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孩子的不認真,家長可以使用這3個步驟

2020-03-28     春花育兒

做事認真是一個態度問題,不管最後結果如何只要抱有認真的態度就是值得人們尊重和學習的,很多時候家長要求孩子認真,但是卻不告訴他們認真的含義是什麼。

如果家長自己本來就不認真,只是一味的強迫孩子認真,到頭來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尷尬,其實認真的概念就是:明確目標,程序完整,結果達標,是由這三個部分組成的。

如果家長只是口頭上說認真但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就不能夠很好的為孩子制定規則,規範他們的行為。

認真是一個從動作到思維連貫的過程,家長首先要明確認真的概念才能讓孩子的行為達標。在日常行動的過程中孩子不需要過多的指責,而是來自於父母實際的幫助。



很多人認為認真就是不馬虎,做事不三心二意,全神貫注,但是這種概念太抽象了,而且也沒有具體的檢驗標準,不要將其停留在思想層面的認知上,而是要實際操作。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明確發出指令而不是含含糊糊,要讓孩子明確知道家長的指令是什麼並且能夠有檢驗的標準。在明確目標的時候,需要家長做出明確的示範,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的言行能夠影響孩子的原因,當孩子看到了目標行為之後才能夠有更好的行動力去執行。

下面來具體講一下認真的三步驟:

1. 明確目標

家長不要只是給孩子下一個「認真」的指令,而是要明確認真的目標,需要孩子做什麼要和他們講清楚,這樣就能夠讓認真的行動變得更有指向性。

比如說孩子在做作業之前準備工作不足,靠做作業的中途來彌補,就會導致作業效率下降,學習成績受到影響。

所以家長做好認真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要給孩子明確的定下目標,從而不要在做作業的中途分心。

孩子在最初成長的階段需要家長給出明確的目標才能夠正確的行動,如果太過隨意就會讓孩子不知道到底哪裡需要認真對待。

要讓孩子從一開始掌握基本的標準程序,然後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理解怎樣變通。沒有概念化的支持所謂的認真可能只是流於表面的形式而已。



2. 認真對待過程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認真意識的時候,一定要對行為的每一個步驟認真的對待,有些時候大人由於行為慣性會覺得做一件事沒有理由,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那可能就是他們第一次做,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提出疑問,家長就要認真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能不做任何解釋。

認真其實就是一種科學精神,一種不停發問的精神。

3. 足夠的耐心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永遠有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要不厭其煩,不要覺得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

被打斷固然是令人生氣的,但是要知道這也是教學的一部分,其實除了語言之外,肢體動作也是回答的一部分,如果家長不願意事無巨細的全部講給孩子聽,就讓他們自己多看多觀察,從父母的行為中學習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每個人做事都有屬於自己的程序化節奏,孩子未必能夠完全按照家長的步驟來,但是只要結果是對的就沒有必要要求他們照本宣科。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這是要求孩子認真的前提,從2.3歲開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他們會發出提問,這是他們思考世界的萌芽也是他們開始認真對待世界的標誌。

讓孩子無條件接受自己的觀點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所有的回答都要有理有據,要隨時保持和孩子的平等交流。

學習的目標就是要把知識學會,對孩子的需求要認真的回應,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深刻了解認真二字的含義。



先有認真的家長才能夠有認真的孩子,家長就像電腦輸入者,如果一開始指令就是錯誤的電腦肯定也不會正常的工作,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認真的人,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教孩子要明確目標,然後要羅列出完成目標需要的步驟,最後用簡單有效的方式來完成達到目標的步驟。

認真並不僅僅是一種態度,如果態度不好端正一下就行了,對於孩子來說端正態度是一個很含糊的用詞,沒有檢驗標準,很容易被忽視掉。

但是認真並非是一種態度,這是一種長期需要培養的能力,要從生活中每個細節開始,每一次都要專心致志知道做到最好。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不看電視,專心致志的咀嚼,喝水的時候全心喝水,走路的時候專心走路。

只有從小訓練這種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才能讓孩子長大之後有專心致志的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6ceI3EBiuFnsJQVt5QA.html