只有把所有東西和別人分享才能證明自己是乖孩子。
孩子在2歲左右會建立物權意識,這個時候的占有欲其實與自私沒有太大關係,只是他們開始意識到有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區分出了別人與自我之間的界限,這是一個正常意識建立的過程。
一直到8歲之前,孩子都會有物權意識,他們會區分出什麼是別人的東西,不應該拿,什麼是自己的應該保留。所以這個時期之內屬於孩子的玩具或者是東西,家長都沒有必要太過於強制要求他們送出去或者是保留,讓孩子自己擁有物品的處理權利。
如果在孩子建立物權意識的過程中,家長認為他們很自私,總是強迫孩子分享,就會造成孩子對所屬物認識的偏差,失去人際交往的自信和自尊。
喜歡把東西送給別人是孩子物權意識淡化的一種表現,就是早期家長過於干涉他們處理物品導致的,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之後,家長可以嘗試運用引導的方式,先建立孩子社交的自信,從而強化自己的物權意識,掌握正確的交友方式。
1. 堅持上原則,選擇性放手
家長在原則性問題上可以堅持,不過在範圍內的選擇就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從而建立孩子自信心,有話語權。
這個不僅僅體現在和其他人交往的事上,生活中關於孩子的一些小細節都可以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比如說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吃什麼,想要誰陪自己讀繪本,玩什麼遊戲,都讓他們自己決定。每一次決定之後,家長都要進行鼓勵,建立孩子自信心。
2. 淡化利他,強化利己
當孩子已經出現物權意識淡化的時候,家長就不能像對待普通孩子一樣來教育他們了,這個時候需要的就要開始淡化孩子的利他行為,不要再鼓勵孩子不斷的把東西送給別人。
當孩子和別人一起玩的時候,別人想要孩子玩具的時候,只要他表現出一點拒絕的意思,家長就可以說:『不想給就不要給,沒關係。』只要孩子出現一些猶豫,家長就可以多多肯定他們的想法,讓孩子勇敢的說出拒絕而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拒絕是正確的,不要怕礙於面子覺得別人要就要給,孩子還在成長中,為了他們也要樹立中立的態度。
在這個過程中,就能逐漸扭轉孩子關於分享的偏差理解,知道不分享也不一定是壞孩子,能夠保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很棒的。
3. 建立新的交友方式
讓孩子轉變一種交朋友的方式,告訴他們友誼不是只用東西才能換來的,家長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給孩子一些其他的交友方式。
比如別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跑過去將他扶起來,又或者別的小朋友很傷心,可以過去抱抱他們,又或者在玩的時候,多貢獻出一些好點子,好玩的遊戲建議,讓別人覺得和自己玩很開心,這樣友誼不知不覺也能建立起來。
平時和孩子玩的時候多換一些花樣,這樣孩子在和同齡人玩的時候就有的可玩了。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被關注和喜歡,通過不斷的自我犧牲來獲得他人的喜歡,當孩子習慣看人臉色,不敢拒絕,不會任性,這就說明家長的教育可能出現了問題。孩子在用犧牲自我的方式來換取安全感,討好型人格的背後是父母缺少了一些愛的教育,孩子本應該是純粹的,高興就笑難過就哭,家長要多陪伴和接納他們的不完美。
很多時候孩子被拒絕得多了,就開始不會索取,父母就會誤認為孩子沒有需求,是個聽話的孩子,長期被父母漠視就會逐漸淡忘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他們心中自己越來越微不足道,自我逐漸消失。
父母長時間的忽視會對孩子造成心靈傷害,家長要意識到這樣的孩子並非沒有需求,而是有要求不敢提,因為害怕被拒絕。
所以從現在開始,家長可以多關注一下孩子正在做什麼,多看看他和別的小朋友的相處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親近,建立內心安全感,鼓勵他們勇於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